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2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272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急性中毒临床分析

杨德金1,  ,缪宜宏2

 1.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650021

2.云南民族大学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摘要】   本文通过回顾性整理分析院诊治的281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中毒的病例资料 ,以了解其性别、 年龄分 布 ,中毒原因、临床表现、诊治过程 ,探讨服大量精神药物企图自杀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抢救方法。96例 (21.3%),女214例(78.6%);年龄组:10-1996例 (35.2% ) ,20-29岁69例 ( 25.3% ) ,30-3934例 ( 12.5% ) ,40-4926例 (9.5% ) ,50-5925(9.1%),60-698(2.9%),70-7911(4%),>803(1%)。结果抑郁情绪是导致服毒自杀的主要原因。青少年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自杀患者多于中老年,意识障碍程度与药物种类、剂量及抢救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

【 关键词】   第二代抗精神病药;  急性中毒; 临床分析;自杀


1  资料与方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2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住院或留 抗精神病类药物中毒患者272的完整病例资料 。均明确诊断为第二代抗精神药物中毒96例 (21.3%),女214例(78.6%);年龄组:10-1996例 (35.2% ) ,20-29岁69例 ( 25.3% ) ,30-3934例 ( 12.5% ) ,40-4926例 (9.5% ) ,50-5925(9.1%),60-698(2.9%),70-7911(4%),>803(1%)。服用第二代抗精神药物中毒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青中年为主

1.2 服毒原因及既往病史

中毒原因:服200例 (73.5% ) , 争吵72例 ( 26.4% ); 均为经口服用 。既往有抑郁症者138(50.7%),精神分裂症14(5.1%),双向情感障碍7(2.6%),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肾脏病等慢性疾病15(5.5%),焦虑症3(1.1%),抑郁焦虑障碍10.37%),产后抑郁10.37%),帕金森10.37%),癫痫10.37%),无特殊病史91(33.5%)。服用第二代抗精神药物中毒患者中多数以自己服用为主且抑郁症患者服药自杀所占比例较大

1.3 服药年份及民族分布

2010-2015 101(37.1%),2016-2021171(62.9%),民族分布汉族228(83.8%),回族12(4.4%),彝族14(5.1%),白族4(1.5%),壮族4(1.5%),傣族3(1.1%),哈尼族2(0.73%),加拿大1(0.37%),景颇族1(0.37%),傈僳族1(0.37%),满族1(0.37%),蒙古族1(0.37%)。综上所述在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中以汉族为主少数民族所占比例较少可能与其民族宗教信仰有关自杀患者较少

1.4 服药种类和剂量

单一药物中毒173(63.6%),混合药物中毒99(36.3%);所服药物超过大剂量 1 倍有112例,2~3 倍 96例,4~5 倍40例,6 倍以上24例。 服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中毒中以单一药物中毒为主

1.5 服药至开始抢救时间

服药后被发现立即送医院抢救48例,1~4小时120例,4~8 小时 72例,8~12小时 24例,12小时以上8 例。

1.6 临床表现

昏迷患者55(20.2%),昏睡38(14%),嗜睡78(28.7%),躁狂2(0.07%),清醒99(36.4%),意识障碍程度与药物剂量有明显关系,剂量越大意识障碍程度越高。开始抢救时间越迟,意识障碍发生率也越高。行血液净化者53均以HP230330为主窦性心动过速者59,QT/QTc延长者19肝功能异常19,心肌酶增高35例。在临床上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显著减轻精神分裂患者症状、认知损害以及情感症状,但是该类药物会导致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出现异常活动, 进而增加患者猝死的几率[1-2]。 有文献报道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猝死率为普通人群的 3 倍3,原因就是抗精神病药物所致 QTc 间期延长极易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Tdp)。2019年李峰[4]等人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使用氨黄必利、氯氮平、阿立哌唑,观察心肌酶的变化,研究发现3 种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多项心肌酶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尤其对 α-HBDH 和 CK 指标的影响最为显著。

1.7 抢救措施

1.7.1 所有患者均给予彻底洗胃,导泻,早清除毒物。

1.7.2 对重症患者予以血液净化治疗

1.7.3 对症治疗:给予保肝,营养心肌,低血压者给予升压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

等对症支持治疗

经抢救 271例患者脱险,1 例死亡,死亡原因:患者高龄基础疾病多服药量较大。 死亡率为 1.4% 。

  1. 讨论

           近年来,精神病和心理障碍患者逐年上升,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呈上升趋势,并且服用该药物自杀的人数也较前增多,使得抗精神类药物药物中毒的发生呈上升趋势,由此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重,尤其在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目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相继上市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由于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很少引发锥体外系反应,但极易引起体质量增加和糖脂代谢紊乱,而体质量增加和糖脂代谢紊乱又极易引发心血管方面的疾病[5]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予以重视对于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应积极予以心理疏导对于抗第二代精神病药物中毒患者应重视心脏毒性的影响提前预防及早干预

参考文献

[1] 陈启豹 .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首发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共情能力及社会功能的影响 [J].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6,26(6):402-404.

[2]孔令 .5 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对肝功能和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J]. 检验医学 ,2018,33(3):196-200.

[3]伍远菲,杨铭哲,李一兰,等. 利培酮与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疗效及对 QTc 间期延长的影响 [J]. 天津药学,2020,32(3):40-42.

[4]李锋. 3种常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肌酶及心电图的影响[J]. 世界复合医学,2019,04:115-117.

[5]李永光,杭靖宇,吕钦谕,程小燕,黄晓莉,易正辉.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作用的研究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19,32(04):303-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