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构建“四化”信息共享平台 强化机构编制基础性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07
/ 2

探索构建“四化”信息共享平台 强化机构编制基础性作用

乌云夫,常佩贵 ,胡珺

内蒙古阿拉善盟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注册中心 750306

摘要:近几年,各城市紧紧抓住大数据发展的契机,把数据整合、共享、统计分析、监督检查等方面,利用“互联网+”信息,集成组织、编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的信息和流程,构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单一”向“集成”、“多门”向“一窗”、从“粗放”到“精细化”,从“分别为政”到“协调互动”,全面发挥机构编制作为“源头”和平台功能。

关键词:平台;基础性;四化;作用;信息共享;机构编制

一、注重数据的统一性和精确性,推进综合管理信息整合,实现“全覆盖”的基本资料归档

全面、准确的数据是信息化、现代化管理的需要。在建立共享平台之前,机构编制、人员岗位、职务、工资统发等数据都是由各个单位负责,管理的内容五花八门,因为信息资源不同,又没有完整、精确的数据源,导致了各部分信息的采集、比对、审核,从而导致了在人员编制审批、人事调动、薪酬发放、资金预核算、社会保险核算等中,操作耗时、工作效率低下。为此,政府成立了机构编制、人社管理、财政工资等系统,并进行了信息系统的建立,制定了100多个数据收集规范,并对其进行了归档。把四个机关的八类机构编制信息、3类岗位职责信息、5类薪酬信息统一集成在一个公共信息库中,并由系统内自行审定,还修改了机关名称、机构编制类别、员工信息、职务职责等信息内容。建立后,各单位根据各自的业务实践,根据资料的存储标准,对信息的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新。截止到现在,已整合了千万条涉及机关和人员的全过程信息,为机关编制人员薪酬统发信息提供了最全面、最准确、最权威的信息资源,为实现科学、规范、精细化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着眼于协同、共享的信息化,推进一体化的管理流程重组,实现跨部门的“信息共享一体化”一平台办理

为解决机关单位在编制、人事、工资福利等方面多门受理、手续繁杂、“多头跑、重复跑”等问题,构建了一个以协调、高效为核心的信息资源库,将组织、机构、人社、财政等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业务处理平台,实现了四个部门的数据交换、部门互动、“流水线”管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申请入减编、调整人员编制、劳资异动、职数审批等事项的,只要登录这个网站,填写个人名称、身份证号、人数等基础信息,就可以进行办理,“一条龙”的在线申请,省去了往返奔波、反复递交信息、缩短时间的麻烦。例如,由于以往的人事调动,每个部门都需要与四大部门之间一一完成多个的连接,并多次登陆四大系统进行申请,而如今,通过一个综合的服务平台,就可以“一网通办”。原来,从发出员工录用通知书到给员工发工资,最少要15天,而如今,通过网络“即时办结”。在上半年,全3000余名公务员的入编、核岗、核资等工作已通过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为有效降低空编率,对编制资源的最大使用,及时引进急需的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三、立足于实务统计,以大数据为基础,实现“多维度”的资源分配决策

数据共享系统运用了现代的计算机技术对四大部分共二千多项的服务数据实现了分类管理和控制不但能够进行检索、即时查看部门、人员编制、职数、人员配备等服务数据还具有了超强的统计分析能力可按照要求自主产生公司各种信息、员工构成、人员配备情况等数据,通过对编制增减、人员变动等的时间纵坐标进行统计分析,实现多类型、多角度、多维度的数据分析,为实现科学决策,实现精细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例如,一次机构改革涉及部门多,人员变动大,为了科学、合理地进行人员调整,保证各部门的正常运转和协调,并充分发挥信息共享平台的作用,对200多个涉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人员结构、学历专业状况及5年内退休人员编制变动的统计分析与预测,为制订转隶计划提供依据,在改革方案颁布后的10天内,涉及改造的干部已经达到2000多人,实现了精准高效、人岗匹配。

