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黄斑水肿与玻璃体积血的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黄斑水肿与玻璃体积血的关系

王红勇

中国人民解放军96605部队医院  吉林省通化市134000

摘要:目的比较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病人黄斑水肿与玻璃体积血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BRVO相关ME的102例(102眼)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两组,A组为单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组(治疗期间接受任何一种抗VEGF药物),B组为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和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组(不分先后顺序,治疗期间使用两种药物)。比较两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治疗前及治疗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CMT。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有效改善BCVA及降低CMTA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4.59±2.83)次,B组患者玻璃体内注药次数为(3.02±1.62)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治疗前后,A组患者BCVAlogMAR)从0.77±0.47提高到0.48±0.44P0.00),B组患者BCVA0.73±0.45提高到0.42±0.35P0.00),A组患者CMT从(403.02±147.70)μm降低到(230.17±21.82)μm(P0.00),B组患者CMT从(393.96±94.61)μm降低到(236.87±22.98)μm(P0.00),但观察终点两组患者BCVA和CM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患者中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玻璃体内植入剂后1个月内出现眼压升高至≥25mmHg1kp7.5mmHg)的概率为14.6%,但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均能控制。结论BRVO合并VH病人的ME情况明显优于单纯BRVO,VH可能与BRVO病人ME的减轻呈统计学相关。

关键词: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玻璃体积血

引言

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是常见的致盲性眼病,是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后第二位引起视力丧失的视网膜血管性疾病。据报道,世界范围内BRVO的发病率大约是0.4%,而且随着人口年龄的增长而显著增加。黄斑水肿(ME)是造成BRVO视力丧失的主要原因。本研究通过对单纯BRVO以及合并玻璃体积血(VH)的BRVO病人的ME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类型BRVO病人ME可能的发病机制,旨在为难治性ME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医院眼科诊断为BRVO的患者102例102眼,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OCT及FFA检查,其中男48例,女544例,年龄31~89(60.48±13.29)岁,病程3~20(8.50±6.62)个月。

1.2方法

OCT检查采用深圳斯尔顿OSE-2000AS检查系统,由同一个技术员操作,所有图像均在首次诊断时获得,在玻璃体切除手术之后获得(于视网膜血管阻塞区域行氩离子激光光凝。气液交换或惰性气体眼内填充者于术后2周门诊复查时检查OCT,其余病人于出院前或者出院当天完成OCT检查)。对于每一只研究眼进行包含黄斑中心凹的7个线性扫描,由机器自带的软件输出黄斑中心凹1mm2区域的平均厚度,即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

1.3观察指标

注射后随访6个月及以上,记录玻璃体内注射前、注射后随访期间每个月各组BCVA、眼压、CMT、注药次数及并发症情况。BCVA: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结果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进行统计分析。CMT:采用深圳斯尔顿OSE-2000AS检查系统进行OCT检查,以黄斑为中心,扫描范围6.0mm×6.0mm,ETDRS九分区,计算中央1mm直径区域视网膜的平均厚度。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资料分析

纳入研究的102眼中,颞上分支静脉阻塞者61眼(59.8%),颞下分支静脉阻塞者29眼(28.4%)。不同年龄组中,≥50岁者83眼(81.4%),合并基础性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79眼(77.5%)。A、B两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各指标基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表1)。

表11A、B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2.2两组患者BCVA、CMT及注药次数分析

经治疗后,A、B两组患者BCVA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为P=0.00),CMT较治疗前也均明显降低(均为P=0.00),但两组患者间BCVA和CMT在观察终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B组患者玻璃体内平均注药次数较A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且B组患者平均病程较A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表2)。

表2A、B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及病程、注药次数比较

2.3两组患者眼压变化及并发症情况

A、B两组患者间观察终点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2),但B组患者玻璃体内注射地塞米松植入剂后部分患者出现眼压升高,其中1个月内出现眼压升高至≥25mmHg的概率为14.6%,且均局部应用降眼压药物后病情平稳。而A组观察期间均未出现明显眼压升高者。观察期内,A组白内障进展行白内障手术者2例(3.7%),B组白内障进展行白内障手术者8例(16.7%),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至随访末期,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眼内炎等严重并发症。

3讨论

众所周知,VH是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有研究报道,大约1/3的不明原因VH在经过玻璃体切除术后被证实是由BRVO所引起,而且尽早手术(发病2周以内)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恢复视力。我们研究发现,由BRVO引起的VH病人经过玻璃体切除术后BCVA优于未经治疗的单纯BRVO病人,而且这些病人的ME情况并不明显,CMT明显低于单纯BRVO。VH不仅没有加重BRVO病人的视觉损伤,反而由于这些病人的ME情况不明显,一定程度上维持了相对较好的视力。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VH改变了玻璃体腔内VEGF和(或)炎性因子的水平,或者是VH加速了玻璃体后脱离的过程,减轻了玻璃体对视网膜黄斑区的牵引。虽然有学者研究发现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病人房水或玻璃体液中VEGF和一些炎症细胞因子的水平与BRVO-ME有关。此外,我们研究发现VH组眼压水平略高于单纯组,可能与VH引起的血影细胞性眼压升高有关,但是两组病人的眼压水平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对病人的视力预后不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结束语

总之,我们的回顾性研究发现BRVO合并VH病人的ME情况和视力均明显好于单纯BRVO,据此推测VH可能与BRVO病人ME的减轻呈统计学相关,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索BRVO病人ME形成的发病机制指明了方向,并将可能为难治性ME的治疗提供新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明静,谢立科,秦睿.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治疗进展[J].眼科新进展,2020,40(09):879-884.

[2]谢华青.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的几种治疗[J].结直肠肛门外科,2020,26(S2):67.

[3]李晓宇.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及证候情志改变的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0.

[4]周瑞,陈娟,林思勇.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玻璃体注射雷珠单抗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对比[J].眼科,2020,29(01):63-67.

[5]王静.回顾性分析抗-VEGF治疗气滞血瘀型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疗效[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