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空间建设探索—以扬州中心城区绿线规划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6
/ 3

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城市绿地空间建设探索—以扬州中心城区绿线规划为例

王秀龙

扬州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绿杨城郭是扬州”,扬州——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从古至今注重绿化建设,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楔入城市内部,城区内滨水带状公园众多,营造出水绿相伴、水树相映富有特色的城市意象。但伴随城市快速拓展,挤压周边生态空间,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越来越大,此外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市民对城市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强化绿地保护、促进绿地高质量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园林绿化;绿地建设;问题;对策

引言

城市绿色基底是维护城市生态安全、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扬州市拥有丰富的各类绿地,以法定手段保护城市绿色基底,是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号召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扬州打造“生态宜居城市”的基础保障。本文以扬州中心城区绿线规划为例,致力于协调和完善相关规划对于各类绿地的具体要求,优化城市绿地系统;明确城市各绿地空间、功能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有效引导各绿地的规划建设。

1.现行扬州绿地空间总体评价

1.1区域生态格局清晰明朗

中心城区外围有良好的自然基底,中部淮河分多条水道汇流长江,西侧丘陵叠翠,东侧田园风光、河流密布,城区向南环绕北州地区生态绿核。沿江一体化趋势较为明显,扬州开发区西拓,仪征市向东发展,两市融合趋势明显,江淮生态走廊、扬子津生态廊道等区域生态通廊有效避免了城市无序蔓延。

1.2城区内未形成网络状生态格局

城区内线型的绿地空间,主要是滨河绿地和高速公路、铁路防护绿地。滨河绿地宽度变化较大,且连续性较差,没有形成廊道。高速防护绿地连续性好,但物种多样性较差,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生态廊道。城区内绿地系统建设尚不完善,较大规模的公园之间相互孤立,缺乏连续的绿廊串联,公园的空间连续性和整体感不佳。

1.3绿地空间品质不佳

一方面,一些不具备公园功能的绿地被人为地冠以公园的称呼。另一方面,近年新建的公园多被冠以体育休闲公园的头衔,配置体育休闲设施,公园功能及主题单一,且建设标准不明确,建设水平参差不齐。

2.国内外绿地空间建设经验借鉴

2.1新加坡

绿道提供户外交往空间,建设花园城市。新加坡于1991年开始建设一个串联全国的绿地和水体的绿地网络,连接山体、森林、主要的公园、体育休闲场所、隔离绿带和滨海地区等。经过20年的努力,新加坡的绿道将绿地、水域、公园、名胜古迹、学校、体育场所和政府部门紧紧串联在一起,为生活在城市狭小空间的市民提供了足够的休闲娱乐和人际交往的空间,为多民族社会的和谐、融合创造了物质基础,使新加坡建设成为一个“花园城市”。

2.2日本

通过绿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密集、自然资源匮乏,绿道网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矛盾,日本政府在市中心修建了尽可能多的绿道,一方面为身心疲惫的市民提供健身、游玩和放松的平台,另一方面又通过绿道串联起沿线的名胜古迹。同时,密如蛛网的绿道还将大城市和卫星城市串联起来,使卫星城真正对大城市起到疏导作用。日本绿道网的设计十分精巧,多沿河修建,道路不宽,往往没有明显的标识,但树木花丛错落有致,在美化环境的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

2.3广东

绿道促进城市、山水空间一体化,带动消费,改善人居环境。珠三角绿道网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九市在内的省立绿道、城市绿道及社区绿道组成的相互贯通的网络系统,其中规划省立绿道全长约1690km,6条主线串联200多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郊野公园、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遗迹等发展节点,连接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都市区,直接惠及2565万人,增加约30万个就业机会,带动社会消费450亿元,实现珠三角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市郊、市郊与农村以及山林、滨水等生态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连接,明显提高沿线的人居环境质量。