针对目前中小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结合扎实的数据库,通过对全75余所中小学校、全盟3200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状况,按照各专业、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及变化趋势,编制资源的合理分配,合理安排各专业师资配置,有效地利用了编制资源,缓解供求矛盾。

四、着眼于标准化的监管、稽查,建立闭环的智能监测系统,“全链条”组织编制

过去,对机构编制、人事管理、薪酬发放进行了监督和检查,四个部门各自负责,缺少协调、联动的管理机制,对超编人员、超编人员配备、“吃空响”等问题,很难及时发现和处理。四个部门共同构筑起了事前预警、事中联合管控、事后综合治理的“全链条”封闭式监管系统。在全国统一信息交易平台中,对每一条流程均设定了具体的管理规定,互相约束、层层跟进,特别是对最关键的人用编、入编制、领职数等重要环节的警示机制,进行了事前警示,并堵住了人员违规管理的“漏洞”,从“源头”防范。而针对在事中、事后监督过程中出现的乡镇、机关等单位编制和人员违规问题,四个系统均在平台中分别对机关人员编制、人员招聘、薪酬使用等方面作出了明确冻结,并敦促对问题进行全面整改。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该系统共有效处理了四百六十余个资料的问题,并加强了对机关人员编制的硬性约束。

五、怎样在管理全过程中充分发挥机构编制的基本功能

1.夯实基础,保证数据真实、全面、准确

一是建立制度,从源头上对制度的管理与运用进行规范。出台相关政策,完善编制、审批、进人程序、实行人事任免、手续办理等制度和措施,对机关编制工作的权限和程序进行严格规定,对重点环节进行监督,堵塞制度漏洞。实行实名数据定期维护,每月汇总,年度统计,从源头上规范实名制管理。

二是由专门人员进行实名制数据库的实时更新。坚持“变动即调整”的原则,按照机构编制调整、人员进出等通知要求,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系统中机构信息、人员信息、任职信息等项目进行动态更新,保证数据随时更新,持续推进机关编制工作人员实名制的规范化管理。

三是加强信息共享,确保资料的正确性与完整性。加强与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的业务合作,定期进行信息核实、数据同步对接,通过对实名制、人事信息、工资统发三个方面的信息进行对比,及时纠正误差,完善实名制系统工作人员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身份等基础信息,保证实名制系统数据的准确性

2.加强联动,构建机关编制管理与人事管理、财政预算协调与制约机制

一是要加强前置审查,确保“编制不招人,无计划不招人”。要充分发挥编制部门对全过程的监督,严格实行空编补员计划的报批,机关事业单位每年新增人员,必须提前向编制部门提出空编补员计划,编制单位在核准空编并报区编委批准后,方可进行招聘。组织、人社部门负责人员资格、资格审查,3个单位盖章后才能进行调入。

二是要形成工作合力,建立健全协调、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工作体系。会同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制订《人员流动工作管理办法》,明确盟市内外调动人员的办理流程、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做到权责清晰、分工明确。所有公开招聘、选拔、转任、引进和政策安置人员,按照原编补员计划办理人员入编手续,人社、财务部门按编制规定办理人员工资、发放经费等有关程序,形成了一套相互衔接、相互协作、全程封闭的体系。

结论:为促进机关编制数据信息服务,加强系统建设,加强网络应用,提升服务方式,机关编制数据信息服务水平持续提升,数据比对共享工作已有成效。

参考文献:

[1]栾英涛.以云平台建设为引领 促进机构编制工作创新发展[J].机构与行政,2017,0(5):43-46.

[2]李海涛,李强,白金旸.“互联网+机构编制”工作设想——以新乡市为例[J].行政科学论坛,2016,0(9):12-14.

[3]潍城区编办全力推进“机构编制云平台”试点建设工作[J].机构与行政,2016,0(11):64-64.

[4]"互联网+"东风打造机构编制管理新格局[J].机构与行政,2017,0(4):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