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水源管理及调控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2

淡水养殖水源管理及调控技术

金镇福

222425196905100217

摘要:文中对淡水养殖水源的水质提出了要求,列出了影响鱼类养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生物因子、物理因子、化学因子,总结了淡水养殖中的水量需求因素、水源管理中工程建设要求、水源预处理的方式和水质调控技术。

关键词:淡水养殖,水源,水源管理,水质调控

淡水养殖是我国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实际养殖中,养殖水源的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的大小。如何有效管理和调控养殖水源水体是淡水养殖人员必须重视及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剖析淡水养殖相关影响因素基础上,系统探讨水源的管理及调控技术,希望能提供一定的参考。

1水源水质要求

水源用于养殖,应当对其水质提出一定的要求。《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对淡水、海水渔业水域水质的理化指标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如淡水水域的pH值为6.5~8.5,生化需氧量(5 d、20℃)不超过5 mg/L,非离子氨不大于0.02 mg/L等。虽然《渔业水质标准》是针对天然1水域而不是养殖水体制定的,但是养殖水源,大部分来自天然水域,因此以《渔业水质标准》(GB 11607-89)作为淡水养殖水源的水质标准是可行的。如果将该标准增加水体营养盐类指标的规定,以此作为淡水养殖水源的水质标准,那就非常完善了。

2 淡水养殖水源管理及调控

2.1水源水量管理

淡水养殖的水质需满足《渔业水质标准》的要求,同时要确保水流量充足,靠近养殖场地,以便取水。在水源地严禁过度养殖、非法作业,禁向水源地排放含有各类病原体污水,并要禁打井、采石等损害水生态工程安全活动。此外,养殖人员在设计和建设淡水养殖场时,必须仔细查阅本地区以往的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资料,最大限度避免或减少自然因素影响,根据养殖品种生长和繁殖特点,科学设计养殖场,确定合适的规模,以确保水量的合理、充足。对于池塘应设独立进、出水渠道,以免相互间污染。

2.2养殖工程建设

依照养殖场地的水量需要,选用适用的引水设备。如引水设备选用不当,可能会增加抽水费用,且还会增加日常保养及维护费用。对于储水池,可建设成水塔或者水泥池,也可选择自然池塘,但容量必须满足养殖需要,且要有一定保险系数;还需安装增氧、过滤等设施。

2.3水源的预处理

对于条件允许或水源存在较为严重污染的,水体在流到储水池前须进行预处理,具体包括:(1)过滤,主要有机械过滤(包括固定筛、振动筛及砂滤器等)、重力过滤(沉淀法、离心法及水力旋转法)、化学过滤(吸附力、碳吸附、离子交换等)。(2)生物制剂,就是基于细菌间的互生共生机制,充分发挥氧化、氨化、解磷、硫化等作用,把可溶解的有机物质快速分解成CO2、硝酸盐、磷酸盐等,有一定去除氮磷效用。当前,生物制剂的品类有多钟,养殖户可依照水源水体的特点选用。(3)综合生物塘,该场地的水生植物有自然的净化效用,且水生动物有良好的过滤效用,可有效去除水体内的氮、磷等物质。

2.4水源水质调控

2.4.1生物因素调控:通过过滤方式来避免野杂鱼及所产鱼卵流入养殖水体;同时,可应用0.001‰浓度的硫酸铜或石膏浆往水体泼洒,可有效清除水绵,还需要对有害微生物开展监测,最大限度消除该因素的影响。

2.4.2物理因素调控:当前,淡水养殖中对水温调控的方法较多,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有这几种:一是储水池边侧不宜种高大型树木,且尽量减少池中挺水植物与浮叶植物,以免影响光照,使得水温变化大,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二是在风力较大地区应制定相应的防风措施以维持正常水温。三是适当引入低水温溪水、井水来养殖温水性鱼类,可通过增长流程、储水时间实现升温。四是如有条件养殖户可建设适量的温泉水来调控水温。此外,还应加强水体透明度调控,依照养殖对象需要通过培肥方式来减小透明度,或者通过长时间静止法使水体内的细微物质得以沉淀,或通过化学方式来灭杀水中过多的微生物,以改善和提升水体透明度。

