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府衙棚户区景观更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南阳市府衙棚户区景观更新研究

王怡靖

沈阳建筑大学  辽宁 沈阳  110168

摘要南阳历史悠久,古称宛,历经西周、春秋、秦汉、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发展形成如今2中心城区,下辖10县的城市格局。南阳府衙是全国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处于中心城区核心地区,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原棚户区的规划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众多当地群众搬离居住地,府衙的历史文化居民原真性流失严重。《南阳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及修复整治规划(2019-2035》公示,重新划分历史街区核心保护范围、文保单位、用地性质,府衙片区大部分棚户被列二类居住用地,受制于周围文保控线,难以大面积修建,府衙棚户区街巷更新列为远期规划。本文以实地调研,探索府衙棚户区现状,发现居民使用需求与现状矛盾,形成针对性更新策略。

关键词:南阳、府衙、棚户区、景观更新

1.1研究目的及意义

府衙棚户区是旧城镇化遗留问题的代表,随着新城镇化,取消大拆大建,推行城市更新,探索存量优化,北京、上海、成都、北京已经出台适合当地经济社会条件的城市更新实施办法或指导意见。南阳市作为一个非中心城市,有着极高的城市人口与不高的GDP产值,其更新方式无法借鉴一线城市的经验。因此,研究当地棚户区肌理特征,探究棚户区内部空间秩序,探索适合南阳市的城市更新方式,对于南阳市的城市发展有一定的可参考性。

1.2相关文献及研究

城市更新的研究,西方学术界要早于中国。在工业革命初期,城市盲目扩张,城市交通拥挤、空间环境恶化,引发建筑师、规划师广泛思考,田园城市理论、现代城市理论、线性城市理论被提出。20世纪40年代,形体决定论思想引导的城市规划遭遇挫折,佩里的“邻里单元”、沙里宁的“有机疏散”、柯布西耶的“光辉城市”,提倡转移城市功能,疏散核心人群。60年代后,更多学者开始将目光转移至人本主义,20世界80年代,世界普遍接受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国内1970年,经历过二战后的大规模更新是我国城市发展的第一阶段,多的是大规模旧城改造。1990年经济文化社会得到一定的发展,此时以地产为导向的城市开发兴起,吴良镛先生提出有机更新理论。2000年之后,更新方式开始由外部扩张转为向内探索。城市更新的概念也从单一维度向多维度转变。2010年人们意识到城市更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建立长效机制。

2.1府衙棚户区历史背景

南阳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原始社会南召猿人时期,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至奴隶社会西周时期。春期时期,楚国在南阳设宛邑,这也是中心城区“宛城区”的由来。秦朝,设南阳郡,全国36郡之一。东汉时期,南阳是刘秀故乡,被称为“南都”“帝乡”。清朝南阳府领211县(宛委府治),设立南阳府衙知府衙门,周围棚户区由此发展而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开始向外扩张,南阳姜营飞机场、南阳高铁东站先后建立,南阳高铁新区规划、南阳新城区规划进行公示,城市发展重心由北向南、向东转移。南阳市“一河两岸”战略提出,确立南阳古城区域发展远景,南阳府衙及民主街、解放路两条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南阳的地标性建筑。府衙棚户区街巷更新远期规划被列为《南阳古城历史街区保护及修复整治规划(2019-2035》三期项目。

2.2府衙棚户区调研分析及问题总结

2.2.1功能布局

府衙棚户区是随着城市发展而形成的存留区域,范围内存在自建棚户、单元楼、小区、学校等多种形式的建筑组团。自建棚户体量较小,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一户一座,建筑之间较为紧凑,没有可通行的给机动车道路。独栋式单元楼多沿通行道路布置,为三层双户布置,建筑单元入口留有通行距离。

单元楼小区多为三四层双户结构,跟独栋单元楼相比,单元楼小区有明确的主出入口,内有车行、人行分流规划。单元楼小区建筑多为“口”字形环抱或“L形”嵌合,部分小区内有非机动车停车棚,但无集中停车。范围内两座学校分别是南阳市第二实验幼儿园和南阳市第八艺术(高中),两所学校内建筑呈“L”形围绕,也存在排列布置建筑,学校内多为四层建筑,环绕中心广场,校内建筑能有充足的采光。学校外部即跟棚户相接,部分没有退让空间,非常局促。

