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2
/ 2

健康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分析

朱彦

深圳奥雅设计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深圳 51800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工业建设与人们健康生活之间始终存在矛盾。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相关领域的学者意识到人类健康与社会物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不仅受医疗卫生影响,还受城市物质环境影响。通过深入分析城市建设与发展战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想要维持人类健康并推动城市持续发展,必须以“健康城市”为未来城市空间规划的主要方向之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居民生活、生存与娱乐的重要载体,其中,城市绿地系统包含着多方面。想打造符合健康生活要求的城市居住环境、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必须以城市绿地系统为突破点。本文简单阐述了健康生活、城市绿地系统等基础理论,分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现存问题,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总结规划策略,提高城市公共服务水平。

关键词:健康生活;城市公共空间;绿地系统

在城市环境中,自然环境以城市绿地为载体,通过科学规划城市绿地,既能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水平,也能保障人群健康。通过城市绿地系统,能让人们接触到各类自然环境,消除疲劳、缓解心理压力,还能有效衔接健康生活需求与城市空间规划,推动文娱、健身等各项活动开展,为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提供新思路。

1 基础理论分析

1.1健康生活的内涵

健康生活指的是,能够维持人体健康并形成习惯的行为模式,从广义角度分析,健康生活就是拥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理念、无不良嗜好并能够保持生活干净与饮食卫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健康活动。将其代入到城市生活与建设环境中,也能理解为城市居民的个体健康,就是具备生理健康需求,能够平衡的饮食、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等;心理健康需求,能通过健康教育信息传递而让人们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免受不良心理情绪影响;社会适应性需求,既要保持身心健康,也能融入到社会环境中。当前,影响健康生活的因素非常多,如人居环境、群体行为等。要在健康生活视域下,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空间[1]

1.2城市绿地系统的内涵

相较于字面含义上的城市绿地,城市绿地系统指的是,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城市绿地空间组合。当前,城市绿地系统尚未具备统一的概念,不同学科、领域对其提出不同见解。当前,获得较多认可的解释为:城区内自然或人工植被、水土等构成的空间,由相互影响、作用的绿地组成,具有良好生态、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生态整体。城市绿地系统应以城市绿地为核心,要重视城市绿地功能,集功能与空间两种鲜明属性为一体。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不能仅将城市绿地叠加,而是要将不同空间层次上的要素进行整体规划,互相发挥作用[2]

2 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现存问题——以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在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领域中,城市绿地系统具有重要作用并涉及着城市生态格局建设、公园体系建设、景观植物配置、街道规划等方面。由此,想要实现健康生活,打造健康城市,要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重点。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绿地规划融入了生态学的相关理念,城市绿地建设具备新特征与新优势,迎来了调节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景观效应的双效益阶段。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城市绿地建设正式迈入了生态园林建设阶段。虽然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城市绿地规划起步较晚,但是仍获得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在效益目标的导向下,绿地价值仅在于美化城市环境,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产生以下几类问题:

2.1规划布局结构形态问题

根据上文可知,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起步较晚,一定时期内,主要采用西方发达国家设计的居住区规划模式与方法,未能根据本国实际进行深入探析。由此,尚未掌握符合我国城市发展与空间规划的绿地规划规律与结构理论模型等。虽然我国加大绿地投入并扩大城市绿地建设规模,但是在规划布局结构形态方面仍有不足之处,阻碍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步[3]

2.2相关学科渗透问题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具有综合性,涉及多门学科,如上述提及的生态学等。当前,我国学者在绿地生态效益量化、群落结构等方面研究颇丰,但是在生物保护影响、城镇尺度生态空间研究等方面缺少实证。虽然遥感技术等推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创新并具有良好效果,但是仅限于规划方案决策、规划监测等方面,仍需继续研究。

(2.3绿地建设空间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速度加快,非常容易出现先建设后绿化等现象,未能正确实现城市绿地系统的价值,也未能根据生态原理等,站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规划。

2.4绿化保护和利用问题

建设时,绿地植被开发利用不当,未能根据城市用地、地形等进行规划。同时,城市绿地需要数年到数十年才能形成预期植被状态,若规划晚、保护不当,会降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水平。

2.5预留绿地空间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城市用地寸土寸金,建筑密集、空间布局紧密。未能意识到城市绿地的重要性,存在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等问题[4]

2.6城市生态格局问题

城市绿色空间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以绿色廊道为媒介,形成整体绿色生态系统。但是如今,部分城市未能建设绿色廊道或廊道效应不强,绿色斑块的规模性不强,各自独立,最终呈现出孤岛状态。内部区域与外侧区域之间的联系不强,无法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态格局。

3 健康生活视域下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策略—以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3.1宏观

第一,要构建城市安全生态格局。城市规划前,周围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山水格局,通过保留原有生态风貌,能降低城市开发的破坏性,保留原有自然生态环境之美,发挥生态系统功能。要建设生态绿地。要根据城市生态资源,如林地、郊野等进行分层次规划。依据开发性能进行划分,能形成自然生态维护区、城镇生活生产区等区域,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要加强生态保护屏障建设,规划缓冲绿地,形成天然保护屏障,既能保护城市区内的生态环境与生态安全,例如建设生态防护林地等。也能合理城市生态区域,例如,建设生态公园,既能提高经济效益,形成生产林地。也能提高生态效益,加强缓冲。第二,要构建多样性的生态绿廊,相较于自然生态系统,城市不能自行补充能量,需要交换能量。想要加强城区与周边环境、中心区与郊区之间的能量交换,打造舒适、稳定的人居环境,要分别建设能调控气候的通风走廊、能改善大气环境的输氧通道等[5]

3.2微观

第一,要建设均衡公园体系,公园是城市居民生活、娱乐的重要载体,要根据城市居民需求等,科学规划,缩短通行时间、调整建设规模、丰富绿地类型。要根据城市人口以及组团进行规划,要丰富公园类型,如综合公园、社区公园等。第二,提高绿色植物配置水平,要提高城市景观效益,从多种感官优化城市居民的健康状态。例如,要设置具备保健功能的植物,如银杏能杀菌滞尘。要根据地域文化进行配置,选择当地长期进化的乡土植物。还可以设置具有防护、抗风沙功能的植物,如松柏等[6]
4 结束语

如今,城市建设速度加快,要转变城市功能,从以经济为导向转为以服务为导向,提高建设水平。想要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实现健康城市建设,要协调健康生活与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通过加强绿地系统规划,能解决城市居民健康问题、提高生活水平,强化城市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翠翠,李宇宏. 健康生活导向下的西方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研究[J]. 南方建筑,2021(5):22-29.

[2] 高伟. 基于复杂性理论的城市社区生活圈公共健康空间生成模式框架[J]. 华中建筑,2020(5):89-92.

[3] 金云峰,吴钰宾. 基于日常生活的城市绿地品质与健康效益空间特征研究[J]. 中国艺术,2020(6):36-43.

[4] 黎洋佟,黄建伟,李保璇. 健康城市理念下社区建成空间环境研究与治理——由某农贸市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规划思考[J]. 规划师,2020,36(6):107-111.

[5] 吴昌,杨梦园. 论城市公共空间与大众健康 ——以近代宁波公园为例[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0(6):97-101.

[6] 江缇,丁山. 健康与福祉目标下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思考[J]. 艺术科技,2021,34(13):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