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现象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不合理静脉药物配伍现象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

章桂云

长兴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湖州市  313000

摘要:目的:分析静脉药物配伍不合理问题,探讨有效控制措施。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2年7月静脉药物配伍配方20000例,根据用药管理模式分为,A组(常规用药管理)10000例,B组(合理用药干预)10000例,比较配伍不合理问题、配伍质量监控效果。结果:配伍不合理发生率比较,B组[0.08%(8/10000)]低于A组[0.49%(49/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伍质控效果比较,B组[(97.87±2.27)分]高于A组[(83.24±2.8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药物配伍工作中存在不合理配伍风险,加强用药干预可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合理配伍事件,促进用药和治疗安全。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伍;不合理用药;药物配伍;剂量控制

前言:静脉药物是临床治疗中常用药物,通过静脉用药可进行补液、麻醉、溶栓、化疗以及其他治疗性用药。静脉药物可通过静脉给药直接进入血液,参与机体循环,血药浓度较高,药效发挥较快,尤其是进行抢救性治疗时,静脉药物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但是在实际用药时通常需要配伍使用药物,配伍不合理较易影响药效和安全性,加重不良反应,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为此,应积极分析不合理配伍问题,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促进合理用药[1]。本文从2020年8月~2022年7月使用的静脉药物配方中选取20000例,说明不合理配伍分析方法与合理用药干预方法,评价干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8月~2022年7月20000例静脉药物配方,其中2020年8月~2021年7月10000例为常规用药管理模式,设为A组。2021年8月~2022年7月10000例使用期间采用合理用药干预,设为B组。资料可予分析(P>0.05)。

1.2方法

不合理配伍分析:按照《临床用药》、药物使用说明书以及《新编药物学》标准,通过知网等专业文献库获取文献资料,从医院医嘱资料库中筛选出20000例静脉药物配伍用药配方,回顾分析不合理用药问题。

A组行常规用药管理,按照常规流程审核药方、按照医嘱配药、发放和使用药物,录入药方信息。

B组行合理用药干预:(1)分析A组用药管理期间静脉用药配伍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问题成因,予以针对性管理。(2)通过分析可知,A组最常见问题为配伍不合理问题,其次为溶媒选择不科学,此外还可见药物和溶媒剂量不科学、给药间隔不科学等问题。(3)制定针对性静脉用药管理方案,确保临床静脉用药时针对患者个性化健康状况实施用药监护,加强药师服务和配方审核。(4)及时发现问题与医师沟通,不合理配方问题解决后,第一时间详细录入医院共享资料库,提醒各部门自检自查,同步加强质控。(5)专家定期审核静脉用药配方,提供合理性意见。(6)在后续管理中,持续优化静脉用药配方管理,落实PDCA循环质控管理,力求提高用药干预质量。

1.3观察指标

不合理配伍问题:统计静脉药物培养中药物配伍问题、溶媒选择问题、溶媒剂量问题、药物剂量问题以及给药间隔问题等不合理问题。

配伍质量监控:医院自制用药管理质控表,分别从药物配伍、剂量控制、溶媒使用、给药间隔、配方审核5个方面评分,(0~20)分/项,共(0~100)分。质控评分与配伍质量呈正相关。质控表Cron-bach’s α系数为0.93,信度为0.91。

1.4统计学方法

以SPSS 24.0分析静脉用药配方数据,计量资料(配伍质量监控)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不合理配伍问题)以率(%)表示,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合理配伍问题

A组按照发生率排序依次为药物配伍问题(40.82%)、溶媒选择问题(24.49%)、溶媒剂量问题(18.37%)、药物剂量问题(12.24%)、给药间隔问题(4.08%);B组为药物配伍(50.00%)、溶媒选择(25.00%)、药物剂量(12.50%)与溶媒剂量(12.50%)、给药间隔(0.00%)等问题。A组不合理配伍发生率为0.49(49/10000),B组为0.08(8/10000),A组发生率(0.49%)>B组(0.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配伍不当是两组发生率最高的静脉药物配伍不合理问题(P<0.05)。见表1。

