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CT、MR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子宫肌瘤CT、MRI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朱友朝,朱明清,(通讯作者)

兴化市戴南人民医院 江苏兴化 225721

【摘要】目的: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分别应用CT、MRI,并比较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疑似子宫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CT、MRI检查,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基准,分析CT与MRI 的诊断效能。结果:本组8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阳性64例,阴性16例。CT诊断灵敏度为65.63%,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70.00%,MRI分别为96.88%、50.00%、87.50%。组间比较,MRI的灵敏度、准确度更高,CT的特异度更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CT、MRI在子宫肌瘤诊断鉴别中各具优势,其中MRI的诊断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CT;MRI;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良性肿瘤,据调查显示,50岁女性的子宫肌瘤患病率约为70%~80%,需要及时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案[1]。超声是诊断子宫肌瘤的常用手段,安全无创,且价格低廉,但受其成像技术及特性限制,导致其诊断准确度不足。CT、磁共振成像(MRI)均是目前常用的子宫肌瘤诊断鉴别技术,且研究发现,MRI的软组织分辨率更高,与CT相比更具应用价值。因此,本文将在子宫肌瘤诊断中分别应用CT、MRI,并比较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21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疑似子宫肌瘤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诊断,术前进行CT、MRI检查,影像学资料完整,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已排除意识障碍、合并恶性肿瘤等患者。患者年龄25~52岁,平均(37.23±4.20)岁。病程2~14个月,平均(8.09±1.34)个月。病灶直径:7~15cm,平均(8.34±1.02)cm。临床症状:经量增多18例,痛经25例,经量增多+贫血10例,盆腔包块+压迫感4例。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先后接受CT、MRI检查,CT检查:使用仪器:Siemens 公司 Puls4Power 64 层螺旋 CT 扫描仪,先后进行平扫、增强扫描。扫描范围:耻骨联合下缘至肝顶。参数设置:电压、电流分别为120 kV、200~300 mA,层间距2~5 mm,层厚2~5 mm,螺距1.0。注射碘佛醇,速率3 ml/s,100 ml∶320 mg I/ml。重建层厚:原始图像为0.625 mm,静脉期为65 s,动脉期为28 s。将图像上传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RI 检查:使用仪器:美国 GE 公司双梯度 1.5T MRI 扫描仪,体表线圈。检查前 30 min,指导患者饮水100ml,每5min一次,共3次。层间距2 mm,层厚5 mm。SE-T1WI 序列重复时间为350~600 ms,轴位FSE-T2WI 序列重复时间为3000~5000 ms,矢状面 FSE-T2WI重复时间为4000 ms,瞬时弹性成像为10~15 ms、100~150 ms、94 ms、4.6~11.0 ms。注射扎喷酸葡胺,速率2 ml/s,剂量0.01 mmol/kg,使用双筒高压注射器,进行FSP-GR序列扫描,重复时间为5.41 ms,瞬时弹性成像为2.38 ms。

1.3评价标准

以手术病理结果为基准,分析CT与MRI 的诊断效能,包括诊断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应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取X²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80例患者,经手术病理确诊阳性64例,阴性16例。CT诊断灵敏度为65.63%,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70.00%,MRI分别为96.88%、50.00%、87.50%。组间比较,MRI的灵敏度、准确度更高,CT的特异度更高,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CT与MRI 的诊断效能分析[n,(%)]

诊断方式


手术病理确诊(n)

灵敏度(%)

特异度(%)

准确度(%)

阳性

阴性

CT

阳性

42

2

65.63a

87.50a

70.00a


阴性

22

14




MRI

阳性

62

8

96.88

50.00

87.50


阴性

2

8





合计

64

16




组间比较:X²=20.51、5.247.32aP<0.05;

3.讨论

子宫肌瘤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殖系统肿瘤,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认为遗传、激素刺激是其高危因素。研究认为,女性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肌瘤也不会再增长,甚至可能逐渐缩小[2]。但部分患者接受激素替代治疗,可促使肌瘤活性恢复,再次增长,是肌瘤激素依赖性的重要表现。从发病人群上看,30~50 岁为该病的高危阶段,且80%左右的女性绝经期前可能出现子宫肌瘤。尽管子宫肌瘤为良性肿瘤,但仍有一定的恶性可能,约为0.30%~1.39%[3]。因此,早期准确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超声、CT、MRI均是诊断肌瘤的常用影像技术,但MRI费用较高,因此初步筛查多应用超声、CT。近年来,随着多层螺旋CT的应用,疾病诊断率也明显提高,与普通 CT相比,多层螺旋CT的分辨率更高。研究认为,CT能够诊断大部分子宫肌瘤,但对于直径较大的子宫肌瘤,CT则很难确定肿瘤部位,且难以确定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极易出现误诊、漏诊。同时,CT诊断还存在软组织分辨力低、辐射剂量大等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与CT检查相比,MRI在病理分型诊断、鉴别方面更具价值,有学者指出,MRI的成本-效果比更高,诊断效能更好,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选择MRI作为首选检查方案

[4]。与多排螺旋 CT相比,高场 MRI支持多序列、多方位、多参数成像,软组织分辨率更高,因此除钙化外,其对肿瘤的病理变化能够更全面、更精准的显示,同时通过动态增强扫描,能够了解肿瘤血供情况、确定供血血管,因此在定位、定性诊断方面更具价值。在本次研究中,CT诊断灵敏度为65.63%,特异度为87.50%,准确度为70.00%,MRI分别为96.88%、50.00%、87.50%。组间比较,MRI的灵敏度、准确度更高,CT的特异度更高,差异明显(P<0.05),可见MRI对宫肌瘤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CT,但特异度低于CT。从影像表现上看,CT检查时,实性肿块可见非均质肿块,与子宫实质密度较为相似,同时可见低密度变性或坏死,部分可见钙化灶;囊实性肿块可见分隔、乳头样或片状结构,增强扫描后可见实性部分显著强化,动脉期持续强化更强化,部分可见桥接血管或增粗子宫动脉。MRI检查时,实性肿块可见非均质肿块,信号不均匀,实质部分可见T1 信号稍长,T2稍短,肿块内可见长T1、T2信号;囊实性肿块可见长T1、T2信号,内部可见等 T1 信号、稍短 T2信号,增强扫描后可见实质部分快速强化,部分可见桥接血管、增粗流空子宫动脉。

综上所述,CT、MRI在子宫肌瘤诊断鉴别中各具优势,其中MRI的诊断价值更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梁晓超,何高燕,杨建峰,等. 多层螺旋CTMRI对巨大浆膜下子宫肌瘤的诊断价值[J]. 浙江临床医学,2022,24(1):107-109.

[2] 杨慧萍,梁晓超,俞艳艳. CT联合MRI诊断变性巨大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价值[J]. 浙江创伤外科,2021,26(5):873-875.

[3] 蒋薇. 巨大子宫肌瘤患者46例应用多层螺旋CT与MRI诊断研究[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20):98-99.

[4] 吴丽霞,邵艳波,崔向华,等. MRI技术及其联合CT在盆腔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9):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