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3

卡马西平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应用效果

黄斯利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83

【摘要】目的:分析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经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66例,入院时间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与联合组(n=33),给予对照组患者卡马西平治疗,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加巴喷丁治疗,对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2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联合组治疗后疼痛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2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联合组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显著,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联合组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经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中枢性疼痛,用药后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疗效确切。

【关键词】中枢性疼痛;脑卒中;加巴喷丁;卡马西平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arbamazepine combined with gabapentin in patients with central pain after stroke. Methods: 66 patients with post-stroke central pai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 = 33) and combined group (n = 33) from December 2020 to January 2021.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carbamazepine. On the basis of the above, the combined group was treated with gabapentin. The pain scores, treatment effects and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The pain score of the combined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combin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combined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the combined treatment of carbamazepine and gabapentin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entral pain of patients with central pain after stroke. After treatment, it will not cause serious adverse reactions, with high safety and definite curative effect.

[Key words] central pain; Stroke; Gabapentin; carbamazepine

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病理性疼痛为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有研究指出,约有8%脑卒中患者会发生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目前临床尚未特效药物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通常采取药物治疗方式,较为常用药物包括抗惊厥类药物、抗癫痫药物。药物不同其治疗效果存在一定差异,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研究指出联合用药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疗效显著[1]。本研究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6例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采取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对其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于我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66例,入院时间2020年12月至2021年1月,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3)与联合组(n=33)。对照组男女比20:13,最小年龄41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年龄(45.62±5.32)岁,病程2~7个月,平均病程(7.64±2.35)个月。联合组男女比21:13,最小年龄43岁,最大年龄78岁,平均年龄(45.85±5.47)岁,病程2~9个月,平均病程(7.73±2.41)个月。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确诊为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2)患者各项临床资料齐全;(3)患者家属签署知情书,主动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1)神经根炎、痉挛性疼痛引发疼痛;(2)认知功能异常;(3)免疫功能障碍;(4)严重血液系统疾病;(5)脏器功能严重不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卡马西平(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9,规格0.2g)治疗,口服,初始剂量每次200mg,每日2次,之后依据患者实际情况增加用药剂量,每日400mg,每日3次。联合组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加巴喷丁(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662,规格0.1g)治疗,口服,第1d用药剂量0.3g,第2d分2次服用,每次0.3g,第3d分3次服用,每次0.3g。依据患者疼痛变化情况,对用药剂量调整,每日服用最高剂量为1.8g,分3次服用。两组患者持续治疗30d。

1.3观察指标

疼痛: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对比主要应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0分代表患者无疼痛感,10分代表患者出现剧烈疼痛感,患者评分越高代表疼痛越剧烈。

治疗总有效率: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评估主要参照疼痛感程度改善情况,治疗后患者无疼痛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疼痛明显缓解为有效;治疗后未见疼痛症状改善。(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两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嗜睡、头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记录。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2组患者疼痛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均由统计学软件完成,应用软件以SPSS25.0统计学软件为主,t用于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评分,χ2用于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当P<0.05时,代表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分析对比

2组患者疼痛评分在治疗前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与治疗后对照组疼痛评分对比,联合组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疼痛评分治疗前后分析对比(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3

7.36±1.12

4.19±1.08

联合组

33

7.46±1.27

3.06±0.67

t

/

0.339

5.108

P

/

0.736

0.000

2.2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析对比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联合组(96.97%)明显较对照组(72.73%)高,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析对比[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3

10(30.30)

14(42.42)

9(27.27)

24(72.73)

联合组

33

22(66.67)

10(30.30)

1(3.03)

32(96.97)

χ2

/

/

/

/

7.543

P

/

/

/

/

0.006

2.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对比

联合组各有1例患者出现头晕、嗜睡,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6%(2/33),对照组有4例患者出现胃肠道反应,各有3例患者出现嗜睡、头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30%(10/33),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对比[n(%)]

组别

n

胃肠道反应

嗜睡

头晕

发生率

对照组

33

4(12.12)

3(9.09)

3(9.09)

10(30.30)

联合组

33

0(0.00)

1(3.03)

1(3.03)

2(6.06)

χ2

/

/

/

/

7.822

P

/

/

/

/

0.005

3 讨论

中枢神经痛指的是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失调或病变引发患者机体疼痛。多发于脑卒中患者。脑卒中患者脑部出现血管阻塞或血管破裂,使血液无法流入大脑,导致患者出现脑组织损伤,发病后极易造成患者出现中枢性痛。有研究指出,大部分脑卒中发病后30d出现中枢性疼痛,约有1/3患者出现重度疼痛[2]。患者出现中枢性疼痛,导致其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治疗效果。

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作为自发性疼痛的一种,分为痛觉敏感、感觉过敏两种类型。疼痛即可间歇性发作,也可持续性发作[3]。当患者情绪发生变化,触摸或运动时疼痛症状明显,且出现疼痛无法准确确定疼痛位置,即可出现面部疼痛,也可出现腹部疼痛。现阶段尚未有统一的关于脑卒中中枢性疼痛发病机制,有研究指出,中枢神经系统传导通路出现病理损伤是引发中枢性疼痛的相关因素。

临床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抗癫痫药物、止痛镇痛药物等,尽管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卡马西平作为抗癫痫类药物的一种,能够对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进行抑制,起到较好的抗抑郁、抗胆碱作用

[4]。临床多用于治疗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单纯癫痫发作、舌咽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痛等治疗中。由此可见,卡马西平具有抗神经性疼痛、抗惊厥及抗癫痫作用。加巴喷丁作为全新的一种抗癫痫药物,与其他抗癫痫药物相比,其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加巴喷丁能够调节γ-氨基丁酸代谢[5]。另外,加巴喷丁亲和力较好,能够确保氨基酸转移体穿过机体屏障,起到抗惊厥作用。有研究指出,加巴喷丁毒副作用较小。本研究结果表明,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联合组较对照组低。提示药物联合治疗安全性较高,不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可缓解患者疼痛感,满足患者需求。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疼痛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卡马西平作为精神性药物的一种,膜稳定性较强,可使神经细胞膜中Ca2+与Na+通透性大大降低,降低细胞兴奋性[6]。加巴喷丁作为抗癫痫药物的一种,能够对Ca2+内流起到调节作用,抑制去甲肾上腺素、P物质及谷氨酸释放,既可以减轻患者疼痛,还可纠正患者存在不良情绪,起到较好镇定作用[7]。由此可见,两药物联合用于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感。本研究结果表明,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6.97%)明显较对照组(72.73%)高。研究结果与方芳[8]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综上所述,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患者经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联合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中枢性疼痛,用药后不会引发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高,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蔡国庆,貌杨萍,陈钊,张永顺.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在原发性枕神经痛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对比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18,7(02):168-169.

[2]张庆玲,李志刚.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应用于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比较[J].云南医药,2020,41(03):269-271.

[3]黄志雄,李晶,吴爱花,游平弟.三氧大自体血联合普瑞巴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9,17(18):24-26.

[4]黄宁涛.加巴喷丁联合卡马西平及托吡酯治疗难治性癫痫临床效果[J].青岛医药卫生,2019,51(02):114-116.

[5]王云江,王晨,梅江.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采用普瑞巴林治疗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9,6(27):69.

[6]郭新玲,蒋晓玲.卡马西平与加巴喷丁治疗复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对5-HT、HCY、CRP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2):96-97.

[7]乔慧子.对卒中后发生中枢性疼痛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效果研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24):202-203.

[8]方芳.卡马西平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脑卒中后中枢性疼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08):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