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3
/ 4

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柴海涛

安徽省引江济淮生态发展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230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大力投入与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已经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有效手段之一。安徽省基础设施建设“一号工程”——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实施,省内寄予了进一步优化安徽省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安徽省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期望,但该项目投资额大,建设周期长,项目实施前后对区域经济结构改变较大,因此系统研究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期和运营期对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重大基础设施的定义、特点和作用入手,研究了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省区域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即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分析研究引江济淮工程助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不仅对目前正在建设实施阶段的引江济淮工程提供一些趋利避害的解决方案,同时对日后其他重大基础工程更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引江济淮工程  安徽省区域经济  高质量发展

一、重大基础设施概述

(一)重大基础设施的定义

重大基础设施是指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各类资产、系统和网络,如果其功能丧失或遭到破坏,会对国家安全、国家公共卫生、经济命脉及社会秩序产生破坏性的不利影响。重大基础设施的行业属性及功能特征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对国家基本服务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设施分为交通、能源、水利、信息传输四大类。重大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脉,是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发展的根本保证,其安全状况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重大基础设施的特点

重大基础设施的特点:一是项目投资总额巨大,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是实施周期或建设工期长,工期时长往往超过三年;三是项目实施前后对所在区域的经济结构、群体利益格局以及社会结构等影响大;四是项目对生态与环境影响范围广、影响程度深;五是项目对国家经济安全具有较大影响;六是项目对区域或国家近期甚至长期财政收支具有较大影响;七是项目可能导致技术进步和技术重大转变,引发关联产业和新产业群体发生变化;八是项目的投入或产出对区域GDP影响大。

(三)重大基础设施的作用

重大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具有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等作用。基础性体现在基建投资的增加,奠定了经济增长新引擎的基础,推进基建投资建设是实现跨周期调整的重要抓手,短期来看,有助于稳定增长和就业,长期来看,有助于培育新经济、新产业,有效提升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和实力;先导性体现在不同类型的基建建设,对区域经济内发展不同的产业具有引导作用,处于引导产业链的上游,促进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有机结合基建短板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方向,不断加大基础投资稳定增长基础,真正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战略性体现在重大基础设施对区域产业生存、发展、壮大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及早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提前规划有利于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基础设施,对持续保持区域经济高质量稳速增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综上,重大投资建设项目的实施,对提高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影响

引江济淮工程沟通长江和淮河两大流域,穿越皖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和中原经济区三大区域,工程范围涉及皖豫2省15市55县市区,受水区总面积7.06万km2,现有人口4132万人,已被列入国家加快推进的重点水利工程中。该工程实施运行后,可有效的缓解淮北地区较长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完善江淮综合运输体系,缓解巢湖及淮河水环境恶化的趋势,对促进该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工程建成后对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利影响如下。

(一)推动沿线产业结构的优化

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城市,不仅是合肥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还是中国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江淮运河的建成后,全新的航道、港口将让合肥与长三角城市乃至世界联系的更加紧密,承接第二产业加工制造业、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转移也更加便利。

1.工程平衡沿线水资源,为沿线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引江济淮工程沿线,有着众多的水资源较为短缺的区域,由于没有足够规模的地表水系,此类区域产业结构受限。引江济淮工程不仅能够完善水资源结构、改良局地小气候、扩容干旱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而且为此类地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有助于产业结构彻底走向绿色、高效及可持续。

2.工程打破沿线空间壁垒,为沿线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交通基础

与纯供水工程不同的是,引江济淮工程三大功能之一是发展航运。引江济淮工程建成后将形成具有Ⅱ级通航能力的江淮运河,虽然工程沿线几乎所有城市均呈现出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增速加快的“二三一”格局,新流域的形成在减轻陆运系统负荷的同时,补充了陆运系统对大宗特殊货物运力的不足,拉近了不同经济区的空间距离并打破了它们之间固有的空间屏障,深刻影响沿线产业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社会经济乃至文化的发展,为消弭沿线地区发展差异,促进区域一体化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

3.工程提高沿线环保意识,为沿线产业结构优化提供了社会基础

引江济淮工程由于其环境友好性和公益性,在群众中有较高支持度。而人们对该工程的认识,将会深刻影响工程运行后政府和民间行为,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随着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及江淮运河的运营,将会从水系上缩短城市距离,从物流、技术及能流上加强沿线城市的交流,从而缩小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品质,从而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下互通交流基础,优化沿线产业结构。

(二)解决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

淮河中游资源丰富、人口众多,是能源基地和国家粮仓,是我国水少、水脏并重的典型流域,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区域,发展相对落后,但也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引江济淮工程从长江中下游调水,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充水源,解决输水沿线地区及淮北地区的城乡生活供水和工业生产用水不足,尤其是枯水年份的水资源生产资料缺乏的问题,改善巢湖和淮河水环境及沿线农业灌溉条件,以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待整个工程完工,困扰皖北平原的缺水问题,也将有望逐步解决,并且可以实现退还长期被挤占的农业灌溉用水。

