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用眼惯常行为与低龄孩子近视预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2

家长用眼惯常行为与低龄孩子近视预防研究

王立明

650300197112085918

摘要:

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高发生率、低龄化、重度化问题日益严重,医学统计研究证明过高的低龄近视高发生率,必然会导致近视并发眼病的发生概率增加。也会导致近视并发眼病后低视力和失明概率增加。 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在寻找近视预防和近视矫正控度方法,希望可以控制近视高发生率、低龄化和重度化。低龄近视应该引起全社会和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位的重视,尤其是正处于学龄前期家庭的家庭成员,只有在学龄前期管理好了整个家庭成员的用眼行为,才可能真正实现幼儿、儿童青少年眼睛健康。 从目前家长用眼习惯来看,可以借用“惯常行为”理论[1]来分析家庭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的发生原因。一方面可以通过特殊渠道采取警示的方式改变家庭成员用眼惯常行为,防止家庭幼儿、儿童眼睛远视储备消耗过快而发生近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立法增加全社会防卫意识,促使更多家长认识到低龄孩子近视的危害。

关键词:用眼惯常行为、近视、预防

根据2021年专业组织机构报告,目前学龄前幼儿及儿童眼睛远视功能低常为16-26%。小学生眼睛视力低常为36-56%。初中生为65-75%。高中生为85-9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发现,高度近视导致低视力比率为47%,导致失明的比率为12%。专业机构研究发现近视年龄越小近视发生越早,高度近视概率就越高。在近视发生病因的研究中,所有学者的共识是“近距离、长时间、高强度”不良用眼。

孩子是家庭、国家的未来,随着我国二胎、三胎生育政策的放开,我国未来出生人口将不断攀升。目前权威机构已经可以证明近视已成为我国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可以说近视这个问题正在日趋严重。近视问题使得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成为国家和社会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600度以下的近视虽然是一个社会问题,但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会,并发眼病就属于医学问题,近视发生越早,发生时年龄越小,近视重度化问题就越发严重。其病理主要表现为眼轴和眼底视网膜变化,而以上变化由于不痛不痒,幼儿及儿童表达能力不强,而被家长忽视。

低龄孩子近视发生前,家庭用眼不良的惯常行为是导致近视发生的主要因素。孩子用眼惯常行为属于辅助因素。但在近视重度化过程中,孩子用眼惯常行为起到主要因素,而家庭用眼惯常行为起到辅助因素。

眼睛生理研究证明,从预防低龄近视入手解决低龄近视发生率过高问题具备可能性。对此,惯常行为理论可以提供低龄孩子发生近视的用眼行为习惯的养成,根据惯常行为理论提出立法预防低龄孩子发生近视具备针对型和可操作性。

一、家庭成员的惯常用眼行为研究低龄近视发生

惯常行为主要解释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用眼方式或者社会用眼行为、工作用眼行为。惯常行为认为家庭成员的惯常用眼行为潜在的为家庭幼儿、儿童青少年提供了更多发生近视的机会。因而通过控制家庭成员惯常用眼行为可以减少家庭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的概率。但家庭成员惯常用眼行为并不能涵盖所有的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眼发生问题。而只限于家庭成员、同学等有一定接触或者联系的人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也要排出低概率的基因遗传和特殊眼表疾病。如:遗传性眼病、角膜炎、结膜炎、过敏性鼻炎等。家庭成员用眼惯常行为诱发家庭幼儿、儿童青少年发生近视的前提条件是,共同生活。

惯常行为理论认为,家庭成员惯常用眼不当时间增加,家庭中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概率增加。社会众多家庭惯常用眼行为不当,可形成普遍的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概率增加。该理论可以总结为,人们或家庭成员的日常用眼行为存在可预测性和重复性,家长若不具备防范性和幼儿、儿童青少年眼睛健康意识,认识不到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远期危害,短期内叠加就会导致孩子近视眼发生。

二、运用惯常行为理论分析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生的必要性

伴随着我国智能电子产品的普及,城市和农村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由体力转向眼力。

2020年8月,就武汉沌口开发区6所幼儿园1000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同时出具调查问卷1000份。就统计结果来看,视力完全合格率不超过5%、远视储备不足率70%、不同程度的近视、远视、弱视、散光率20%、中度近视3.5%、高度近视1.5%。结论:学龄前儿童眼睛视力低常率为25%。问卷调查回收247份,家长近视占比67%、秒激光矫正术占比4%、家长家庭中使用电子产品时间为3-4小时,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占比99%,时间为2-3小时占比80%。家长获得低龄孩子近视预防知识多是通过网络。认知低龄近视危害家长占比15%。

三、近视筛查向前走一步,进入学龄前,增加年筛查频率。

目前有权威组织及权威专家提出,视力筛查“向前走一步”,要求筛查机构对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筛查并建档。其目的就是通过观察裸眼视力及远视储备量来确定学龄前儿童发生近视的风险。

用眼环境的巨大变化,近视眼父母的普遍,已经充分说明了家庭中幼儿、儿童用眼环境的恶劣程度。近视属于潜移默化,渐进式叠加恶化的眼睛健康问题,早期没有红肿热痛的明显表现,所以常常被家长忽略,等到发现孩子眼睛“远视储备值”以大量被消耗,从而在学龄前5-6岁和小学期间很容易集中发生近视。

视力筛查向前走一步,每年增加筛查频率,有利于惊醒家长对孩子在家庭用眼行为的管控,有利于家长认知自己用眼习惯的纠错。

四、筛查能更早发现问题,也要给出相应的解决问题方案

目前世界及国内的视力筛查设备明显的有巨大的科技进步,如电脑验光仪的多功能检测功能,可以检测出:(角膜曲率、屈光度)再结合裸眼视力和年龄就可以综合分析出孩子眼睛健康的大致情况,并可以建档给出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这属于前期的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该如何正确的解决问题?常见的解决方案是:1、减少家庭成员的“惯常行为的不良用眼习惯”其实大白话就是自我控“减少或不在每日生活减少不必要、不良用眼行为”。2、做好孩子及近视者的户外活动量或者采取大户外。3、普及家庭眼睛保健操坚持认真。

减少家庭成员的“惯常行为的不良用眼习惯”是必要的,也是科学可行的首要解决方案。但是“做好孩子及近视者的户外活动量或者采取大户外”虽然是科学的,但是坚持“户外、大户外”由于人性的限制,无法每日长期坚持,确成为不合适宜的解决方案。“普及家庭眼睛保健操坚持认真”也是由于人性的限制,孩子无法认真准确的,也不是能够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长期坚持。就目前现在看筛查是有效、必要、科学、正确的,但是筛查发现问题后确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讨论:

“惯常行为”是特殊专业的理论,主要利用特殊群体的行为习惯研究,用于警示预防群体行为风险,从而减少犯罪分子对其的伤害。幼儿、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不仅仅是社会、医院、学校的责任,更是家长的责任。由于近视不可治愈,只可预防,以及近视发生后的危害家长认识不清,所以近视筛查成为警示家长注意保护低龄孩子近视的主要手段。

常规筛查发现并证实,儿童青少年由于学龄前在家庭中收到家长惯常用眼情景、特殊家庭光照的影响(父母近视),导致学龄前幼儿眼睛“远视储备”消耗过快,“眼轴增长速度”过快,从而在学龄前5-6岁发生近视或集中于学龄后小学期间发生近视。但筛查后所发现的问题,权威组织机构确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现有的方案就筛查统计情况看以除了嘱咐家长要求孩子改变用眼习惯外,其它解决方案以“不能胜任”目前孩子近视问题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綦通.惯常行为理论与大学生被害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02):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