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槐的景观应用与“槐文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4

浅谈槐的景观应用与“槐文化”

邵辉

大连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国槐是特产于中国的古老树种, 在中国分布广泛, 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数千年来国槐充分参与人类的生产生活,这也使其上升到更高的文化意义领域,形成了崇拜槐树的文化现象,奠定了国槐的历史文化基础。槐文化是树木文化乃至中国林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本文在查阅文献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论述了国槐的历史景观应用及文化内涵和在民俗文化中的体现。希望对国槐的现代景观应用及槐文化的探索和宣传具有一定积极意义。

关键词:国槐  槐文化  景观应用  文化内涵

1 槐与槐文化

1.1

中文学名“,又名国槐、槐树、槐蕊、豆槐、白槐、细叶槐、金药材、护房树、家槐,拉丁学名Sophora japonicaLinn.槐(原始种),乔木,高达25米;豆科,槐属,树型高大,其羽状复叶和刺槐相似。[1]国槐适应性强,喜干冷气候,但在炎热湿润的华南地区也能生长,是我国北方 的传统行道树及庭院观赏树[2-3]。国槐分布较广,北到辽宁,南到广东、台湾,东到山东,西至甘肃、四川、云南等地均有栽培,横跨北纬25°40°的广大地区,在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地带尤为常见,是北京、石家庄、唐山、太原、大同、西安、兰州等多个城市的市树[4]

1.2槐文化

槐树崇拜,中国民间信仰之一。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槐树崇拜的文化现象槐树有如此众多的用处,与古代人的吃、穿、住、用、行、劳作、防病治病等日常生活和生产息息相关。正是在生产生活中与槐树朝夕相处,古代人才对槐树有了细致的观察,注意到它的旺盛生命力,遂视其为吉祥、祥瑞的象征,从而产生了对槐树崇拜的原始信仰。

2 槐的实用功能及民俗文化

古代中国人之所以把槐树作为崇拜的对象,是与古人在生活资料的生产中对槐树的信赖密不可分的

2.1 燃料

槐树木材较硬重耐烧 热值较高自古就是优质燃料。《初学记》卷28引《淮南子》语:“老槐生火久血为磷人不怪血精在地暴露百日则为磷。”《周礼·夏官·司》:“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郑玄注曰:“《邹子》曰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之火冬取槐檀之火。”[5]因为古人对火的神秘感以及火种不易保存的特点所以形成改火巫术。因此,北方冬天烧槐枝、烤槐火是远古时期用槐木取火习俗的延续。[6]与此同时, 槐树还具有了另一项文化功能 ,即社树功能。

2.2 食用

槐树的食用功能主要体现在槐叶上槐树叶子有异味并不好食。一开始只有动物食槐叶象征怀来人才之意《西京杂记》卷4:“公孙诡为《文鹿赋》其词曰鹿濯濯来我槐庭食我槐叶怀我德声质如缃缛文如素綦呦呦相召《小雅》之诗。叹丘山之比岁逢梁王于一时。”人类最早食槐叶是不得已而为之。[5]种仁含淀粉,可供酿酒或作糊料、饲料。

2.3 药用

槐花为淡黄色,可烹调食用,也可作中药或染料。未开槐花俗称槐米,是一种中药。槐花期在夏末,和其他树种花期不同,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花和荚果入药有清凉收敛止血降压作用叶和根皮有清热解毒作用,可治疗疮毒现代中药学就认为槐角有较强的清降泄热之力”,与槐花功能相似但微弱而槐花性凉苦降, 能清泄血分之热”。[7]枝叶花蕾、花及种子均可入药。古人发现了槐树的药用价值后在神仙文化的视野中它便成为仙方灵药的重要成分了

