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09
/ 2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陈晓峰

肇东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针对创伤骨科的临床治疗情况,研究如何全面发挥出微创技术的使用价值。方法 以对比分析的方式在我院2021年全年度收治的创伤骨科患者中选择120例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法,实验组采用微创治疗方法,从中分析两种治疗方式的优缺点,优化临床治疗方案。结果 实验组的整体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度均高于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几率也比较低。结论 微创技术在新时期的创伤骨科临床治疗工作中应用效果较高,手术中的风险也比较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因此,医院可以尝试在诊疗工作中全面推广使用该技术。

关键词:微创技术;创伤骨科;手术接骨;伤口感染

微创技术是在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诞生的一种新型技术手段,需要使用的医疗设备特点是:采购成本较高,技术操作难度大,对医生的专业水平有较高要求。不过,从实际的手术效果来看,手术的精准度、伤口愈合速度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使得很多患者都会主动询问医生是否可以采用微创技术进行手术治疗。本文就对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进行简要的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为了综合分析出微创技术的应用特点,应当以真实的案例展开对比分析。因此,医疗人员从本院2021年1月-12月期间入院的创伤骨科患者中随机抽选了120例,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0例。统计结果显示,常规组的60例患者中有37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区间在22-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5.47±2.13)岁。其中共有35例患者的创伤位置在肩部,另外25例患者创伤部位在膝部。实验组的患者中有29例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区间在25-6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58±1.4)岁。有20例患者的创伤位置在肩部,40例患者创伤部位在膝部,诱发创伤的原因大多都是运动不当造成拉伤及遭遇车祸。

1.2案例选择标准

在筛选患者展开对比实验时,医疗人员应保证所选患者除了骨科创伤问题之外,没有其他身体疾病、精神疾病。这需要调查患者的疾病史,避免由于家族遗传病、过敏史等问题,影响对比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此外,在实际分组之前,还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阐明实验目的、风险,在征得同意后才能落实具体的实验研究工作。

1.3临床治疗方法

1.3.1常规组治疗过程

常规组采用常规的手术治疗方法,手术开始前,先进行基础身体健康状况检查,展开健康宣教,提醒患者及家属手术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对患者采取麻醉措施。同时,患者要保持仰卧在手术床上的姿势,将患病部位抬高并保持裸露状态。进行消毒后使用手术刀切开皮肤,整体的切割长度大约在10cm左右。需要分离肌肉组织,清理坏死组织并进行骨头复位及固定操作。通常以钢板和螺丝来固定骨头,并进行皮肤组织缝合。要做好消毒措施,及时包扎伤口,住院观察一段时间后即可出院。但要求患者定期复查,还应选择合适的时机再次手术,以便于拆除钢板。

1.3.2实验组治疗过程

实验组选择微创治疗技术,特点是留在皮肤表面的创伤口比较小。以创伤骨科的常见微创手术情况来看,伤口长度大约在3cm左右。手术过程与常规治疗方法类似,都要对患者进行麻醉,并针对骨折位置及时采取接骨措施。差异之处就是:要使用医疗设施直接在皮肤表面以透视的方法了解骨骼错位的情况,使用精密的手术仪器进行骨板固定操作,手术完成后也要进行伤口消毒和包扎处理等一系列工作。

1.4效果评价标准

针对患者手术后骨骼的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几率、患者满意度等多个方面来综合判断不同手术方案的临床治疗效果。通常治愈效果分为三种情况,分别是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指的是创伤处恢复良好,患者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有效是表示治疗方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需要配合其他治疗措施展开进一步的诊疗工作。无效表示本次治疗方法没有为患者解决受到创伤的骨骼错位及相关并发症问题,反而还诱发了其他疾病。

2.结果

2.1手术期间的指标对比

实验组和常规组在手术期间的各项指标,也是判断诊疗技术应用价值的关键因素。具体包括出血量、手术时长及手术后的换药次数。相关数据见下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指标对比

                 出血量            手术时长           术后换药次数

实验组        150.48±15.33       75.81±5.46          4.12±0.52

常规组        345.52±18.63       117.62±7.15         8.43±1.55

通过表格可以看出,实验组各项数值均优于常规组,数据结果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分析的意义。

2.2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从治愈有效率的对比情况来看,使用微创技术的常规组整体治疗效果达到了98.33%,明显高于常规组的治疗数据。实际上,患者最关注的就是自身的疾病能否有效治愈。所以,治愈率的高低通常也直接关系到患者对医院诊疗工作的满意度。相关治愈率的详细数据如下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疾病治愈率对比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有效率

实验组       60         40        19         1         98.33%

常规组       60         30        21         9         85%

此外,从诊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问题来看,常规组有3例患者在术后恢复阶段发生了伤口发炎的情况。而且,据统计,实验组的患者伤口愈合的平均时间在15d左右,常规组的愈合时间则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延长了将近一倍。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之间的诊疗效果有较大差异,这表示本次实验有效,相关诊疗过程可以作为临床选择不同治疗技术的参考依据。

3.讨论

3.1发展前景

与传统诊疗方法相比,微创技术在目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该技术的优势是:在皮肤表面留下的创伤口面积小,后续留下的疤痕不明显,能够满足很多患者的爱美之心。而且,伤口恢复速度快,伤口感染的几率小。术后伤口出现的疼痛、瘙痒等症状的程度也比较轻,在人们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同时,结合本次实验情况来看,治疗有效率高达98.33%,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0。所以,人们对微创手术的认可度比较高,使之成为了新时期创伤骨科临床治疗环节中的首选方法。

3.2注意事项

使用微创技术实际会比常规手术方法的成本高,所以手术治疗费用也整体偏高。同时,微创技术操作难度相对较大,需要由具有专业知识及实际诊疗经验的医疗人员进行手术及术后护理工作。除此之外,基于手术过程中要切开患者的皮肤。因此,整体诊疗工作必须要在无菌状态下展开,对所有手术器具都要进行术前、术后的消毒处理。并应当针对每一次手术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展开研讨会,安排医护人员进行术后交流,共同找到简化手术流程,降低技术操作难度的方法,目标是进一步提升疾病治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推动医疗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军,祝春燕.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1.

[2]建付,王英,宏达沈.30例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J].亚洲临床医学杂志,2019,1(1):13.

[3]冉祥根.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2):307-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