2.2.2 建筑单体

府衙棚户区内建筑质量良莠不齐,多为独院自建平房,也有部分为楼栋式单元楼。独院自建房多以水泥为一二层桩基,部分有三层红砖加建,也有部分为轻薄不锈钢顶,也存在居民对三层加建覆盖上泡沫、薄膜挡风材料,即作独立空间使用,存在大风刮落或火灾等安全隐患。居民自建房一层窗户部分有遮雨需求,其上向外延伸搭建遮雨顶,由于高度较低,存在遮挡道路前进视线的情况。自建房院内墙壁材料脱落,门框材料破损,桩基裸漏,空间过小,给人及其压抑的感受。

2.2.3 绿化及公共活动空间

从民主街与解放路向内深入,未发现有集中公共绿地。从府衙文保单位起始,至解放路之间的民主街两侧有 破碎、不延续的沿街行道树。从树径看,行道树树龄较大,单棵行道树冠幅即可覆盖满足两辆汽车通行的民主街。

沿街巷向棚户区内部,部分转角处、建筑与地面夹角处有居民自砌的花坛绿化,也有摆置花盆体量的绿色空间,说明杂乱、破损的建筑立面和局促的建筑围合空间给人不好的视觉感受,当地居民还是需要一些绿色空间来感受更新与生机。

棚户区内部没有集中活动空间,多数青少年在车行路两侧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路上活动。车行道路两侧人行道行道树根系高于地平面,未作树池处理。人行道铺面也年久失修、凹凸不平,且直接跟车行道相接,无相应的绿化分割,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2.2.4 道路交通

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城市呈现由内向外扩展趋势,城市老城区已建成的基础设施较难进行更新、扩容,多数为混乱,拥挤的状态。府衙片区是中心城区的核心部分,文保单位西侧的人民南路现为双向两车道,仅有可移动道路栅栏分隔车行道与非机动车行道,无绿化分隔带。4个核心商圈与府衙历史建筑的联合效应使得人民南路每到上下班高峰期水泄不通。再加上市区内仅有城市公交这一种公共交通工具,大部分居民出行会选择机动车或电动自行车,非机动车抢道、占道、不文明的交通现象时有发生。

府衙片区有三个集中停车场,红圈部分为府衙文保单位附近停车场,没有明确的车位划分,停车场入口处有较多非机动车停车位,车辆回转空间较小,在节假日极易发生堵塞。棚户区东北方靠近解放路部分为水利水电家属院内部集中停车位。篮圈、黄圈、绿圈都是非正式的、无规划的路旁停车,没有明确的停车位,但是居民又有使用需求,所以趁着没有交通监控,所以就占用人行道停车,也造成了道路路牙损坏严重的现象。

2.3南阳府衙棚户区景观更新策略

2.3.1 确定街巷尺寸,畅通穿行体验。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工业升级,新能源代步车等多种交通工具出现,城市居民更加自由的选择合适的出行交通工具。棚户区内没有相应的非机动车规划停车位及机动车停车位,给居民生活造成极大不便。由于居民存在交通工具使用需求,只能占用通行道路,原本可满足双向通行的街巷,被居民停放非机动车占用,被住户窗户延伸出的雨棚占用,最终只能容纳一人通行。合理规划街巷尺寸,划分居民日常生活分区,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营造畅通的游览体验。

2.3.2完善道路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棚户区民主街、解放路为双向车行道路,可以满足来往车辆通行。车行路两侧为1m建筑退让硬质,现规划为人行道路,但由于周围无划分停车区域,很多车辆随意停放在人行道路,随着年久失修,道路铺面及道路路牙都破损严重,居住于本地的青少年因没有集中活动空间在破损路牙、路面上玩耍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完善道路基础设施,对其进行修整改善,不仅能满足住区居民的需要,也能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颖. 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实况的研究与评价——以云南历史街区为例,[D],东南大学,2015-01-20

2. 贾灵光,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策略研究——以安阳市历史文化街区为例,[D],北京建筑,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