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9-28
/ 2

 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

魏伯成

隆回县中医医院 422200

摘要:目的:总结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特点,对比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与磁共振成像(MRI)的诊断效能。方法: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接诊120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患者术前均采取CT及MRI检查,并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参照,总结影像学特点,并回顾分析不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在诊断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方面,MRI略高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能够在常规CT检查影像学资料的基础上获取更多的影像学资料表现。结论:CT及MRI对纵隔型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MRI诊断效能略高,且可获取更多的影像学资料,不同医疗机构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检查方法。

关键词:纵隔型肺癌;CT;MRI;影像学表现;诊断价值

肺癌是当前发病率较高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之一,受到大气污染、抽烟、生活习惯等影响,造成肺癌长期处于较高的发病水平[1]。对相关肺癌的早期诊断是及时进行治疗干预的基础,尤其是一些特殊类型的肺癌,其在诊断中易出现漏诊、误诊情况[2]。为明确CT及MRI诊断纵隔型肺癌的实际价值,并总结其实际影像学表现,更好的指导纵隔型肺癌临床诊断与后续治疗工作,本文将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我院 接诊120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纳入研究,对其使用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查的相关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21年1月-2022年2月期间接诊120例疑似纵隔型肺癌患者,将上述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性患者8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39岁-76岁,平均年龄(58.54±8.26)岁,症状表现方面:咳嗽84例、发热者43例、痰中带血者29例、呼吸困难28例、胸痛14例。所有患者自愿接受CT、MRI检查,且患者有手术病理诊断跟访结果。

1.2方法

检查仪器:飞利浦16排CT,GE1.5T核磁,详细检查方法如下:

CT检查:设置参数,管电压、管电流、层厚、层间距分别为120Kv、200mA、10mm、8mm,矩阵512×512,检查前常规屏气训练,仰卧位下完成检查,对患者肺尖到肺底区域实施扫查,在完成相关参数设置后对患者进行常规CT扫描检查,常规CT检查完成后对患者进行CT增强扫描检查,对比剂为碘海醇,总用量为80ml,经患者的肘静脉完成上述对比剂注射,控制在3ml/s,对比剂注射后60s、120s实施增强扫描检查。平扫检查或者增强扫描检查中观察影像学资料,包括病变位置、大小、边界条件、纵隔淋巴结情况等。

MRI检查:使用常规检查体线圈对患者肺部予以检查,具体为患者实施横断面T2WI成像检查、快速SE序列T2WI成像检查、矢状面SE序列Y1WI成像检查,视情况为患者进行冠状面或者横断面的脂肪抑制T2WI成像扫描检查,整理常规MRI检查中的影像学资料表现。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检查,对比剂使用后进行横断面T1WI、矢状面T1WI检查,观察增强扫描检查中的影像学资料表现。

所有检查完成后,工作人员独立阅片,做出诊断,给出初步诊断结果,并跟访到不同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

(1)病理诊断结果,包括病理类型以及病变部位;(2)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相关诊断效能,特异度=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00%;灵敏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00%。诊断准确率=(真阴性+真阳性)/总例数×100.00%,其中肺癌为阳性,非肺癌为阴性[3];(3)不同方法对应的影像学表现。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s,采用检验;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病理诊断结果

120例患者经过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实108例为纵隔型肺癌,12例为非纵隔型肺癌,纵隔型肺癌中包括鳞癌51例、腺癌27例、小细胞癌30例,纵隔型肺癌病变部位方面:左肺上叶、左肺下叶、右肺上叶、右肺下叶分别有9例、21例、44例、34例。

2.2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相关诊断效能

MRI诊断准确率为98.33%(118/120),特异性为91.67%(11/12),灵敏度为99.07(107/108),CT诊断准确率为94.16%(113/120),特异性为75.00%(9/12),灵敏度为96.29(104/108),在诊断准确率、特异性、灵敏度方面,MRI略高于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多排螺旋CT诊断效能分析[n(%)]

检查方法

病理检查

合计

纵隔型肺癌

非纵隔型肺癌

CT检查

纵隔型肺癌

104

3

107

非纵隔型肺癌

4

9

13

MRI检查

纵隔型肺癌

107

1

108

非纵隔型肺癌

1

11

12

合计

/

108

12

120

2.3不同方法对应的影像学表现

CT与 MRI检查中,可见患者病灶在纵膈胸膜下,病灶为椭圆形或类圆形或不规则形态,病灶贴近于纵膈宽基底,增强扫描检查可见病灶或发生转移的淋巴结出现不同程度不均匀强化,病灶坏死囊变区无强化特点。CT可见患者病灶边缘不规则,存在毛刺状,肺门处有结节变化,纵膈淋巴结肿大,MRI检查中不仅可见CT检查的相关影像学特点,也能够看到病变对胸壁、胸椎、胸膜等侵入情况。

3、讨论

纵隔型肺癌是肺癌中的特殊类型之一,即肺癌的发病部位在纵膈区域,即病变组织在肺组织靠近肺门区域[4]。纵隔型肺癌发病后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发热、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但是上述症状表现的特异性不强,使得影像学检查方法成为肺癌诊断的主要方法,当前使用率高较高的包括X线检查、CT、MRI检查[5]

依据本研究结果数据,CT、MRI对纵隔型肺癌中均可保证诊断准确率、特异性与灵敏度,并可明确病变位置、病灶大小、周边情况等。整体而言,MRI诊断效能较CT略高,分析可能是因为MRI检查中可有多种扫描序列可供选择,且能够获取的影像学资料更多,在常规影像学资料获取的基础上能得到病变与周围软组织之间的关系等,更好的指导纵隔型肺癌临床诊断,提升综合诊断效能,作为纵隔型肺癌诊断的重要依据。

综合本次研究结果,纵隔型肺癌诊断中CT、MRI影像学检查方法均可应用,而对于患者自身经济条件允许或者因病情需要的情况下,可将CT检查与MRI检查联合使用,通过互相对照,提升综合诊断效能[6]

综上所述,CT及MRI对纵隔型肺癌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MRI诊断效能略高,且可获取更毒的影像学资料,不同医疗结构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冯立志.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22):91-93.

[2]何建春,李煜华.纵隔型肺癌MRI、CT影像学特征及诊断价值对比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20,49(10):1232-1236.

[3]王永辉.CT与磁共振成像检查用于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1):30-31.

[4]黄启标.CT及MRI检查在纵隔型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9,40(08):587-589.

[5]郭彩霞,周静,于洪涛,等.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影像学表现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一致性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06):49-51.

[6]曲建纯.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效果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21):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