2.4建材

槐树木材很优良,心材黄褐色,边材白色,质地较硬,纹理直而富有弹性,能耐水湿和腐蚀,是造屋、建筑、制作家俱、车辆、造船、雕刻、寿材、农具的重要用材。

3 槐的景观应用及文化内涵

3.1槐作为行道树栽植

由于槐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 因此古往今来槐树还肩负着使用范围更广的一种功能——行道树。自古官道皆立树表道何为表道《国语·周语》鲁襄公曰:“周制有之曰列树以表道。韦昭注:“识也。鲁襄公还批评陈国道无列树”,韦昭注:“列树以表道且为城守之用也。” “即标识、划界之意萧兵认为木表的尊化形式是社树或社木[8]。左思吴都赋》:“驰道如砥, 树以青槐。可知吴(春秋吴都为苏州)以槐表道晋也以槐表道《晋书》卷130:“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百姓歌曰:“长安大街夹树杨槐下走朱轮上有鸾栖。英彦云集诲我萌黎。唐也以槐为道树。《太平御览》引《唐书》:“贞元中度支欲取两京道中槐树为薪更栽小树先下符牒。渭南县县尉张造牒曰:“召伯所憩尚勿剪除先皇旧游岂宜斩伐乃止。以槐立道至清未绝唐代除官道表槐外长安等市内也广植槐树京城大道两侧,槐树排列成行,有如排衙故称槐衙。

3.2槐作为庭院树种植

槐树从公共大道向庭院移植。一种称宫槐”(宫槐,又指一种槐名,即守宫槐,《尔雅》:“守宫槐叶,昼聂宵炕。郭璞注:“守宫槐,昼日聂合而夜布。其叶白天收拢,而夜间舒张。王维《辋川集·宫槐陌》:“仄径荫宫槐,幽阴多绿苔。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殿槐”,即植于皇宫或朝廷内院中的大槐树。汉代上林苑中就种有槐六百四十株”(晋葛洪《西京杂记》卷1)。历代宫苑皆植槐树。《新唐书》卷36:“贞观十一年四月甲子,震乾元殿前槐树。震耀,天之威怒,以象杀戮。槐,古者三公所树也。可见唐代宫苑也植槐树。《南部新书·甲》:“(尚书省)都堂南门道东有古槐,垂阴至广。或夜闻丝竹之音,则省中有入相者。俗谓之音声树”(又见《太平广记》卷187“省桥”),是为政治升迁的象兆。至宋代仍然如此如《梦溪笔谈》卷1记载,当时学士院第三厅学士阁前,有一巨槐,素号槐厅,旧传居此阁者,多至入相。《朱子语类》卷128:“唐殿间种花柳,故杜诗云: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官淑景多。'又云:退朝花底散。'国朝惟植槐楸,郁然有严毅气象。朱熹引两句杜诗为证,认为唐代殿间只栽花柳而不植槐,实在有些胶柱鼓瑟了。王维名篇《凝碧池上作》:“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白居易《翰林院中感秋怀王质夫》:“何处感时节,新蝉禁中闻。宫槐有秋意,风夕花纷纷等就是明证。不过殿庭植槐的用意朱熹所言极是。另一种称庭槐”,主要是民间所有,多为高官大户之家。刘长卿《九日题蔡国公主楼》:“篱菊仍新吐,庭槐尚旧阴。写的是公主府第。[8]

3.3槐作为寺观的宗教的常用树种

寺观园林作为宗教文化的载体,其植物配置除了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和方法以外,在树种选择和气氛营造方面更增添了一层宗教色彩。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寺观中的香道、甬道以及正殿等处通常列植或对植树型高大、树冠浓荫、姿态虬劲且寿命较长的植物,用以烘托庄严肃穆的宗教气氛,国槐就是其中的一种[9]。国槐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宗教园林中都比较常见,尤其是在北京地区,国槐更是佛教寺庙园林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乔木树种[10-11]。无论是在卧佛寺、戒台寺、潭柘寺和大觉寺这样的山林寺庙,还是法源寺、广化寺、广济寺、万寿寺和灵光寺这样的庭院寺庙,或是碧云寺、永安寺这样的佛寺附属园林,亦或是雍和宫这样的皇家寺庙,均应用了树形整齐且长寿的国槐,用以突出宗教庄严肃穆的气氛;另外,在道教文化中,国槐被称为“禄树”,用来寓意青春常在。树形高大、气势雄伟的参天槐树象征着道士们的健康与长寿,因此,国槐也被广泛应用于道教宫观的园林造景之中[12]