3.生态文明语境下的城市绿地空间的构建策略

3.1结构优化与指标评价相互反馈,保证规划体系的合理科学有效

现有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对绿地布局结构仅从绿地功能和公园绿地等级及服务半径两方面来进行考虑,缺少与环境影响、市民生活习惯及品质提升等多方面相关因子关系的思考,自身以绿地整体指标控制为主的目标控制体系,缺少刚性控制,无法有效指导和管控绿地空间落地实施。

基于存在的现实问题,此次规划提出从城市生态绿地系统结构优化和指标体系研究两方面入手,建立布局结构与指标评价体系相互作用反馈机制,从生态涵养保护区到生态廊道,再到城市绿地系统,分别建立量身打造的指标控制和评价体系,从而保证规划的合理、科学、有效。

3.2强调区域一体化生态格局观,注重生态空间向城区空间的融合渗透

规划从区域环境一体化的角度出发,以一体化生态格局观为指导,在基于水利安全、生态保护、土地适应性和城市功能发展需求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划定区域生态绿地空间,然后再以生态廊道控制为切入点,将生态空间延伸进入城市空间,强调生态与城市的融合,从而塑造城乡一体的生态绿色空间格局。

3.3从使用者需求角度出发,建设功能型、网络化、多层次的公园体系

以人为本,一直都是城市建设需要遵循的首要基本原则,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更是这样原则的直接体现。规划站在广大市民,使用者的角度,审视城市公园绿地建设,调研分析市民的各种需求和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各类公园绿地的使用要求、建设条件,以各级公园为主体,均衡布置各类开敞空间,平等地为所有人提供户外公共活动的条件与机会,建设功能型、网络化、多层次的城市公园体系。

3.4从规划管理者角度出发,制定与规划内容相配套的管理体系

为避免出现以往“重规划轻管理”的规划编制通病,此次规划增加了规划管理者看规划的角度,调整思路,着重强调了绿线图则和绿线规划操作手册的编制,制定了一整套与规划内容相衔接的,涉及绿地规划审批、建设机制、使用监督等内容的管理体系,极大的保障了规划目标的实现。

4.扬州绿地空间建设的实践经验

4.1创新运用“双线管控”,引导建设与管控保护并重。

由传统“绿线”控制提升为“城市绿线”与“生态控制线”相结合的双重管控,“绿线”侧重于引导建设,“生态控制线”侧重于管控保护。

(1)以“城市绿线”引导城市绿地建设。

采用公园服务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及公园类别引导等指标将各控规分区内的绿地“定点、定量、定性”,提升分区绿地规模及服务水平等,并结合扬州规划一张图系统建立绿线空间管理数据库,建立绿地建设动态更新机制,按照推进情况实时更新,以大数据信息平台,强化规划管理的可控性。

(2)以“生态控制线”对生态区进行保护性管控

基于城市生态限制要素于城市增长的模拟,结合相关规划,将四大城市生态通廊划定为生态红线管控区域,在其发展思路摸清理顺之前,叫停一切开发建设行为,避免出现破坏生态环境的短视行为,后续出台相应空间管制规划,立足保护、兼顾发展,强化中心城区内部生态空间刚性保护与控制,避免生态空间被蚕食。

4.2科学设计绿地控制指标体系,贴近城市“生态”与“生活”需求

根据不同层面绿地功能的侧重,科学设计绿地控制指标体系,保证绿地系统布局与城市发展需求在空间上相协调、数量上相匹配。

区域层面绿地重“生态”需求。区域绿地侧重于考虑生态基质的恢复、对城市蔓延的限制以及热岛效应的改善,设计指标时重点考虑生态涵养区的体量和绿地系统的生态总量。为保障生态安全,防止城市无序蔓延,基于扬州“西部丘陵山地,东部农田湿地,淮河水系穿境而过汇入长江”的地理环境特征,兼顾景观美学价值、游憩环境创造、野生生物保护、生态教育等社会、经济和生态目标,合理串联“陵、水、林、田”等生态空间要素,构筑生态片区-廊道相结合的自然开敞空间体系,形成沿江地区“四片、四廊”生态系统。

