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08
/ 3

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杨,陈[1],蒋,苹

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重庆 400054

摘  要:研究以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为依据,通过现有文献和深度访谈形成初始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284名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对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最终构建了由职业准则、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5个一级指标,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学工作量、教学业绩、学术代表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毕业论文、学生工作、公共事务和决策咨询等11个二级指标以及政治素质、廉洁自律和关爱学生等33个三级指标组成的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职业准则;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1.引言

人文社会科学类(以下简称人文社科类)专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文社科类教师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核心要件,构建科学的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提高人文社科类教师素质,推动人文社科类专业发展和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20168月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意见强调加强师德考核力度、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实行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针对不同类型、层次的教师,按照不同学科领域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201811月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以下简称职业准则),准则从十个方面规范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在此背景下,各高校开始积极探索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制度,并在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创新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完整,没有反映新时代职业准则的新要求。传统的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多以科研、教学以及社会服务三个维度为基础构建细分指标,忽视了对大学教师基本道德素质以及政治素质的考核(吴全华[1]2022),而职业准则强调高校教师必须坚定政治方向、自觉爱国守法、遵守学术规范和坚持言行雅正。其二是评价指标体系学科特点不显著(周光礼[2]2022;杨华春等[3]2021)。现有的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多是人文社科、理科及工科采取相同的评价指标,指标体系本身没有反映相关学科的特点。例如,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论文评价标准采用与理工类相同的指标,即SCI/SSCI一区或者SCI/SSCI二区,这种一致性评价指标体系难以充分调动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在上述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准则的新要求,以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为对象,在对国内外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构建符合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属性和特点的教师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发挥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加快推进高校教师职业化发展,确保高校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2.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首先,以教育部发布的职业准则为依据,在对十项职业准则内涵和外延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反映职业准则的评价指标;其次,立足高校教师教书育人、创新知识的功能定位,结合现有文献中有关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结果(孔德颖和张春明[4]2022;陈佳秀[5]2017;张帅和张颖[6]2020),归纳出反映教师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根据人文社科类教师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特色,在通过与人文社科类教师、高校人事处等部门的相关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力求指标体系能够较为全面反映人文社科类教师的工作实际。

基于上述步骤,初步形成涵盖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的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职业准则一级指标是人文社科类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规范,围绕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进行测度,主要考察教师的政治素质、学术道德和言行雅正等情况;教学工作一级指标是人文社科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情况,围绕教学工作量和教学业绩进行测度,重点体现教师教学课程数目、教研教改情况、教学成果获奖等;科学研究一级指标反映人文社科类教师创新知识的水平,围绕学术代表作、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进行测度,重点反映教师科学研究的质量以及科学研究受同行的认可程度;人才培养一级指标是人文社科类教师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中表现出的水平,围绕毕业论文和学生工作两个维度进行测度,考察教师在为学生服务,指导毕业论文、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等方面的情况;社会服务一级指标是高校教师在履行自身教书育人、创新知识职责之外表现出的服务院校和社会的水平,围绕公共事务参与和决策咨询进行测度,重点考察教师积极参与院校公共事务、为政府建言献策的情况。

1 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和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级指标

级指标

三级指标

因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职业准则维度

思想政治

政治素质

0.884

廉洁自律

0.813

职业道德

学术道德

0.853

关爱学生

0.857

言行雅正

0.837

教学工作维度

教学工

作量

理论教学授课时数

0.901

实践教学授课时数

0.907

教学业绩

专业建设情况

0.731

课程建设情况

0.806

教研、教改项目

0.812

教研、教改论文

0.710

国家级教材出版

0.809

教学成果奖

0.807

教学竞赛奖

0.710

学生教学评价

0.579

科学研究维度

学术代

表作

学术代表作的创新性水平

0.870

学术代表作被引用情况

0.855

学术代表作的规范性水平

0.862

科研项目

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立项情况

0.854

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结项情况

0.824

科研成果

CSSCISSCI论文发表情况

0.721

科研获奖情况

0.879

国家级专著出版情况

0.864

人才培养维度

毕业论文

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情况

0.856

优秀硕/博毕业论文情况

0.821

学生工作

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0.781

指导学生社会实践情况

0.869

担任辅导员/班导师情况

0.765

社会服务维度

公共事务

参与学院事务情况

0.858

参与学校事务情况

0.863

决策咨询

向企业提供决策咨询情况

0.838

向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情况

0.875

决策建议的批示及采纳情况

0.815

3.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检验

1)数据采集

由于研究对象是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因此文章借助个人关系网对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发放问卷,请他们结合学科特点和自身经验对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程度进行评价,并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进行测量。本次调查向341位人文社科类教师发放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84份,回收率83.28%。有效问卷中,女性教师占比58.8%;教师职称集中于副教授和讲师,合计占比82.8%