3.4槐作为神树、福树

国槐古朴苍劲,多遗存在古村落或寺庙院内,自古就被人们视为神树而极力崇拜,因此产生和出现了许多有关国槐的神话传说。《因话录》中记载,“都堂南门东道,有古槐垂阴至广。相传夜深闻丝竹之音,省中即有人人相者,俗谓之‘音声树’”[13];《天仙配》中老槐树开口做媒,促成董永与七仙女的一段美好姻缘; 《南柯太守传》中说书生淳于芬梦入槐安国,金榜题名,又被招为驸马,被派任南柯郡太守,享尽荣华,后因交战失利而被贬遣。槐安国其实不过是大槐树下的蚂蚁世界,这便是成语“南柯一梦”的典故出处[14]。由于人们将国槐看作神树,所以常有人为供奉它而建神祠,立庙宇。在民间,也常有人在古槐旁搭建高台或小庙,供四周居民祈福,还有人向其烧香磕头,请赐丹药。

河北有一句古老的民谣:“院里有槐,有福就来。”源于此,河北境内广植槐树。河北人视槐为神并为之造祠供奉。《唐县志》载:“古槐在县署二堂东,大树围,高耸旁阴,无一枯枝,下有槐神祠。”

4 槐的民俗文化

4.1古代官职的代名词

国槐在古代则是三公宰辅之位的象征。三公,周代对太师、太傅、太保的合称,是周代最高的三个官衔。[15]由此槐便与古代官职有了联系,成了官职的代名词。在古代汉语中形成了独特的槐官相连的名词。从此,三槐九棘、槐棘 、槐铉 、槐鼎等词组就自然成为官居高位、仕途通达、富贵荣华的指称。自宋以后,王姓人家取名喜带, 南宋有王城槐, 明人有王时槐 、王登槐, 此风绵延以至今日。非王姓人氏取名带槐字也同样包蕴这一层政治希冀 ,如南宋名相董槐,字庭植, 即是此意。槐有怀来远人之功能,其实包蕴一种巫术企图一方面槐树高大蓊阴,有招风集鸟之特性, 于是可以借其招远人。另一方面槐树树龄长久 ,像三公之年长德厚。所以三公面三槐成为一种政治象征。[5]

4.2科举功名的代称

在古代槐树与书生举子相关联,被视为科第吉兆的象征。在汉代,槐树的政治寓意还集中体现在槐市观念之上。《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均引纬书《三辅 黄图》曰 :“元始四年,起明堂辟雍 ,为博士舍三十区, 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诸生朔望会此市 ,各持其 郡所出物及经书(经传书记 、笙磐乐器), 相与买卖, 雍雍揖让,

议论树下,侃侃也。[5]又有学市之称,北周庚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有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之诗句。唐元稹《学生鼓琴判》亦言:期青紫于通径,喜趋槐市;鼓丝桐之逸韵,协畅熏风。自唐代开始,科举考试关乎读书士子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借此阶梯而上,博得三公之位,是他们的最高理想。因此,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15]。时至晚唐, 槐花成为获取功名的象征 。

4.3怀祖的寄托

在民间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说的是山西移民的历史。据考证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在全国11个省市的227个县[16]。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所以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移民活动的纪念和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所以古槐就被移民的后裔们视为祖先,向古槐祈求吉凶祸福,成为祖先崇拜的变异形式,希望通过祭拜槐树,获得思想上的安慰和精神上的寄托。

4.4祥瑞象征

槐树在周时期就被赋予了象征吉祥的特性,《太公金匮》载:武王问太公曰:天下神来甚众,恐有试者,何以待之。太公请树槐于王门内,有益者人,无益者距之。《春秋纬·说题辞》载:槐木者,虚星之精。均说明槐树具有神异的色彩。《汉书·五行志》记载:昭帝建始四年,山阴社中大槐树,吏人伐断,其夜复自立如故。可见,槐树神奇异常。古代人种槐除了取荫之外,就在于讨吉兆,寄期翼。民间俗语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说明槐树象征吉祥的寓意。[15]

