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2-22
/ 2

3

“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美术课堂教改实践

杨自平

宁夏石嘴山实验中学  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推动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面对数字技术带来的全新教学模式,教师们与时俱进,在学习中尝试新的教育技术来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取得了可喜成绩。美术学科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在此大背景影响下,教改实践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本文围绕美术学科的教改尝试,从营造情境美、再现情境美、体验情境美、实践后的反思与体会四个方面,浅述互联网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     现代教育技术     美术学科

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普及,推动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促使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行为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已习惯于从多样的网络电子产品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和信息,学习的途径走向了便捷、多元化。因此,如何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为学生营造符合他们认知方式、学习行为的学习情境,以多元的教学方法和视听、互动、参与的知识呈现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学会正确运用互联网技术获取有益的知识信息和实践技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当下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

美术学科作为美育教育的主要课程,在《艺术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后,现代教育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深度介入,使美术教改如虎添翼,把视觉艺术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为深化美术课改,促进学生艺术核心素养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1.营造美的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

现代教育技术凭借丰富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知识呈现方式,从新课开始就让学生在创设的教学情境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因高品质、多元的人文与艺术图片资料的呈现而深受学生欢迎,学生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的艺术情境中欣赏美术作品,达到物我交融的赏析效果。

如:欣赏〖坡提切利的蛋彩壁画《春》湘版 九年级 上册  第1课 〗时,借助纳米黑板播放以表现春天音乐为背景的画面,结合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营造美的教学情境进行导课,使学生从新课伊始就在视听觉的感召下身入其境感受春的信息。短暂的导课情境,从动态的视听画面转到静态美术作品《春》的赏析,让学生从动态到静态转变的音乐、画面、美术作品中,感性认识不同艺术形式对春的表达语言的异同点。这为后期在教师引导下继续理性的深入赏析作品做了铺垫,埋下伏笔。

在这节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以动态的画面伴随音乐、朗读导课、进入静态的作品展示、问题互动等方式,充分了调动学生视觉、听觉感官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学生深入探究学习打下了基础。视频影像丰富绚丽的色彩、优美的音乐,在给学生的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拉近了师生的情感距离,使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达到师生交往互动的效果。而美的教学情境创设与巧妙的问题预设引导,增强了学生在赏析审美体验中的情感诱发因素,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奥秘的心情油然而生,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效果。

2.再现美的情境,引领学生认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

互联网+对美术学科教学改革的深度介入,最大的优势是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把静态的美术作品多元的、艺术的情景再现给学生,引领学生通过类比辨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不同角度理解认识、探究学习。

如:〖《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七年级 上册  第1课〗一课教学,我用剪辑好的《开国大典》新闻记录片段,与油画《开国大典》交替放映的形式,引领学生在类比中感受不同艺术形式的表现特点、让学生从不同视角感受《开国大典》的庄严与宏大场面,认识作品创作过程的艰辛,理解作者对新中国成立的激动、豪迈心情。这样对比有助于学生准确认识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历程及原型、构图特点,也对学生继续深入探究如何用美术语言艺术地再现生活做了铺垫。

又如:〖《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空间的表达》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 八年级 上册 第2课〗教学,为了让学生能准确的用手绘线条方法表现“麦子”结构与成长过程,用多媒体播放麦子生长的动画教学课件,再让学生根据记忆用图的方式来表达“麦子”成长的几个重要阶段,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上述两节课例在互联网+与学科深度融合上,紧扣《艺术课标》强调的跨学科的融合学习与综合实践,借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中实录情景再现剪辑、动画演示过程的方式,与美术作品类比分析,生动展示了“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再现”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学命题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3.体验美的情境,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的平台

2022版《艺术课程标准》要求美育教育要让学生在艺术实践活动中感受美、欣赏美、体验美、创作美,最终促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新《课标》强调综合,突出了艺术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重要作用。而美术课的学生学习成果交流活动凸显就是综合实践能力。它有利于学生通过成果展示与分享,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交流中实现自我评价,查漏补缺不断地完善自己。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在这方面有着直观、便捷、形象生动、视听效果好、资源丰富的优势。

如:〖《敦煌莫高窟》人美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美术七年级 上册 自修〗一颗教学,根据教学设计我把课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观看故宫博物院的《敦煌莫高窟》3D视频。并把学生分成小组,安排课后上网查寻相关资料。第二课时按照“汇总资料---整理资料---分析讨论---作业完成 ---成果交流”五个环节进行教学实践。在学习成果交流环节,有的小组用手抄报的方式设计作业,用实物投影仪来展示;有的小组将自己的作业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来展示;也有小组用手机同屏的方法展示。这种分享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分享学习成果,不但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谦和、包容、合作的学习精神。

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涵盖着大量敦煌莫高窟的图片与文字信息,学生在搜集整理所需信息的时候,会更加理性地从历史、美学、人文的角度,多视角深入审视“敦煌文化”现象,帮组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和文化价值观。

4.实践后的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促进剂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对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深度介入,让我们亲历了这次巨大的教育变革,在改革实践中教师要总结、反思在互联网背景下,我们要怎样做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首先,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技术、智慧校园的建设,早已打破了教师是学科知识唯一掌控者的局面。教师角色也由知识的掌控者,向学习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培养着、引领者的身份转变。其次,依托科技进步的互联网+教育技术智能化的蓬勃发展,它向我们展示了教育行业不可预见的未来。但当下教师如果不与时俱进,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定然会被学生和教育改革所抛弃。再次,互联网+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意义,并不在于我们用了多少先进的教育技术和器材。而是要理性、合理、科学地整合、使用这些教学辅助资源,优化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最后,作为生活在互联网时代的教师,学好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既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功,也是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内在需求。所以,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在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教育服务的同时,在教改实践中不断突破自己,乘着新课改的东风去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这就是新时代教师的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2022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

[2] 缪晶宇.巧用数字媒体,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学[J].初中生世界.2021(2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