2.4.3化学因素调控:一是溶氧调控,对于增加水体溶氧,最为常用和理想的方法就是使用增氧机,同时适当增大储水池面积、保证储水池良好通风及日照,可提高水体溶氧量;降低溶氧就是控制增氧机开机时间,或往水中加入适量还原剂。二是调控CO2和H2S,如水中CO2水平过高可采取加入生石灰法解决。对降低H2S水平,可应用氯气、过氧化氢、等制剂,把H2S氧化转变成单质硫或硫酸盐去除。也可通过生物氧化方式处理,就是通过无机营养细菌把H2S氧化为单质硫或硫酸盐。同时,合理使用石灰,尽量保持底质、底层水为中性或者微碱性,以免H2S浓度增大。三是控制水体内的氨、氮、亚硝酸氮,可通过增氧机,加快水体流动,增加底层水O2,可实现硝化反应,减少水中的氨氮量;彻底清池;池底如果有机质过量,可应用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生石灰、漂白粉等进行处理。四是调控水体pH值,淡水鱼类通常生活于中性或弱碱水体,pH过低,可应用生石灰或化学剂进行调节,过高则可用醋酸调节。

2.5强化日常管理

如条件允许或者养殖规模比较大,须建立水质研究室对相关水质指标及水体营养成分进行系统分;如条件不高或养殖规模偏小,可用简单的水质监测设备来分析常规值。同时,定期对水质情况开展分析,在特殊期须加大监测密度。每日需对水源地、引水及储水池开展巡视。定期保养和维修引水设施,观察并记录好水温、水质、水量、抽水时间、巡视等情况,并仔细记录。

3淡水养殖的相关影响因素

3.1自然因素

对最为主要是水灾、干旱及水流量不足,其中前两种为自然性灾害,后种是自然状况。倘若出现自然性灾害,则可能会造成养殖失败,导致很大经济损失。但对于水流量不足通常会影响养殖规模,减少养殖效益。

3.2人为因素

该方面的因素相对易控制或避免,主要是引水、储水等设备和技术方面,如果引水设备、技术在质量上未达标,那么储水设备的容量、质量就会对淡水养殖带来一定影响。

3.3生物因素

主要是养殖场地中的野杂鱼、水绵、微生物等。其中,野杂鱼及其产下的鱼卵会随着水源流入养殖场域,这些杂鱼在生长及繁殖中,轻者和淡水养殖品争饵料及生态位,严重的残害养殖品,特别是养殖品苗种时期;水绵则为丝状易缠绕养殖品苗,对苗种有很大危害;水源内的饵料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枝角类等,其生物量的多少对养殖有很大影响,如饵料生物多则会增加产量,相反会降低产量。

3.4物理因素

主要是水温、透明度、颜色、气味等。水温是淡水养殖最为基础、重要的一个环境条件,不但会影响养殖品种,且对其它环境条件会有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养殖品种。水温对淡水鱼的代谢强度有影响,进而对其摄食、生长产生影响。同时,会影响养殖鱼的性腺发育。透明度是伴随浑浊度变化,均受水内的微细物质、浮游生物的影响。透明度不但会对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影响,同时对鱼类栖息环境产生影响。水体生异味对鱼、虾类的生长有很大损害。

3.5化学因素

主要是溶解性气体、盐类、有机物及pH值等。其中,溶解气体主要O2、CO2、H2S及氨NH3。溶解盐类包括碳酸盐、磷酸盐、钙离子、氯离子等。溶解有机物是水体最为基础的营养,但过多会导致水体营养化而影响到养殖对象的生存环境。水体pH值直接决定着游离CO2与碳酸氢根的比,也间接反映水体的溶氧、溶解盐等情况。

参考文献:

[1]何志辉.从“看水”经验论养鱼水质的生物标准.水生生物学报,1985,9(1):89~98

[2]彭建华,陈文祥,陈会明等.生物水净化剂在长吻、异育银鲫养殖中的应用.水利渔业,2004,24(2)

[3]许航,陈焕壮,熊启权等.水生植物塘脱氮除磷的效能及机理研究.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1998,32(4):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