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12-18
/ 2

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进展

孙叶

无锡市锡山人民医院 江苏 无锡 214000 

【摘要】造影剂外渗可造成患者皮肤受损,严重时可导致皮肤溃疡、坏死,不仅给患者增加了痛苦,也增加了医患纠纷的风险。如何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已经成为影像科护理安全课题中的重点研究方向。本文就近几年关于造影剂外渗的预防方案以及处置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提供参考。

【关键词】预防;处理;造影剂外渗;护理

近几年,医学影像技术发展迅速,CT或磁共振增强检查在临床对患者进行诊治中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影像学依据。但是行增强扫描时需要高压注射一定量的造影剂,这对影像科护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若护理不当,则可能引发造影剂外渗的情况。造影剂外渗至周围组织间隙后可使组织出现充血、肿胀的情况,严重时还可导致皮肤组织溃疡或坏死,增加了患者的痛苦[1]。而且造影剂外渗也是导致影像科疗医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见需要加强对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和处理干预,本文就近几年对此类事件的预防和处理措施进行综述。

1造影剂外渗的原因

1.1检查因素 CT或磁共振增强检查时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在短时间内迅速将造影剂注射到患者体内,因此可对血管壁造成高渗透压,导致血管破裂造影剂渗出;

1.2患者自身因素 部分患者检查过程中配合度较差,因此易导致留置针出现滑脱现象或是针头破血管现象。此外,高龄患者皮肤较为松驰,渗液初期不易被发现;肿瘤化疗患者血管弹性下降,穿刺难度大,对高压的耐受性差,也易导致渗液;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血液通透性增加,因此易出现渗液;糖尿病患者、淋巴/静脉回流受限患者均易出现渗液;

1.3护理因素 护理人员对患者情况了解不全面,对血管质量评估不到位,穿刺位置选择不当,穿刺技术不佳,穿刺后套管留置血管过短,护理人员宣教不到位导致患者没有按要求固定穿刺部位,穿刺工具选用不当等均可能造成渗液。

2预防造影剂外渗的措施

2.1完善检查前的准备工作 检查前须让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存档,相关人员需要反复确认好检查部位、造影剂使用量以及注射要求,根据检查区域不同选择穿刺位置并将相应浓度的造影剂以恰当的注射速率注入血管,同时要检查好注射器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2]

2.2对患者加强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 检查前耐心安抚患者,并详细告知患者检查中的注意事项以及配合要点,以使患者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并提高依从性;

2.3做好风险评估 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年龄、有无放化疗史、血管质量、穿刺次数等,并根据评估结果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4选择适宜的刺穿工具 尽量选择肘正中静脉、前臂头静脉、前臂贵要静脉为穿刺部位[3],一般情况下应选择20G留置针,有研究证实此型号留置针外渗的发生风险最低;注射造影剂前应使用等渗盐水建立静脉通路,确认穿刺成功后再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造影剂。

3造影剂外渗的处理方法

3.1综合干预 若发生造影剂外渗后需马上将留置针拔除;因高压注射器的注射速度十分快,药物可能会渗入局部组织,因此尽量用10mL注射器将渗出的药液进行回抽,并利用无菌棉球对穿刺点进行压迫;同时可配合外敷、药物封闭等方法进行处置[4];还可让患者配合将穿刺侧肢体抬高以促进静脉回流、促进造影剂的吸收;若外渗较为严重时则需要进行切开引流处理;若伴有水包者可用无菌注射器将水泡中液体抽出,若伴有破溃者需要用等渗盐水对破溃处皮肤进行冲洗并用无菌棉球将剩余液体挤出,若伴有感染者需要遵医嘱采取抗感染处理;

3.2渗出位置的处理 ①使用硫酸镁等药物进行湿敷,50%硫酸镁溶液进行湿敷能够促进局部组织水肿消退并加速炎症吸收,进而改善局部肿胀和疼痛;还有研究表明在使用50%硫酸镁溶液的同时增加使用地塞米松可有效改善大量渗液的相关症状[5];50%硫酸镁配合2%利多卡因湿敷也可取得较好的消肿效果;②使用乙醇、如意金黄散等外敷 75%乙醇不仅可消毒、防腐,还可有局麻镇痛的作用和扩张血管的作用;如意金黄散+蜂蜜+地塞米松外敷可促进消肿、改善局部充血现象,并有抗炎、保湿的作用的 在外渗发生的前1h内可先用75%乙醇进行湿敷,再使用如意金黄散+蜂蜜+地塞米松外敷;③马铃薯外敷 马铃薯俗称土豆、洋芋,有研究称马铃薯汁液的消炎、消肿作用优于硫酸镁溶液,且马铃薯浆汁还具有止痛、缓解痉挛和促进细胞再生的功能;使用前应先冷藏,再榨汁湿敷;若无条件榨汁可切成片进行外敷;④等渗盐水凝胶、敷料外敷 使用等渗盐水凝胶以及赛肤润液敷料进行外敷也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消肿;⑤中药外敷 有研究发现使用中药芒硝进行外敷对于消肿效果也较为理想。

4小结

虽然临床上对于造影剂外渗有很多种处理办法,且均可获得比较理想的护理效果,但是建议应以预防为主,在注射造影剂前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并对高危人群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在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流程;一旦出现渗液时需积极采取处理措施以尽量减少造影剂外渗对患者造成的伤害。

参考文献

[1]文雪柯、张斌、骆春柳、张水兴. CT增强扫描中碘对比剂外渗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 护士进修杂志, 2020, 35(17):1584-1587.

[2]孟婧雅, 沈旭慧, 谢新芳. 造影剂外渗的预防及护理新进展[J]. 护理研究, 2018, 32(8):1193-1195.

[3]中华护理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 含碘对比剂静脉外渗护理管理实践指南[J].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7):1008.

[4]胡畔. 影像学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护理干预方法[J]. 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2020, 43(1):68-69.

[5]潘文龙, 赵浩, 王芳. 预防和处理造影剂外渗的护理研究进展[J]. 护理与康复, 2019, 18(1):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