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4
/ 3

《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

刘晓静

商丘工学院

摘要:课程建设是提升课堂质量的核心,本文针对微观经济学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首先介绍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然后详细说明课程建设的方案,最后对微观经济学课程建设进行实践探索,并对其效果进行分析,以期能为同类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一流课程;线上线下

课程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混合式教学,能够有效创新课程的内容与形式,对传统课堂进行时空的延展,使教师更好的组织各种教学资源,切实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本文基于商丘工学院《微观经济学》课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与实践的研究,以期能对同类课程及学校的其他课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商丘工学院是一所民办本科应用型院校,学校定位是培养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受众范围广,目前该课程已开设10年,每年授课人数950人左右,课程定位是使学生初步构建经济学理论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学情状况:(1)经济与管理学院各专业皆是文理兼收,学生数学基础较差,而微观经济学理论逻辑严密,图形公式较多;(2)课程开设在大二上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大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但自主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3)学生普遍具有熟练使用手机的能力,对于APP或小程序等能快速上手操作,平时喜欢通过手机获取相关知识。

教学情况:2017年该课程成为我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018年针对全校学生开设《微观经济学》应用分析技能小组,2020年通过校级本科课程建设评估,2021年进行了微课录制。在2020年新冠疫情之前全部采用线下授课的方式,疫情之后本着停课不停学的原则,学校开始尝试线上教学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方式。

1.2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线下教学与在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线下教学中,教师通常是以讲授为主,虽然面对面的讲解使教师能够方便的进行理论推导、例题演示、随堂提问、案例讨论等,但无法很好的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较被动。且随着移动互联网、5G 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单一的线下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不能吸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线下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应用能力较差。

单纯的线上学习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合理的引导,学生学习自制力较差,加之微观经济学采用了较为严密的数学表达及图形进行分析,单纯的线上教学教师难以进行深入的讲解,且线上教学由于不能和学生面对面接触,对于学生学习迷茫或不理解的地方不能及时给予反馈,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另外对于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并没有养成适应在线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在线学习效果普遍较差。

(2)普通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混合式教学中教师一般是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借助智慧树、学习通、雨课堂等一种或两种工具补充适量在线学习任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形成有机融合、互为补充的学习效果,难以构建“知识学习—内化重构—再学习”的高阶学习闭环。线上线下教学各成体系,教学环节难以融合,且由于缺少必要的监督,很多学生并不能按规定要求完成相应的任务,普通混合式教学的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反映不适应混合式教学,对于课前与课后的一些学习任务不能够很好的完成。

2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方案

2.1 设定教学目标

结合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学情,微观经济学教学目标设定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基础知识和理论框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2)能力目标:具备经济思维能力,掌握经济运行的机制,能够运用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指导经济实践。(3)思政目标: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深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越性。

2.2重构教学内容

教学团队以微观经济学课程的理论框架为基础,打破传统章节以相关知识集群为教学单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将大纲内容重构为五大模块:(1)走进经济,包括导论与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两部分内容;(2)学会消费,包括消费者选择的内容;(3)创造财富,包括企业的生产和成本的内容;(4)发现价格,包括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生产要素市场和收入分配三部分内容;(5)认识市场,包括一般均衡与效率、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内容。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融入生活实例,用学生身边真实、典型的案例解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概念,激发学生围绕经济学主动探索和分析现实经济现象及处理经济问题的能力。

2.3重构课堂教学

依托雨课堂等教学软件,教学团队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构建了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在线上学生进行课前的自主学习。教师预先设计好预习任务,制定好导学案,通过雨课堂发布预习课件、视频、案例等,并在其中插入自测题目,使用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另外教师通过雨课堂实时跟进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实时督促提醒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学生通过在线自测查看自己的学习情况,决定是否需重新进行预习任务的学习。

其次,在线下学生带着问题到课堂。教师根据学生自测情况对知识点进行精讲,然后组织学生对相关案例进行讨论并展示讨论成果,在此之间,教师使用雨课堂开启弹幕,学生可针对学习内容,随时发送观点想法。最后教师会通过雨课堂发布习题,再次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作答情况进行点评总结。

