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立体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要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1-12
/ 2

试论立体生态水产养殖技术要领

1李学道 ,2毛洪海

临沂市兰山区义堂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276013

摘要:在水产养殖领域中,养殖户需要面对地价上涨、养殖品种品质退化、养殖投入成本上升而产出市场价格不高等问题,年度经济收入有限,迫切需要提升养殖技术。立体生态水产养殖是一种符合我国养殖领域现状和发展需求的新模式,在单位池塘中建立小型的套养,构建良性生态循环,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立体空间,节约养殖的成本投入,提升养殖户的年度收入。本文从养殖区域建设、水产幼苗投放、水质管理、饲料投放、病害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目的为提升池塘的水产养殖效果。

关键词:立体;生态;水产养殖;技术

引言:我国是水产品生产、销售、出口的大国,各省市地区的人们对于水产品有广泛的喜爱。在巨大的消耗量需求下,自然水域水产的产出量无法满足,水产养殖成为必然需求。为了降低水产养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为了提升水产养殖的产量和质量,建立完善、生态的水产养殖体系,充分利用水域空间开展立体养殖成为我国水产养殖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1 养殖区域选择

立体生态水产养殖需要一片相对开阔的养殖基地,模仿自然水域营造环境。养殖基地包括池塘、树木种植区域,如果选择采用家禽-水产配套养殖体系,还需要建设家禽养殖区域,并在家禽活动区域与池塘之间设置防护网,避免鸭、鹅等家禽将池塘中的鱼虾蟹当作食物消耗掉。池塘中设计立体养殖体系,如果底层为养蟹区域,则需要进行造穴。池塘建设初期,需要进行彻底地清理和消毒,可采用太阳直射的方式来进行自然除菌,也可放水10~15cm后每亩投入生石灰750~1500kg,进行杀菌和低质改良[1];设置好排水、灌水的渠道,以便于调整和控制池塘内的水量。

2 水产放养

完成水产养殖基地基础建设、池塘杀菌后,养殖户可开始进行放水和鱼苗、虾苗、蟹苗的放养。通常在放入鱼苗、虾蟹苗前15d完成进水60~80cm,如果选择在水体中养殖饵料生物,则需要每亩投放15~30kg的尿素进行促进,若选用水素则增量至30~45kg[2]

2.1 品种选择

养殖户在选择水产时应优先选择厂家有资质证明、生命力顽强、体型大小相似的水产幼苗。厂家资质证明完整,可保证水产幼苗的质量,最大限度避免购买到劣质鱼苗、虾蟹苗而亏本。生命力顽强的鱼苗、虾蟹苗能够在更换水体和生长环境后迅速适应,保证池塘汇总鱼苗、虾蟹苗的存活率,提升水产养殖的盈利空间。体型大小相似的鱼苗、虾蟹苗能够在池塘较为密集的生长环境中保持相对平衡的关系,避免出现大鱼啄伤、吃掉小鱼的情况;保持生长期的均衡,简化水产养殖操作。我国沿海地区进行红旗东方鲀、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立体养殖的池塘中,每亩放养数量为东方鲀900~1200尾,体型通常在200g,日本对虾45000尾,体长1cm,菲律宾蛤仔1500kg,规格在1400~1600粒/kg。水产幼苗投放并非同一时间进行,菲律宾蛤仔苗在虾苗和鱼苗之前投放,5月初即可投放,日本对虾苗在5月中旬,东方鲀则在5月底。

2.2 消毒处理

新购买的鱼苗、虾蟹苗在放入池塘前需要先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将鱼苗、虾蟹苗自身可能携带的寄生虫、细菌、真菌等尽量杀灭,避免带有致病因子的鱼苗、虾蟹苗进入池塘后传染其他水产群体,导致水产疾病大面积爆发。常见的、可用于水产幼苗进行消毒杀菌的药物包括盐水、高锰酸钾、聚维酮碘等,将鱼苗、虾蟹苗浸泡在消毒杀菌药物水溶液中即可[3]

3 池塘养殖水质管理

3.1 水量管理

在水产养殖池塘内,水量需控制在1~2米深的范围内。这个深度可基本满足常规立体生态养殖所需的水量,而且可供养殖户进行水产状态的实时观测,也有助于保证水体中的含氧量,避免因为水体厌氧导致鱼苗、虾蟹苗因缺氧死亡。

