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中的融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图形图像处理”中的融入

郝艳

深圳宝安职业技术学校 518128

摘 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是实现这一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课程思政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本文着重于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在计算机专业课中的融入,让中职生深入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他们传承文化财富的意识,提升文化韵味,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下去。

关键词 传统文化;思政元素;图形图像处理;任务驱动

一、引言

1935年9月,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在开学典礼上提出了著名的“爱国三问”,实质是在追问“教育要培养什么人”这一首要问题。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每位教育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是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一条有效途径。

“图形图像处理”课程是我校中职计算机软件与信息服务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培养中职生掌握图形图像处理的方法和手段,帮助他们形成独特的设计理念。本课程使用 Adobe Photoshop 和Adobe Illustrator软件,开展图像美化、图形绘制、网页制作、海报设计等专业技能的学习。在课程中结合中职生的学习特点,遵循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有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注重中职生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同时,提升其思想文化素养。

二、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理念

国学大师文怀沙说,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就是“精神的氧气”,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具有民族心、民族魂,以期实现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目标。

近年来,在海报、网页、包装、封面等平面设计领域中通常会出现中国风作品,这些作品均具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特色。本文所论述的课程思政就是将中国风的主题提炼成传统思政元素,融入到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在教学的全过程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层面的引领,充分利用专业知识这一载体﹐发挥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功能。

在专业课中渗透思政元素不是改变专业课程的知识结构,不是在专业课的知识体系中生硬地加入思政内容,也不是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而是强调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见缝插针”“自然而然”地渗入思想政治元素﹐借以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树立报效祖国、立志成才的信心和决心。

三、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的实施策略

(一)推送学习资源,植入课程思政

课前向中职生推送“大国工匠”“祖国大好河山”“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资源,让他们浸润式地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优秀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并思考如何在设计作品里融入,如何以平面设计作品的形式呈现,使中职生在自学中潜移默化的形成文化素养。

(二)剖析课程内容,确定思政元素

确定思政元素可从两方面实施:一方面,切实把握好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比例,做到重点突出知识,辅以思政内容,不能以辅代主。思政内容虽然是辅助的,但是对中职生有着潜移默化和深远的影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引导中职生去感受和体会,使他们在耳濡目染中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让学生的道德品行得到提升,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思政元素的挖掘,采用渗透式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本文所选案例是根据“图案填充”这一知识点能够实现丰富纹理图案的特点,选取来自商周青铜器上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鱼鳞纹”为教学内容。从了解“鱼鳞纹”的来历、发展,到应用、制作的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思政元素。

(三)重构课程内容,避免常见问题

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以中职生的特点和知识内容为基础,评价他们的心理、生理情况和知识、能力水平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重构课程内容并精心安排,不能随意穿插打乱课程原有的体系和结构。思政内容也不能一笔带过,流于表面,两者需要有机结合,互相促进。

四、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施过程

本文中的“图形图像处理”课程将思政目标融入到教学案例中,以任务驱动的形式进行教学组织。下面以“鱼鳞纹”的制作为案例,介绍其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思政元素的具体实施过程。

(一)任务名称

鱼鳞纹的绘制。

(二)任务分析

观看《青铜器介绍》视频,让中职生了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独树一帜的宝贵遗产,如图1所示。

根据视频内容,介绍“青铜器”中包含的纹理图案,其中鱼鳞纹是青铜器纹饰之一,形如鱼鳞之排列,故称“鱼鳞纹”,如图2所示。通过视频观看及图片展示,引导中职生观察体会鳞纹的美感与美好寓意——均衡的对称、秩序感很强的构图,反映了当时人们朴素的构图理念和人丁兴旺的美好寓意,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让中职业生了解鱼鳞纹发展的历史,并简介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应用,历久弥新,至今依然焕发出魅力。在此基础上,提出绘制鱼鳞纹效果的需求,让中职生带着历史的厚重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他们传承文化财富的意识,提升文化韵味,让民族精神在新时代发展下去。   

              

图1 青铜器                 图2 青铜器上的鱼鳞纹图案

(三)任务确定

以青铜器这一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为切入点,提练出青铜器上的传统纹饰之一:鱼鳞纹。以鱼鳞纹为主题,介绍其发展和应用的历程,结合“图案填充”知识点和技能点的要求,分析鱼鳞纹的组成结构,明确实现任务的具体步骤,学习如何绘制鱼鳞纹。      

(四)任务实施过程

学生使用椭圆工具、复制功能及裁切功能完成单个鱼鳞纹图案的绘制;使用图案填充工具完成背景纹理的绘制。通过实操训练,制作完成鱼鳞纹背景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绘制出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思考和制作,提高审美与思辩精神,同时感受到来自远古的艺术魅力。

四、总结

在图形图像处理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驱动法,在任务分析、任务确定、任务实施过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思政内容。在培养中职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实践探索的精神的同时,使其受到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审美能力,促进民族自尊心的建立。

课堂上通过精心设计的案例及任务驱动教学法,让中职生浸润式地体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统优秀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在设计作品中表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外,中职生会有意识地寻找传统文化基因,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思考如何在平面设计作品中呈现传统文化要素。中职生正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艺术情操,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黄认真.思政教育在数字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工.  2022(08).

[2]祁永敏.融合、感悟、认同——课程思政优秀案例集[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