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用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15
/ 1

高血压患者如何合理用药?

柳军

四川省攀枝花市盐边县中医院 四川攀枝花 617109

高血压作为国内基础性疾病之一,也是发生频率较高的慢性病之一,临床尚无完全治愈方法,随着病程发展,患者有眩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其对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大,且病情恶化或血压不受控制,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从而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品质。该类患者需要长时间服用降压药以控制病情,但患者用药风险因素较多,临床不规范用药情况较多,不仅导致血压得不到有效控制,且可能诱发其他系统疾病或副作用,甚至引发重度用药安全事件,造成了较大的社会不良影响。因此本文总结不合理用药情况、合理用药方法,以提高人们用药意识,规范临床高血压用药,减少不合理用药情况。

1.不合理用药情况

临床用药过程中,通过文献数据发现,部分患者缺乏医疗常识,且对药物认知水平较低,在医生下达医嘱后,患者用药依从性较低,患者体内血药浓度不稳定,导致临床血压控制率较低。也有文献表明,西药降压药存在一定个体差异,服用药物后可出现不同用药反应,这给临床指导用药产生一定难度,部分患者缺乏用药知识,出现轻微不良反应后擅自停药,这也诱发各类不良反应。在不合理用药中,医生用药经验较低、专业素质较低也可诱发一定不良用药反应。

在不合理用药中,不同种类降压药的适用范围不同,其副作用也有一定差异。利尿剂为临床应用频率较高的药物之一,其药物作用效率较高,也较为温和,其用药不良反应发生频率也相对较低,其主要通过肾脏加大排尿力度,起到降压作用,但该类药物长时间用药,有较高几率发生低血钾症等疾病和高尿酸等疾病,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时间较长或治疗兼并糖尿病、高尿酸等疾病患者需要加强不良反应检测和血钾等指标检查,以及时调整用药,减少不良用药反应。

β受体阻滞剂也是临床常用类型,其较为适合30-50岁左右的青壮年高血压患者,也比较适合心衰、冠心病等心脏类疾病患者,其对心脏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也可减少心脏负荷,恢复一定心功能,但该类药物应用时间较长也容易引发副作用,如气管痉挛、心率过缓等副作用。对于重度心衰、窦性心律过缓、哮喘等疾病患者需要慎重用药。

CCB类药物作为钙离子阻滞剂,其可以阻滞钙离子内流等方式,扩展外周血管,发挥降压作用,其作用速率相对较快,血药浓度维持时间相对较长,该类药物不适合充血性心脏疾病患者,该类药物对心脏、肝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因此肝肾功能不全或内循环系统障碍类患者并不适合。也有研究指出该类药物发生频率最高的为胃肠道不良反应。

AECI类药物作为相关酶抑制剂,其对心脏、肝具有一定保护作用,该类药物常作为联合用药之一,其较为频繁的副作用为眩晕、水肿等不良反应,其症状通常相对较轻,可不采取干预措施,当症状较为严重时,临床需要更改治疗方案,并减少用药量等。

2.合理用药指导

详细询问患者疾病史,做好相关检测,综合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用药方案,了解患者文化程度,做好宣教,纠正错误认知,改善患者治疗态度和提高患者用药积极性。协助患者详细检查人体血压状态,了解患者全天血压波动情况,以确定最佳用药时间,一般来说,人体血压在每日9-11点左右和下午4-6点左右处于较高水平,在下午2-3点左右处于较低水平,因此需要根据患者血压情况合理指导用药,错开人体高峰、低谷血压时间段,获取较为良好的用药效果,以确保临床用药效果最佳。了解患者是否有心脑血管疾病或代谢性疾病,如果有,需要加强全天血压监测,分析、总结临床用药经验,减少用药风险,施加针对性用药。

擅自更改用药剂量,可诱发较多风险事件,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患者,应当通过临床合理用药宣教以降低风险事件,对于确实需要更改剂量、药物类型的患者,也需要在医嘱下按照逐步更换的方式以减少用药风险。除此之外,季节因素也会对临床用药产生一定影响,夏天空气潮热,其血压值也相对较高,冬季患者血压一般较低,因此夏冬之交也可根据适当调整药物剂量。

高血压多为中老年患者,该类患者年龄相对较高,部分患者身体兼并不同基础性疾病,其用药个体差异相对较大,因此需要重视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用药指导,根据患者兼症,采取不同用药方案,对于风险因素相对较高患者,需要加强不良用药反应监测,警惕不良反应。

单一用药对部分高血压患者的干预效率较低,且用药剂量较大时,安全隐患较为明显,临床可采取联合用药方案。

对于医生,也需要加强专业素质,熟练降压药物适应症和频发副作用,可熟练根据患者情况选取合适用药方案。对于早期患者,应当选择合适药物,选取副作用较少的药物,避免超前使用降压药物情况,减少过度降压情况。

总而言之,高血压患者基数相对较大,临床不合理用药情况频发,部分患者降压效果不明显,临床可以通过多方面宣教提高患者认知水平,纠正错误观念,提高临床用药积极性,提高自身医疗素质,了解患者基础性疾病情况和血压情况,选择合适用药,根据患者情况设定合适的安全血压范围,采取药物合理控制人体血压,避免过度降压情况,让患者定期监测血压,按时到医院复查,临床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逐步更换方法更改用药方案,减少风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