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妇产科临床早产的危险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0-10
/ 2

试析妇产科临床早产的危险要素

许仁然

贵州省黔南州都匀市匀东镇中心卫生院 贵州都匀 558013

摘要:目的:探讨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要素,使预防产妇早产相关工作的开展得到数据支撑。方法:从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妇幼保健管理的孕产妇及该产妇的儿童保健中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挑选25例早产产妇与足月产妇数据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足月产组设为对照组、早产组设为观察组,采用回顾分析及研究的方式,比较两组产妇分娩状况。结果:采用资料回顾分析法、调查法展开研究发现,在羊水过多、多次流产、胎盘前置、妊娠高血压等项目比较中,观察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研究意义。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法、比较法研究得到的结果发现,造成妇产科产妇临床早产的危险要素和孕妇本人羊水过多、胎盘前置、妊娠高血压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存在直接关系,所以,在明确危险要素基础上,引导孕产妇做好产前检查、孕期保健,才有助于降低早产几率。

关键词:妇产科;早产;危险要素。

引言:所谓早产,即“妊娠期超过28周,未满37周便出现妊娠中断现象”研究发现,国内分娩孕妇群体中有8%左右属于早产孕妇,而这8%孕妇生产的婴儿在新生儿期会死亡15%左右。这主要是因为早产现象容易影响新生儿健康,对新生儿未来的智力发育、身体成长等产生了危害,同时,还有一定几率提高其它疾病发生率。所以,重视早产危险要素、做好早产治疗及预防对降低孕妇早产率及婴儿死亡率、提高人口身体素质水平等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将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等针对妇产科产妇临床早产危险要素进行探究。[1]

(一)临床资料及方法

1、资料分析

    从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妇幼保健管理的孕产妇及该产妇的儿童保健中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挑选25例早产产妇与足月产妇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足月产组设为对照组、早产组设为观察组。观察组早产产妇25例,年龄在22~35岁之间,平均(27.55±1.35)岁,孕周27~36周之间,平均(30.01±1.35)周。对照组产妇25例,年龄在23~36岁之间,平均(28.55±1.43)岁,孕周28.5~36周之间,平均(30.20±1.12)周。且观察组、对照组产妇在年龄、孕周等常规资料对比中,数据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且P>0.05,存在可比性。

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比法,收集整理、记录、对比我院在2020年1月~2022年1月妇幼保健管理的孕产妇及该产妇的儿童保健中的部分足月产妇、不足月产妇的年龄、孕周、流产、妊娠期并发症、羊水等信息,对胎儿的胎膜、胎盘、胎位是否正常等胎儿生长发育信息进行整理、记录,比较,结合数据结果,判断各影响因素对孕妇早产是否造成影响。

3、观察要素

比较各类要素相关数据,研究对早产造成影响的要素。

4、统计学研究

    本文收集的所有数据在保证可靠性、真实性的基础上,经确认后,采用SPSS24.0系统将收集、整理的信息录入到软件中进行统计、处理、分析。通过%表示计数资料,检验则依赖X2;通过(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则依赖t完成。若P<0.05,则代表各项数据临床比较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研究价值。

(二)结果

1、产妇年龄、孕次、孕周方面的数据对比。

     在年龄、孕次、孕周数据对比中,观察组及对照组数据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如表一所示。

表一 产妇年龄、孕次、孕周对比(x±s)

组名

n(例)

年龄(岁)

孕次(次)

孕周(周)

对照组

25

28.55±1.11

2.45±1.55

30.22±1.12

观察组

25

29.13±1.21

2.25±0.99

30.13±1.37

t

——

1.80

0.15

0.85

P

>0.05

>0.05

>0.05

2、产妇流产、羊水、妊娠并发症、胎盘方面的状况比较。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研究发现,在孕妇羊水过多、胎盘前置、妊娠高血压疾病、多次流产等项目的数据比较中,观察组产妇各项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高,且P<0.05,数据差异明显,如表二所示。

表二 产妇在妊娠高血压、胎盘前置、多次流产、羊水过多等方面的情况比较(n,%)

组名

n(例)

妊娠高血压

胎盘前置

多次流产

羊水过多

对照组

25

4/4.0

4/16.0

1/4.0

2/8.0

观察组

25

9/36.0

12/48.0

9/36.0

10/40.0

X2

——

4.78

5.09

4.78

4.43

P

<0.05

<0.05

<0.05

<0.05

(三)讨论

    妊娠期在28~37周时间段内孕妇分娩婴儿的现象被称为早产,早产儿的身体重量大约在1kg~2.4kg之间,产后婴儿存在15%左右的死亡率。立足临床经验视角看,早产现象会威胁到产妇及新生儿生命安全,加之早产新生儿不足月,所以体内脏器发育不完全,除了存在死亡率微高的情况外,更有较大的可能患上其它疾病。有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城市地区的新生儿早产发生率约为27.00%,我国农村地区的早产发生率为38.00%,且伴随着我国民众基本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持续变化,我国城乡地区的早产发生率近年来正在呈现出持续提升的变化趋势。

[2]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明显、社会发展较快,这对大众的生活节奏、饮食习惯等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进一步提高了大众的生活压力。所以,很多适龄青年受经济等条件影响,都选择晚婚晚育;同时,女性在诸多外在因素影响下,发生临床早产的现象普遍增多。所以,国内孕产妇出现不良妊娠情况、母子合并症的情况越来越多。而分娩阶段属于女性一生特别关键的、特殊的生命时期,孕妇此时会出现明显的心理、生理变化,个人心理承受能力会变的相对脆弱,容易因为缺乏专业知识等,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不良习惯或错误喜好造成流产等现象,从而引发早产危机。

经本文研究发现,在产妇年龄、孕周、孕次三项数据对比中,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研究意义。但是在羊水过多、胎盘前置、妊娠高血压、多次流产等项目比较中,观察组各项发生率均比对照组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临床数据差异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研究意义。由此可知,一般资料并不属于造成产妇早产的危险要素,但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疾病、多次流产、胎盘前置与孕产妇早产关系密切,属于主要危险要素且彼此间存在密切关联。

因此,产妇多次流产、羊水过多、胎盘前置、妊娠高血压等因素是造成孕产妇出现临床早产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在应对早产问题时,应叮嘱孕产妇按时到院接受检查,做好孕产妇孕期保健指导及孕期管理工作,更要积极组织孕产期保健教育宣传活动,借助日常检查及时发现存在早产征兆的高危产妇,并提前为产妇提供监护。实践中,若在检查时发现产妇身兼多项造成早产的危险要素,要及时要求孕妇到院接受实时监护,并通过健康宣教,为其普及日常注意事项及早产危险预防方案,争取孕产妇配合医院的治疗,从而降低孕产妇受早产危险要素的影响,为母子安全提供保障。[3]

总之,致使妇产科孕妇出现临床早产的危险要素相对较多、十分复杂,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法,明确判断造成早产的危险要素涵盖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胎盘前置、多次流产等要素。因此,未来在我院妇幼保健工作中要嘱咐孕妇重视产前检查、孕期保健,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孕妇住院治疗,才能避免早产发生,保证母子平安。

参考文献:

[1]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的研究及分析[J].李燕.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15):5+7

[2]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分析[J].任丽平.心理月刊.2020,15(15):176

[3]妇产科临床早产危险因素的研究及分析[J].罗银亚.名医.2018,(0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