3.2 池底增氧技术

想要在池塘中进行立体生态养殖,就需要保证池塘底部的氧气含量,使其满足生活在池塘底部的鱼类、虾蟹生存所需,抑制厌氧、缺氧微生物的产生,为有机废物提供充分溶解的环境,稳定池塘水质。传统的增氧技术设备很难保证池塘底部的氧气含量,因为大量的氧气被造出后会自然向着压力更小的水体上层移动,能够停留在下层水体中的氧气比例非常少。想要保持池塘底部的氧气含量,需要采用纯氧进行增氧,将普通增氧技术设备改为纯氧增氧技术设备,使池塘底部和顶部的含氧量保持一致。池底增氧技术具备改善池塘整体水质环境的价值,可降低鱼类、虾蟹类的患病可能性,间接节约水产养殖的药物成本、换水成本和补充幼苗成本。池底纯氧增氧技术设备无需全天候开启,晴天在中午时间开启即可借助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更多的氧气,阴雨天时需要延长开启时间,保证池塘内水体的氧气含量,保证鱼、虾蟹的正常生存。

3.3 透明度管理

池塘水产养殖过程中需保证水体的透明度,通过勤换水、定时增氧等方式来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避免鱼苗、虾蟹苗在快速成长过程中遗留下的饲料残渣和排泄物共同造成水质污染。在日常管理中,养殖户需要关注池塘水体的透明度,一旦发现水体透明度下降就需要采取延长增氧时间、换水、分区域杀菌等不同程度的处理手段,把控池塘养殖水体水质,降低鱼类、虾蟹患病的几率。

4 饲料投喂

立体生态水产养殖池塘中同时存在大于2种的水产,所以在饲料投喂时需要控制好饲料投放深度,保证投放质量,保证水产的摄食效果。通常来讲,养殖鱼类的饲料投放通过食台进行,分区域投放保证摄食面积,每日投放总量为鱼体重的3~5%;虾类的饲料投放直接给50cm深度区域,虾类生长进入中后期逐渐向水深更深的位置进行投放,除了人工投放的饲料外,池塘底部被尿素、水素催生的生物饵料也是虾类的食物来源;蟹类、蛤类水产的饲料则主要以放苗前池塘的生物饵料为主,鱼类、虾类没有食用干净沉降在底部未完全分解的饲料残渣也是这类水产饲料的补充。

5 病害防治

病害防治是养殖业重要的一环,是保证养殖产量和利润收入的关键。立体生态水产养殖中,病害防治以防为主、以治为辅,在做好池塘水质微环境改善的情况下针对性预防和治疗水产病害。改善水质微环境的方式包含:池底纯氧增氧、投放光合细菌生物制剂、利用益水素等。养殖户需定期进行水质指标检测,控制溶解氧、铵态氮、硝酸盐、磷酸盐等指标,使其符合池塘中鱼类、虾蟹类等水产的生长所需。除了人为控制水体环境和指标外,鱼类、虾蟹类等水产的立体养殖也形成了较为健康的小型生态圈。以东方鲀、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的立体养殖为例,东方鲀可以日本对虾喂食,凶猛、游速快的对虾能够在池塘中存活下来,弱小、游速慢、患病的对虾则会被东方鲀食用,减少池塘内水产群体患病的几率;未被完全食用、分解的对虾则成为池塘中微生物分解对象的一部分,分解产物成为浮游植物的食物,而菲律宾蛤仔则以浮游植物、未完全分解的有机物作为食物。池塘中的物质形成内部良性循环,可有效压缩致病因子的生长和传播空间,降低病害爆发的可能性。

结语:综上所述,立体生态养殖是我国水产养殖的重要发展方向,是一种充分利用水体空间、打造小型生态循环的养殖方式。立体生态水产养殖模式,可有效提升单位面积水产养殖的产出量,在我国单位土地面积不断上升的当下,是节约水产养殖成本,增加养殖户收入的好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步先,张海恩,李卫东,孙绍永,阚欣荣.红鳍东方鲀-日本对虾-菲律宾蛤仔的池塘生态立体养殖试验[J].河北渔业,2022(05):14-19.

[2]吴鹏,王海涛,梁海永,于夕有,姜启平.一种新型立体生态养殖人工鱼礁应用技术[J].科学养鱼,2020(02):72-73.

[3]刘邦辉,方彰胜,乔宝成,王广军,邱坚基.罗非鱼-鳙鱼-罗氏沼虾池塘混养立体养殖模式[J].海洋与渔业,2020(07):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