02沿江地区生态廊道结构图

图:区域绿地系统结构

城区层面绿地重“生活”需求。城区绿地侧重于布局便于居民看到、用到、感受到的绿地空间,让绿地空间融入居民日常生活,设计指标时重点考虑人均面积、可达性要求及绿地服务覆盖范围。均衡规划公园绿地,做到大、中、小相结合。市级综合公园服务半径5000米,区级综合公园服务半径2000米,社区公园服务半径500米。居民出行步行10分钟到达社区公园,自行车10分钟到达区级综合公园,乘车10分钟到达市级综合公园。

F:\2014\绿线\成果\最终幻想\说明书+图纸\02图纸JPG\01\09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图.jpg

图:中心城区公园布局

4.3重景观更重功能,引导扬州由“园林城市”像“公园城市”转变

扬州因水而兴、因园林而盛,扬州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中国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园林景观功能强,使用功能偏弱,居民日常无法使用,本次绿线规划重景观更重功能,大力提升公园的使用功能,引导扬州由“园林城市”像“公园城市”转变。

明清古城“见缝插针”增加绿地开放空间。现状建筑肌理紧凑,绿地缺失,规划见缝插绿,结合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增加30处点状绿地(小游园),结合街巷空间,改善周边环境,添加休闲设施,为老城区打造绿地开放空间体系。

其他区域注重公园的多样化与差异性。根据各区域现状禀赋要素及居民需求,规划引导公园注入不同主题,打造了具有扬州特色的公园体系。为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健康中国扬州样板”的号召,满足市民运动健身需求,结合滨水绿带打造了慢道系统,结合块状公园打造了36处体育休闲类公园;为展示扬州深厚的文化底蕴,规划了古典园林展示、盆景文化展示、动植物展示、水工文化展示等41处文化展示类公园;为满足广大市民的素质教育需求,规划了国防教育、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教育等18处教育宣传类公园;为满足城市居民亲近大自然的需求,结合城市湿地打造了2处国家级的自然风光公园(凤凰岛湿地公园、润扬湿地公园)。

4.4细致、灵活的策略分区体系,刚柔并济加强管理图则的可操作性

(1)五类策略分区

规划根据现状绿地特征,整合总规、控规规划成果的功能定位分析,综合考虑各区现状建设特点并对问题类似地区进行合并,将63个控规单元划分为5个策略区。根据五个分区特点,制定不同的布局原则和策略并提出绿线建设重点。

C:\Users\admin\Desktop\控规单元拼接1-Model.jpg

图:策略分区示意图

(2)三大指标的刚性管控与公园布局的弹性引导

充分借鉴各层级规划绿地指标及国家相关标准,综合考量各策略分区实际情况,在整体公平的原则上保持适度差异, 制定各单元控规绿线配置标准,以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等三大刚性控制指标作为单元控规绿线控制管理的抓手。

考虑到加强公园建设的可操作性,除片区主要大型绿地需定点、定位、定量进行控制,对面积较小、分布较广的街旁绿地和社区公园,不宜划定绿线范围,只在图则中规定其面积和大概位置,在控规编制阶段根据片区实际情况确定其具体准确位置。

结束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针指导下,中国城市已由粗犷式发展阶段转变为生态、高质量发展阶段,人们对绿地开放空间的需求日益提升,城市绿地发展也面临城市生态改善、城市特色塑造、空间活力激发、人性化服务提升等功能注入的迫切需求。因此在生态文明语境下的绿地空间建设既要符合城市生态安全又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为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以扬州中心城区绿线规划为例,以生态文明语境下扬州绿地空间建设实践为路径,完善既有区域生态空间结构,探索融合城市形象、百姓生活需求的绿地空间建设策略,将生态自然资源合理利用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隐形资产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赵晓麟.城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及措施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197-198.

[2]钱惠霞.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设计与种植技术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0(23):97-99.

[3]胡瑶.城市交通干道绿化景观提升设计与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