古人深受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以槐树的荣 枯预示祸福吉凶。《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 “灵帝 熹平五年十月壬午,御所居殿后槐树,皆六七围,自 拔,倒树根在上。汉灵帝在位时昏庸无德,忠奸不 分,朝中六七围粗的大槐树无故自倒,槐象征三公, 因此有人认为槐倒与朝廷贤愚不分,黜忠进奸相一致,预示着东汉即将灭亡[17]

古人还视槐树为瑞槐。元代迺贤记载,曲阜孔林中有古槐一章,枝干偃蹇,肤理若镌刻篆籀龙凤,细如丝发,虽善画者莫能状其奇巧,……见者咸加敬爱,因以纪瑞云。[18]古槐被称为瑞槐,作《孔林瑞槐歌》以赞美。古代人还视槐枝连理为吉祥的象征,《南齐书·祥瑞志》载:永明元年五月,木连理。闰月,璇明殿外阁南槐树连理。

4.5祈子风俗

国槐取“三公”之意,与子孙兴旺发达有关,因此在民间习俗中也用于祈子。河西走廊地区农村有屋后种槐树祈子的风俗,旧时在山东和山西民间也流传有让不怀孕的妇女吃槐子的民间习俗,这些都取槐子谐音“怀子”之意,正如古书中所说“槐,怀也”。虽无科学依据,但槐子确实有强身明目、延年益寿的功效[19]。生子之后,又有“洗三朝”的风俗,即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家人采集槐枝、艾叶、菖蒲等中草药煮水,请有经验的接生婆为婴儿洗身,并唱祝词,保佑孩子身体健康,驱灾祛病。这一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20-21]

小结:

在数千年的生产实践与社会生活中,槐树的各种实用功能均已得到充分的发掘,在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造景中得到广泛应用,并逐渐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行道树和庭荫树种,用于城市绿化。槐自古以来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与槐相关联的一系列民间风俗文化,被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逐渐形成了国槐文化。因此,开展此项研究,了解槐在古典园林造景、民俗文化及传统文化艺术中的文化属性,对槐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从而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环境美化的文化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40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988: 92-93

[2]桑景拴.国槐的文化底蕴与绿化应用[N].中国绿色时报,2011-03-01( B03)

[3]车代弟.园林植物[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62-263

[4]陈一山.国槐的文化内涵及其园艺品种[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123( S2) : 8688149

[5]纪永贵.槐树的实用功能与文化象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 : 1-4

[6]郑玄. 周礼注疏: 30 卷[M]. 贾公彦,疏.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1157

[7]中药学[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41-142.

[8]孙 昱,彭祚登.国槐的历史文化与价值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7(2) :23-30

[9]金荷仙.寺庙园林植物造景特色[J]. 中国园林,2004( 12) : 53-59

[10]王小玲.中国宗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D].北京: 北京 林业大学,2010

[11] 高川.北京地区佛教寺院植物景观特征研究[

D].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2015

[12] 张丽丽.城市寺观园林植物造景研究[D].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2010

[13]赵璘.因话录: 5 卷[M].北京: 中华书局,1985: 31

[14]侯忠义.中国历代小说辞典: 1 卷[M].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90-192

[15]关传友.论中国的槐树崇拜文化.中国园林,2004(01) : 79-84

[16]:杨安祥:洪洞古大槐树移民分布考证.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19862.

[17]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博物汇编·草木典: 255 卷[M]. 成 都: 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67247-67263

[18]·迺贤:《孔林瑞槐歇序》,《广群芳谱》卷74“木铺七”.

[19]李湧.中国花木民俗文化[M].郑州: 中原农民出版社2011: 239-240

[20]陈勤 建.中国风俗小辞典[M].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171272273355356

[21]高丙中.中国民俗概论[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51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