(三)强化综合运输生产要素体系

江淮运河是引江济淮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将建设淮河至长江航道约354.9公里。依托引江济淮工程输水工程,按国内目前高等级人工开挖航道的标准,沟通江淮水系,构建淮河水系第二条航运入江主通道,形成平行于京杭运河,第二条南北水运大动脉,打造长江与淮河两大流域之间便捷的水运通道,完善跨区域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实现长江航道网与淮河航道网互联互通,促进中原经济区与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对于淮河水系航道网和完善长江布局,促进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实现了引江济淮河道资源综合利用的目的。

(四)改善水生态环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

针对河道生态用水匮乏、中深层地下水超采、巢湖及淮河水生态恶化、淮北地区水资源短缺和江淮航运不畅等问题,确定了引江济淮工程建设主要任务之一是从长江下游调水,向淮河中游地区跨流域补充水资源,依托该工程向巢湖引水,在水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快巢湖水体流动和巢湖整体水量交换,尽可能避免巢湖水体出现静稳状态,切实发挥工程水环境效益,保障调水水质安全,促进湖区水体流动和江湖水量交换,改善沿线农业灌溉条件及巢湖和淮河水环境,提升湖区水环境容量,即结合改善巢湖及淮河水生态环境和灌溉补水,改善农业灌溉补水条件,退还长期被挤占的农业灌溉水资源;在加强治污基础上,依托工程条件,通过调水引流改善巢湖水质,退还淮河流域被挤占的被超采的地下水和河道生态用水,有利于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水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规范水利工程建设运营管理体制

结合引江济淮工程重大的战略性水资源配置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民生工程,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等特点,构建科学的建管体制,采用以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引江济淮工程项目法人,负责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等三项制度的落实,具体负责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和输水干线的开发与保护,对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和投资管理负总责,负责资金筹措和贷款偿还等。通过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运营,为省内水利工程建管提供了项目示范,提高了安徽省内水利建设的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标准,为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水利建管体制示范。

三、引江济淮工程对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不利影响

(一)破坏原两岸产业园区的整体性

引江济淮河道分裂或进一步加剧了引江济淮河道两岸产业园区间的割裂,增加了引江济淮河道两岸货物流通的成本,加重了沿线两岸间沟通与交往的阻碍,无疑物理切割了原两岸产业园区的整体性,对两岸经济的区域一体化、产业集成化产生一定不利影响。

(二)投资机会成本高

引江济淮工程的建设与运行,需要大量的建设和维护运行费用。鉴于引江济淮工程是公益项目,水费征收机制及运营机制还不完善,投资巨大,预期盈利能力较弱,对安徽省经济的发展存在其他机会损失。

(三)征占地面积多

济淮工程征占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征占的土地中主要是占用耕地,加剧了省内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了粮食生产安全与社会稳定的危机,此外,工程还征占了部分公矿用地以及服务设施用地,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考虑到因引江济淮工程占用耕地面积占比高、数量多、对第一产业的影响较大,因征占用地原因必将影响原产业结构原自的增长速度,且这种影响或将长期存。

(四)移民征迁影响大

大量的工程征迁工作,使众多的移民原有房屋被征收,被迫迁移,失去部分生产、生活资料。现阶段,因为我国房屋征收是政府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不以被征收人自愿为条件。征迁补偿标准虽然实行的是市场价,但与被迁者不断增加的心理预期补偿要求相比,补偿常常不能满足被征收人的要求。不同区域之间的不同征收方式有可能导致群众相互比较甚至盲目攀比,造成误解,产生不公平感,甚至会形成不同利益群体的社会分层。

(五)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大

引江济淮工程除永久占地造成的土地资源损失不可逆外,引水对长江中下游水文水资源、水生生态等产生不利影响,输水调度对沿线水体水文情势、水环境、湿地生态等产生一定影响,菜子湖线为新辟引江线路,该线路从枞阳闸引江水入菜子湖经调蓄后,北上利用其主源孔城河上溯输水,穿过与巢湖流域的分水岭后,入巢湖支流罗埠河,再接白石天河入巢湖,水位的提高,对冬候鸟在菜子湖的越冬产生影响。从长江枞阳段取水,面临钉螺北上,导致血吸虫病源的传播等在短期内将影响安徽省高质量发展。

(六)功能尚未能充分发挥

需到2040年,引江济淮工程方能充分发挥其既定全部功能,存在这种情况除了为未来人口城镇化、产业结构的变化预留的宽裕量,更多的是由于供水、航运、生态相关配套设施(如引江济淮工程二期)还未配套到位,原基础设施与引江济淮工程尚未充分形成统一调度等,相关配套工程需要一定周期才能完成,因此制约了引江济淮工程供水、航运、生态功能的发挥。