2)因子分析

文章首先通过SPSS 26.0检验发现,人文社科类教师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KMO值是0.82Bartlett检验的卡方为5315.98p < 0.001,这表明适合对人文社科类教师初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

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高校人文社科类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因子结构进行探索,结果显示,初始建立的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能析出11个共同因子,且11个共同因子具有78.24%的解释量,能够相对有效解释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33个三级指标所涵盖的信息。进一步地,通过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知(表1),各个三级指标分别归属于相应的二级指标,且各三级指标的载荷系数均大于0.5,这与文章初始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基本一致。

最后,借助AMOS26.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拟合指标中,χ2 = 848.87, df = 440; CFI = 0.919, TLI = 0.902; RMSEA = 0.057; SRMR = 0.03AIC = 1090.87,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同时,通过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可知,各三级指标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均高于0.5,且在千分之一水平上显著。再通过计算各二级指标的AVE和组合信度可知,除教学工作量指标外,其余各二级指标的AVE值均高于0.5且组合信度值高于0.7,说明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初始评价指标体系的收敛效度和信度满足要求。具体而言:思想政治二级指标的AVE = 0.71,组合信度 = 0.82;职业道德二级指标的AVE = 0.62,组合信度 = 0.83;教学工作量二级指标的AVE = 0.50,组合信度 = 0.67;教学业绩二级指标的AVE = 0.56,组合信度 = 0.91;学术代表作二级指标的AVE = 0.65,组合信度 = 0.85;科研项目二级指标的AVE = 0.69,组合信度 = 0.82;科研成果二级指标的AVE = 0.70,组合信度 = 0.87;毕业论文二级指标的AVE = 0.61,组合信度 = 0.75;学生工作二级指标的AVE = 0.66,组合信度 = 0.85;公共事务二级指标的AVE = 0.74,组合信度 = 0.85;决策咨询二级指标的AVE = 0.75,组合信度 = 0.89。综上,文章构建的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为有效地对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进行评价。

4.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使用建议

文章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证实了基于《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构建的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职业准则、教学工作、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5个一级指标划分的科学性,11个二级指标也表现出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这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的评价。进一步地,为更好促进该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提出以下使用建议:

1)重视非量化评价指标的使用。在既有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中过分注重量化评价指标,导致评价指标体系过于死板(陈佳秀

[5]2017)。本文构建的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涵盖多个非量化评价指标,例如职业准则一级指标包含的多个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都是采用主观评价的方式,学术代表作的创新性水平和规范性水平等三级指标也需要聘请多个同行对代表作进行主观评价,这能够较为全面反映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主观态度和认知以及人文社科类教师学术代表作的科学水平,帮助院校对教师进行科学评估。同时,在具体的非量化指标的使用过程中,建议院校制定更为细致的评估方案,畅通教师申诉渠道,使得非量化的评价指标能够真正反映教师的真实情况。

2)强调多元评价。单一主体的评价可能会导致同源偏差的问题,使得评价结果不能完全反映评价者的真实情况。因此,在对非量化指标进行评价时,建议采用多元主体评价的方式。例如,在对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等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时,可以同时采用教师自评、同事评价和学生评价的方式,并对评价结果求取平均数,以减轻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喜好对评价真实性的影响。在对公共事务二级指标进行评价时,可以同时采用教师自评、学院领导或职能部门领导进行评价的方式以提高评价的真实性。

3)适时调整评价指标体系。人文社科类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在使用过程中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时调整,形成符合测评对象的评价指标体系。例如,对于以科研为主的科研型人文社科类教师,可以适当降低教学工作一级指标的占比,提高科学研究一级指标的占比。此外,由于人文类学科和社会科学类学科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侧重点有所差异,论文发表的难度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院校也可根据人文社科类内部各学科的具体差异对科学研究一级指标囊括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进行适当调整,使得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反映人文社科类不同学科教师工作的特点。

参考文献

[1]吴全华.指向师德师风建设的教师评价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 2022(4):35-41.

[2]周光礼. 大学教师评价改革的逻辑[J].中国高教研究, 2022(6):26-33.

[3]杨华春,任吴洁.高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改进思考——以国际视野下的全周期为视角[J].中国高校科技,2021(8):30-35.

[4]孔德颖,张春明.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J].职业技术教育, 2022, 43(8):70-74.

[5]陈佳秀.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工科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

[6]张帅,张颖.学术代表作制度下教师评价机制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4):27-30.


基金项目:重庆理工大学2019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9YB20);重庆理工大学2022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22YB03);              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2021-GX-026)

作者简介:杨陈(1990-),男,四川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领导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