表 1 不合理用药情况[n,%(n)]

组别

A组(常规用药管理)

B组(合理用药干预)

P

n

49

8

药物配伍问题

20

4

药物剂量问题

6

1

溶媒选择问题

12

2

溶媒剂量问题

9

1

给药间隔问题

2

0

总发生率

0.49(49/10000)

0.08(8/10000)

<0.05

2.2配伍质量监控

A组质控评分<B组,与A组管理期间相比,B组干预后配伍比较科学,剂量控制精准,溶媒使用合理,给药间隔制定合理,配方审核及时、有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 2 静脉药物配伍质控评分[分,()]

组别

A组(常规用药管理)

B组(合理用药干预)

P

药物配伍

16.37±2.42

19.82±0.16

<0.05

剂量控制

16.40±2.51

19.79±0.20

<0.05

溶媒使用

16.29±2.58

19.83±0.11

<0.05

给药间隔

16.32±2.97

20.00±0.00

<0.05

配方审核

16.24±3.11

20.00±0.00

<0.05

总分

83.24±2.80

97.87±2.27

<0.05

3讨论

静脉给药具有较高生物利用率,有利于精准控制剂量和促进药物快速起效,但是药物配伍过程复杂,一种静脉药物通常可选择多种溶媒,配药时溶媒浓度也会影响药效。配伍不合理问题诱因众多,除主观因素外,药物研发繁荣、药物种类与剂型等更新迅速也增加配伍难度。部分静脉药物配伍后可能发生理化反应,影响药效,部分配伍问题可能加重杜甫作用,影响疾病治疗。此外,部分医师用药习惯不良也会影响合理配伍用药。在合理用药干预中,通过强化药师、医师技术水平,突出药师职能,多方位监管,促进科学配伍[1]

本次研究中,不合理问题分析显示,A组10000份医嘱中,存在不合理配伍问题医嘱为49例,不合理配伍发生率为0.49%(49/10000)。其中药物配伍问题20例,占比为40.82%(20/49);药物剂量问题6例,占比为12.24%(6/49);溶媒选择问题12例,占比为24.49%(12/49);溶媒剂量问题9例,占比为18.37%(9/49);给药间隔问题2例,占比为4.08%(2/49)。B组不合理配伍8例,发生率为0.08%(8/10000)。其中药物配伍不合理4例,占比为50.00%(4/8);药物剂量不合理1例,占比为12.50%(1/8);溶媒选择不合理2例,占比为25.00%(2/8);溶媒剂量不合理1例,占比为12.50%(1/8);给药间隔不合理0例,占比为0.00%(0/8)。上述数据表明,A组管理时期较易发生配伍不合理问题,静脉用药质量较低。B组用药干预后用药合理性提升,对于降低静脉治疗风险具有积极意义。

用药质控显示,A组管理期间配伍质控效果较差,总评分仅为(83.24±2.80)分,B组实施合理用药干预后,质控质量显著提升,评分为(97.87±2.27)分。经过分析认为,合理用药干预加强了静脉用药监管,强化配方审核,从药物类型选择、配伍剂量控制以及给药间隔等各维度加强管理,因此质控质量较高。

综上所述,在临床静脉用药中存在配伍不合理问题,不合理问题主要分布在药物配伍、溶媒选择、溶媒与药物剂量、给药间隔等方面,通过合理用药干预可促进科学配伍,改善不合理用药问题,具有必要性。

参考文献:

[1]刁丽,杨千雪,苟民茜等. 基于药物配伍禁忌的静脉输液冲管的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22,19(04):211-214.

[2]王涛,梁苗苗,崔丽贤等. 静脉药物体外相互作用发生机制及配伍禁忌文献分析[J].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2,28(01):113-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