最后,在线上学生进行课后知识的巩固提升。教师根据知识的重难点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在线讨论,发布课后复习精讲视频,对本讲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所有环节结束之后,教师会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反思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在下一次课程中进行改进提升。

2.4实施多维考评体系

教学成功与否在于学生能否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关于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有效客观的评价,教学团队通过努力最终确定实施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其中过程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比重为4:6。

过程性考评材料主要包括:考勤、平时作业、雨课堂数据、小组讨论报告、课后阅读笔记、课程小论文和调研报告等。总结性考核主要是期末考试,采取教考分离的方式,教师团队制作了包含20套试卷的考试题库,期末考试时从试题库随机抽取试卷进行考核。题库主要以开放性、综合性试题为主,机械记忆类题目较少,重在考核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经济思维能力,考核答案是非标准化的,重点从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思政层面展开评价。

3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实践与效果

3.1 实施前的准备

(1)平台选择: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开展离不开教学平台的支持,通过调查目前使用比较多的有雨课堂、智慧树、学习通等,通过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十分方便的发布预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源、进行课堂互动、布置课后任务、检测学生学习情况,且可以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雨课堂线上线下都可以非常方便的与学生开展互动,并且学生端不需要安装APP等软件,只需借助微信即可,因此教学团队最终选择了雨课堂作为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工具。

(2)课程资源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的有效开展还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才能达到成效,资源建设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为了确保本次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教学团队投入大量精力分工合作准备各项教学资源,最终完成32个微课视频的录制和30个预习课件的制作,另外结合思政元素、时政资讯及学生学习兴趣点制作了丰富的案例库、试题库、素材库、重难点问题库、讨论题库等。

3.2 实施过程

(1)课前

a.发布预习任务

教师活动:准备资源上传到雨课堂,包括预习课件、视频、自测题等;在雨课堂公众号发布预习公告。

学生活动:随时关注公众号里的公告,掌握学习安排。

b.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活动:查看学生预习课件的查看情况;查看学生自测题目的作答情况;根据学生预习及做题情况,准备教学课件和教学侧重点。

学生活动:进入雨课堂在线学习,查看预习课件,观看视频,进行自测。

(2)课中

c.知识精讲

教师活动:结合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展开知识点的讲解,并在每一步的推导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其中的原理及逻辑关系。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的自学情况跟随老师思路认真听课,根据老师的讲解思考其疑难点的解决过程及推导原理。

d.知识巩固应用

教师活动:发布案例任务和课堂练习;对学生作答情况进行指导与点评。

学生活动:根据本讲学习的知识点分组讨论并完成案例中的任务;完成课堂练习。

(3)课后

e.课后巩固延伸

教师活动:通过雨课堂发布复习视频;在雨课堂讨论区发布讨论题目。

学生活动:查看复习视频,画出本讲思维导图;参与雨课堂的讨论。

f.学习数据分析

教师活动:查看课堂报告,并向学生发布学习报告;分析每个学生本讲内容的学习情况,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对本讲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并调整后续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查看学习报告,了解自己在班级里所处的学习状态;反思自己学习中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后续学习。

3.3 实施效果

通过微观经济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践,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效率显著提高,教学目标达成度也明显提升。通过对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满意度普遍较高。85%的学生反映喜欢混合式教学模式,30%的学生反映还不太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89%的学生认为通过本课程增强了自主学习能力,92%的学生认为本门课能够激发学习知识的激情。另外,通过对混合教学与非混合教学下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学生总体考试成绩明显上升,平均分平均提高了4分,不及格率大幅度降低,由原来的18.05%降低到6.45%,80分以上学生的占比明显增加,由原来的20.63%提高到28.89%。

结语

实践表明,混合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混合式教学,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单方面输出的困境,教师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而优化教学,学生能够接触更多的学习资源,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切实践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但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不够强,对于具有一定挑战性和高阶性的题目知识应用能力偏弱,学习互助性不强等。围绕混合式教学思想,对标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教学团队还会持续优化我们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周璇.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2(33):145-148.

[2]杨晓宏,郑新,田春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的内涵、建设目标与建设策略[J].现代教育技术,2021,31(09):104-111.

[3]刘兰,姜志美.深度学习理念下微观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探索[J].大学教育,2021(06):154-156.

课题:本文系商丘工学院2021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GXM15)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