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3
/ 1
摘要目的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研究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的形态学特征并分析其潜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收集下肢无明显异常者膝关节CT影像学资料,其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为(38.7±8.4)岁(范围25~55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为(25.3±4.0) kg/m2(范围18.75~41.8 kg/m2)。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胫骨近端和骨骺融合部位的三维模型。研究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与年龄、BMI的关系,同时分析骨骺融合部位骨皮质厚度和骨密度的变化情况。结果利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重建出的成人骨骺融合部位在三维空间上是一个复杂的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通过3-Matic Research 12.0软件获得骨骺融合部位的表面积为(2 994.7±645.3) mm2(范围1 704.0~4 650.0 mm2)。男性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为(3 269.3±533.9) mm2,大于女性的(2 577.6±578.7)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骨骺融合部位表面积与年龄(R2=0.02,P=0.268)和BMI(R2=0.04,P=0.125)无显著相关性。利用Mimics软件在膝关节CT的横断面获取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CT值分别为(451.059±74.953) Hu、(1 018.412±125.732) Hu、(1 414.162±107.848) Hu。测量骨骺线部位、骨骺线远端10 mm及20 mm层面骨皮质厚度分别为(1.814±0.090) mm、(2.511±0.089) mm及(3.189±0.185) mm。结论采用Mimics三维重建技术可对正常成人胫骨近端骨骺融合部位进行可视化研究。成人骨骺融合部位为波浪起伏的板状结构,骨骺融合部位的骨皮质密度较低、厚度较薄,理论上讲在间接暴力下容易发生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