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管理研究本土化

/ 2

新时代中国管理研究本土化

丁晨曦

陕西地建酒店管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65

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管理学才真正的走向科学,才真正成为了社会和发展的动力。我国的管理学研究已经走过了学习、借鉴、模仿等几个阶段,已经在我国经历了四十多年的发展。但是就目前来说,绝大多数的管理理论都是从西方国家学习的,都是以西方的文化以及社会为背景基础,对于我国独特的本土现象没有办法进行准确的说明,所以我国的管理研究需要向前发展,除了吸收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文化和思想,还应该更加注重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和构建,应该从中国独有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出发,进行本土化的发展。

我国要进行管理研究本土化的发展,就是要利用管理知识来解决中国当前的问题,能够完全适应中国的发展历史情景,适合我国独特的国情的发展道路。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应该建立中国现代管理学,能够知道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问题,能够对民族复兴、新时代的发展做出贡献。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管理智慧和管理经验,中国传统的儒家、到家、法家具有博大精深的管理智慧,中国应该能够存在支撑时间的理论体系。目前中国管理学本土化研究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对发展研究阶段定位就是对本土化发展的思想、理论的演变的认识和描绘。现在可以将目前的研究大致划分为两类:较早的中国特色管理研究和科学的本土化研究探索。首先是较早的中国特色管理研究,在 21世纪初期,出现了一些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较为有代表是以席酉民的“和谐管理”、苏东水的“东方管理”、黄如金的“和合管理”等。这些理论属于我国早期的本土化管理理论,其都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以蕴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管理思想为契合点进行构建,最后形成中国本土化的管理理论。虽然这类理论在总体上看并未十分完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但是也利用了科学规范的方法形成思想框架,所以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智慧存在许多值得探讨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可以发展成为适合中国实践发展的独特理论。第二类就是科学的本土化探索,本土化的科学性探索的出现,是由于另外一批学者持相反的观点,认为学科的存在仍应包含研究对象、研究范式、研究路径、思想框架等要素,即要以现有的西方研究体系和范式为主体进行本土化研究。目前进行的本土化研究主要是从两个视角展开的,一方面是以西方研究范式去探讨和分析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从中凝练出来的管理理论和方法用以扩充原有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则紧跟中国现代的管理实践,其发展具有鲜明的特征。独特的管理实践会带有独特性的管理知识,知识的科学性必须包含其普适性的应用特点,需要学者们应用已有的体系去研究中国的传统智慧和管理实践。

在中国管理学经过了多年的探索、学习和提高,以中国一流院校为代表, 已经全面开启了与国际接轨以及紧跟国际主流的发展道路,并且伴随“国际化”浪潮的高涨以及实证研究主导的学术氛围的确立, 也有一定数量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开始提出质疑和批评。比如曾有三位比较权威的声音先后发出了“异响”,这也足以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郭重庆认为“中国管理学界存在‘两张皮’、‘插不上嘴’、‘自娱自乐’、‘吃别人嚼过的馍’等种种弊端”。徐淑英对中国管理的看法是“‘缺乏先进的科学方法训练’而且‘缺乏对科学目标的理解’;‘一些/或许许多人把科学的目标当作发表文章而不是探寻对于现象的理解和解释’;‘中国的学者非常聪明而且很快学会了如何应用研究方法,但却未必了解其中所隐含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基础’,从而‘倾向于生吞活剥地应用西方的理论,忽视中国管理的历史根源和现时状态’”。谭劲松认为“’中国管理学界的一些实证研究,只是一窝蜂地进行问卷设计和问卷调查,用各种表格和数据填满自己的文章,似乎持有数据就获得了真理和解决方案‘;’拎着榔头找钉子‘”。在他们批评的方面都比较一致,徐淑英和谭劲松都提及中国管理学者缺乏科学信仰, 也分别从正反两面强调了 科学的研究方法训练的重要性,并且三位学者都提到了目前中国的管理研究都存在忽视了历史现实等问题。

目前中国的管理研究本土化发展还处于一个起步的阶段,所以还存在许多不足。第一,目前的管理学研究的深度不够,在更多的时候,管理学只是停留在对管理经验特别是企业管理经验的总结。并且对于系放管理理论的态度也表现出僵化的对话话式的中国经验研究,用搜集到的经验材料“委曲求全”地与西方理论命题对话,并试图用中国经验来验证西方社会科学的一般理论。第二,就是目前的中国管理研究偏向于管理思想的研究,真正的创新性地对“管理学在中国”实践问题的研究十分少见,管理研究与企业实践形成了极大反差——中国现实发展中的强大洪流和中国本土管理学研究中的“孤岛式陶醉”。第三,在基本概念、命题和理论预设方面具有自己真正创造性研究成果的非常少。Lau说,“当今管理知识中的多数内容不是来自亚洲学者的研究工作”,尽管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亚洲管理文献,但“目前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并且中国大部分的管理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是以分析国外研究现状以及国外的管理学成果为主,或者是采取西方的理论框架包括管理学的基本观点对中国管理现象进行剖析。中国管理学体系已经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西方的研究经验进行固化,所以容易陷入到研究误区中,无法推进管理学的本土化发展。如果盲目的去追求西方管理理论来解答中国管理的问题,并且对西方管理的理论体系生搬硬套,这对于中国管理研究本土化的发展是非常有害的,并且可能会在管理学研究个过程中产生坐享其成的思想,不能与我国的显示问题相结合。第四,在研究方法上,重视定量研究,忽视定性研究而定性研究中又非常缺乏对国际主流学界认同的规范方法论的运用。

对于中国管理研究本土化还需要不断地加强,不断改进,在未来的研究中注意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也有一些改进的建议。首先,加强管理学研究的深度,管理学研究者应注意经验本身背后的逻辑而不仅仅是管理经验的简单总结;注重在管理实践中发展中国管理理论。第二,要加强对西方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从西方学者那里汲取理论营养,提高自己的理论建构水平,进而进行高水平的本土研究,当然,本土研究必须遵循科学方法,坚持严格的理论建构和实证方法,才能创造出属于本土的概念和理论。西方的管理学体系现在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体系,对于中国管理研究来说,理论研究不能仅仅是直接移植或者对学习来的理论进行加工,而是应该结合中国管理实践和实际的问题来进行分析和探索。一定要避免盲目的照搬西方的流行管理理论,特别要对照中国管理实际,对于实践中不符合理论的地方加以探索研究,形成中国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第三,正如 Meyer所说,亚洲学者在探索本土相关研究议题和建构解释亚洲现象的理论上要更具自信,对中国管理研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