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1-09
/ 2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预后观察

胡敬苓

重庆市渝北区龙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400000

摘要:目的:探讨对周围性面瘫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西医治疗对照组(n=40)与针灸治疗干预观察组(n=4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面神经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予针灸治疗干预能提高疗效,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面神经功能;临床疗效

周围性面瘫属于临床常见、多发病,即面神经麻痹,因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反应导致,患者多伴有口歪眼斜、感知觉障碍、肌肉功能减退等表现,对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不利影响[1]。对该类疾病,西医多予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方案治疗,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近年来中医在本病治疗中已有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在缩短疗程,减少后遗症上有明显价值[2]。基于此,该次研究选择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通过随机对照,探讨了对本病患者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干预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周围性面瘫患者80例,时间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纳入标准:(1)满足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2)年龄大于15岁;(3)发病时间小于7d;(4)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严重心肾等脏器疾病者;(2)合并自身免疫疾病者;(3)合并恶性肿瘤者;(4)依从性极差者。该80例患者男44例,女36例;年龄18~65(45.78±11.25)岁;病程1~7(3.84±1.21)d,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组后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予西医治疗,肌肉注射肌苷针,当归针,每日1次。并口服维生素B,甲钴胺,强的松,地巴唑等。对症使用氟氧沙星眼膏。另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观察组则联合针灸干预,急性期选择迎香穴、翳风穴、阳白穴、太冲穴、合谷穴,常规进行皮肤消毒,顺着皮下刺入,留针5~10min,每3min行针1次,起针后对进针位置雀啄30~50下。每日1次,以10d为一疗程。稳定期予以透刺治疗,选穴攒竹、合谷、颧髎穴、晴明穴、太阳穴、颊车穴、下关穴、牵正穴、地仓穴、鱼腰穴、阳白穴,太阳向颧髎透刺,地仓向下关透刺,鱼腰向阳白透刺,得气后行泻法,其余穴位行平补平泻法,均留针20min,每日1次。恢复期,针刺足三里、太溪穴、巨髎穴、四白穴、下关穴、承浆穴、丝竹空、瞳子髎、鱼腰,针刺后捻针,除足三里、太溪,均行泻法,患侧行补法,每次留针30min,隔日1次。

1.3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比较。临床治愈:疗程结束患者面部对称,鼓腮无漏气,皱眉、闭目、胎头等动作均恢复正常;显效:双侧鼻唇沟与额纹基本处于对称状态,鼓腮无漏气,皱眉、抬额均正常,患侧闭眼略慢;有效:面部症状减轻;无效:未见明显改善。(2)面神经功能比较,予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包括抬眉、鼓腮、噘嘴、闭眼、示齿、扩大鼻孔及面部情况,总分0~20分,分值越高神经功能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SPSS21.0处理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n(%)]

组别

例数

临床治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40

7(17.50)

14(35.00)

11(27.50)

8(20.00)

32(80.00)

观察组

40

11(27.50)

16(40.00)

12(30.00)

1(2.50)

39(97.50)

X2

-

-

-

-

-

4.507

P值

-

-

-

-

-

0.034

2.2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上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面神经功能比较  (x±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40

3.10±1.05

8.12±2.43

观察组

40

3.05±0.98

15.91±2.74

X2

-

0.220

13.453

P值

-

0.826

0.000

  1.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发病机制复杂,西医治疗本病以抗病毒、抗炎、营养神经等的方案为主,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症状,但整体疗效不佳,故需探讨更为可靠的治疗方案。而从中医角度看,本病可归为“口歪眼斜”范畴,认为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时,因风邪入侵头面经络,可造成筋脉失养,肌肉不收,进而造成面部麻痹[3]。对本病患者,在针刺治疗时分三期进行,初期针刺通少阳、阳明经络穴位,并开四门,可散头面风寒,能促进患侧血运,有利于疏通经络之气,改善面神经水肿。而中期针刺痛经和气血之穴位,能活少阳经气,联合透刺,可进一步促进血运,可起到扩张血管,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4]。而后期强加针刺,则能进一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畅通气血经络。且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针灸治疗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缺血,可促进水肿息肉,减轻机体炎症反应,能起到良好的神经调节作用

[5]。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联合分期针灸方案治疗后,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P<0.05),提示针灸干预能提高对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而观察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则证实该方案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予针灸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戴丽娟,王淑兰,王会,等. 基于中医体质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及预后[J]. 光明中医,2021,36(14):2409-2412.

[2]普虹丽. 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J]. 内蒙古中医药,2021,40(3):102-104.

[3]马菡,李晶,宇凤.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CiteSpace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针灸临床杂志,2021,37(6):57-62.

[4]喻淑珍.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最佳介入时机的临床研究[J]. 贵州医药,2021,45(7):1123-1124.

[5]柳慧,陈静,张如苗,等.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文献研究综述[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21,21(26):1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