四、引江济淮工程助推安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引江济淮河道两岸产业布局

正确处理好原产业结构与引江济淮工程新建大型基础设施的关系,关键是要发挥好原产业区位条件与引江济淮工程大型基础设施的协同作用,以及原基建设施之间的协同,构建标准兼容、协同融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一方面通过引江济淮工程建设增强对原基础设施的协同改造,在不影响原基建设施发挥既定功能的条件下,结合引江济淮工程的功能,探索提高原基建设施的边际报酬或降低其边际报酬递减的速度,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长期包容性增长。另一方面,做好引江济淮工程基建工程的配套工程,协同推进基建工程发挥及进一步开发功能作用,为沿引江济淮河道两岸的产业发展发挥出服务赋能、业态赋能、创新赋能、机制赋能等“赋能效应”提供支持。利用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及江淮运河的运营带来的水系上缩短城市距离的机遇,从物流、技术及能流上加强沿线城市的交流,缩小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差异,促进产业转型,提升产业品质,为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打下互通交流基础。

(二)优化建设资金筹措方式

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财政资金的支持,不足部分,由引江济淮工程项目法人单位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进行自筹。为保证工程良性运行,积极推进安徽省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落实维持工程良性运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纳入南水北调集团的统一运营。引江济淮工程与南水北调集团都有服务国家战略、安全发展、统筹调水节水、绿色发展的任务使命要求。考虑将引江济淮工程纳入南水北调集团公司进行统一运营,加入国家水网建设的国家队、主力军后,南水北调集团公司通过统筹全国范围内水网工程的建设与运营,综合全国水网建设的成本,合理制定供水水价,保障引江济淮工程持续的良性运行,确保工程如期发挥效益,充分发挥工程战略性、基础性、公益性的作用。

(三)恢复并提高征地用地功能

引江济淮工程征地分为永久征地和临时用地,对于永久占地中的耕地,本着耕地总量不下降原则,通过土地流转、垦荒等手段予以补齐,而对于临时占地中的耕地,在工程撤离时予以复垦。对受征地影响的产业,按原产业规模、原标准恢复原功能或根据其用途与需要进行优化产业结构,其中对可以恢复成耕地的临时用地,工程建设后进行复垦,高标准化配套农用地基础设施,恢复临时用地区农用地或其原有相近用途,复垦以“集约化”为方向,从而使沿线第一产业迅速由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向规模化、机械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四)妥善处理移民安置与就业

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世界经济深度衰退等多重严重冲击,正确处理好移民迁建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居民住房的复建,对于维持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显得更为重要。通过技术嫁接、改组改造、结构调整等多种形式,逐步移民安置区建设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新型工业体系,以及通过养老保障措施的实施,合理使用移民补偿资金,使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并提高。鼓励、资金技术扶持和政策引导被征地农民发展二、三产业,发展二、三产业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建设,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

(五)加强环保防控

依托引江济淮工程条件,沟通江湖水系,促进巢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湖区水质改善;同时依托引江济淮调入水量,退还淮河流域被挤占的河道生态用水和深层地下水开采量,增加补充淮河生态环境用水。优化工程引水调度方案,在服从流域、河道防洪运用,确保防洪安全下,兼顾巢湖生态引水、淮河生态基流要求。组织实施工配套治污规划,加强河口水质监测并制定应急调度预案。采取江湖连通、生态修复措施,切实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减缓工程建设运行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引江济淮的建设为契机,启动江淮运河生态廊道建设,建成“一渠清泉干净水、一道靓丽风景线、一条生态经济带”的绿色工程。

(六)加快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建设

引江济淮二期工程(水利部分)项目已列入2020~2022年重点建设的国家150项重大水利工程,是引江济淮工程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快推进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实施,建设沙颍河、涡河、淮水北调三条输水干线和航道配套设施等,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提升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十分必要且迫切。

五、总结与建议

引江济淮工程是一个历经几十年规划和论证,几代人不懈努力的重大基础工程,工程的实施后,将长三角城市群、皖江经济带和中原经济区的城市串联起来,有利于发挥其互补性和互通性,可以进一步缩小沿线城市发展差距,为沿线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均衡发展提供机遇。从长远来看,引江济淮工程能够平衡沿线水资源,优化水资源配置,突破沿线干旱城市的发展瓶颈,能为沿线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提供物质、交通及社会基础,是推动安徽省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基础工程,我们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引江济淮工程建设机遇,促进安徽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宜尽早启动引江济淮二期工程,对实现引江济淮城乡供水、江淮航运、生态修复既定功能和发挥引江济淮工程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金月、张永庆.高铁开通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份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0(4):24-28页.

[2]刘磊.引江济巢打通合肥经济圈第二入江通道[J].中国水运.2009(7):53-87页.

[3]陈书琴,阎苗,姜燕凡,夏安然,朱逸飞,柯贵鹏.引江济淮工程对沿线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的影响[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2021(1):92-96页.

[4]郭朝先.“新基建”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0(6):13-20页.

[5]郝寿义,曹清峰.后工业化初级阶段与新时代中国经济转型[J].经济学动态,2019(9):26-38页.

[6]张春旺,王天平,赵令福.南水北调对沿线地区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分析[J].河南林业科技,2018(3):37-39页.

[7]陈文俊,王荣.城市生态竞争力推进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化转型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8(1):123-128页.

[8]冯力婉.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与调整趋势[J].统计与管理,2014(2):80-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