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3-14
/ 3

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吕勇

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315040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施工单位想要确保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便要在关键环节、细部质量上方面下功夫。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物地下结构的防水,不仅会给住户带来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来看,要想解决地下室渗漏问题,需要施工人员对地下室产生渗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防止地下室渗漏。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技术

1提升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性能的意义

        为了确保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在建筑工程中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尤为重要。由于建筑工程的地下室位于地表以下,如果不符合防渗漏标准,很容易造成严重渗漏并缩短高层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提高地下室防水性能,做好防水工程的质量管理,有助于防止施工地下室漏水,从而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1]。

2 地下室防水问题原因分析

        2.1地下室通常的渗漏方式

        受设计和施工不当,以及材料和施工管理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渗漏通常可分为点、线、面渗漏三类。点渗漏指不连续的、无规律的渗漏现象,主要表现为孔洞渗漏水;线渗漏指连续的或有一定规律的,并以缝漏作为表现形式的渗漏现象,渗漏线可分为变形缝和非变形缝两种,主要包括伸缩缝、沉降缝、施工缝和裂缝等;面渗漏指混凝土大面积潮湿和微渗水。

        2.2 设计考虑不周或与现场沟通不到位,导致地下室渗漏

        (1)认识不到位,设计人员对地下室的防水设计要求不明确,设计方案的施工可能性较差,导致施工时砼浇注困难,振捣不密实,引起这某部位出现蜂窝、孔洞、麻面,形成抗渗的薄弱部位。

        (2)简单地认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只要有一定的厚度既可达到结构自防水要求,设计时未考虑混凝土性能对地下室防水抗渗的影响,导致施工质量、后期混凝土碳化会加速其中钢筋的锈蚀程度等因素都将导致结构产生裂缝造成渗漏。

        (3)地下室防水标高设计不够,没有考虑到现场的实际情况,如雨季出现的地下水位升高,而导致防水标高以上部份的内渗漏。此外,对施工缝、后浇带、变形缝的设置和防渗要求不具体,造成施工的随意性,导致抗渗效能差。

        (4)图纸会审不认真,各专业配合不到位,在施工过程中预埋件位置有误或遗漏,导致施工返工,破坏结构,影响地下室防水。

        2.3 材料控制不当导致地下室渗漏

        施工前没有进行混凝土设计配合比抗渗性能试验(只做强度试验),抗渗混凝土级配不当,影响实际抗渗性能;混凝土浇注前未进行供料速度关系的计算,造成因供应不及时而不能使混凝土连续浇注,使前后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尤其是加早强剂的混凝土)形成冷缝,从而产生渗漏缝隙。

        2.4 施工管理不当导致地下室渗漏

  (1)施工缝留设不当,出现凹槎;凿毛不规范,槽内清理不干净,二次浇灌时又不事先铺浆等,均可造成抗渗性能下降而引起渗漏;钢筋密集处或埋件集中处,未作坍落度调整及采用细石混泥土,仍用一种粗骨料和坍落度导致施工困难,浇注混凝土下料难,振捣不密实,引起这些部位出现蜂窝、孔洞、麻面等形成抗渗的薄弱部位[2]。

        (2)地下室墙壁支模用的对拉螺栓和预埋穿墙套管,未在中间焊接止水环片,形成渗水通道;泵送混凝土浇筑段的上层沙浆较厚,没有进行振捣,致使施工缝混凝土比重较轻,直接影响结构抗渗性能;混凝土配制时配合比控制不严,浇注时振捣不均匀,不规范,直接影响到强度和密实度的均衡性,从而影响到结构混凝土抗渗性能;在做柔性防水施工时,由于混凝土基层表面不干燥粘结不牢,易剥落,损坏;防水涂料涂刷不严密,不均匀,或有漏刷等均能引起局部渗漏。

        (3)地下防水工程施工队伍素质差,施工人员不能按没计正确施工,操作不规范或选料质量不标准,达不到设计要求,偷工减料,卷材防水层数擅减,搭接不规范,粘接不密实,涂膜层厚度不均匀,影响抗渗性能和使用寿命;在防水混凝土和附加防水层施工完毕后,未采取及时填土等保护措施,造成干缩和温差而引起开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材料中混入泥土杂物等。

3针对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技术应用

        3.1外墙混凝土裂缝控制

        在对地下室外墙结构开展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依照顺序开展分层处理,不同层所具备的间隔时间应当满足相关标准,并且符合水泥初凝的可操作性要求。为了确保钢筋结构的性能不会受到不利影响,施工单位在进行钢筋管理时,应当做好高标号砂浆垫块的应用,通过对这类设施的调整来确保钢筋的保护层符合要求,以避免外墙裂缝的出现。此外,在开展裂缝管理的过程中,为了确保外墙混凝土所具备的温差能够得到有效控制,施工单位需要选用符合要求的材料,并将其放置在墙顶之上,这时需要注意的是,所涉及的墙顶需要满足混凝土初凝的要求,而后通过14天的养护管理后才能够由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拆除[3]。

        3.2主体防渗漏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地下室往往有不同类型的渗漏,重点是采用防渗漏技术。一般来说,主体渗漏保护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实现:结构渗漏保护和额外渗漏保护。结构自保护时,需对混凝土等级进行良好控制,以提高控制等级的渗透性和抗裂性。具体实施时,可在混凝土中使用减压剂或膨胀剂,通过结构的有效施工实现自密封。这样,混凝土表面在抗裂性和抗裂性方面可以得到显着提高。由于防水混凝土的影响,可以通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增加防水层来利用额外的防渗措施来防止地下水流失,从而使额外的防渗措施充分发挥其防护作用。添加防水层时,必须将刚性防水层与柔性防水层合并。在选择材料时,可以使用更灵活、应力和挠度更大的密封辊或防水胶圈,也可以在调整防水层时使用这些材料,从而大大减少混凝土膨胀变形和渗漏的可能性[4]。

        3.3转角处防水处理

        施工单位在对防水卷材进行大面积操作之前,则需要对转角处铺贴附加层,附加层覆盖范围为转角处周边区域500mm的范围控制,选用优质的防水材料在该区域进行均匀涂抹铺贴,附加层铺贴严密后再进行防水卷材大面积铺贴工作,以此来确保工程内容能够顺利开展,使整个地下室工程的防水性能得到有效提升。

  3.4地下室顶板渗水防治
        (1)管道位置裂缝控制:建议在上部板施工过程中,在管道位置添加钢筋网片,其视叶厚度由π6 ~ 200确定,以约束混凝土裂缝的扩展。顶板加固的设计考虑到了薄而致密的方法,同时也考虑了在地下电缆桥架的顶板中布置埋管的可能性。(12)顶板维护及荷载控制:顶板结构构件的维护将直接影响裂缝控制,应妥善维护,不少于14天。屋顶结构浇筑后,大部分施工人员积累了材料,整理了加工场,甚至让施工车辆在没有任何加固或支撑的情况下行驶,造成零部件开裂和丢失。(3)模架支架及后梁的成品保护:后梁模架建议采用独立的支承系统,以便拆下局部下部模架时,其支承系统保持不变。悬臂是一种悬臂结构,应在构造过程中加以约束,以避免荷载过大。(4)顶板浇筑混凝土时,表面应抛光,并在光面结构上制作柔性防水层。一些防水方案要求在屋面防水施工前使用砂浆平整是不合理的,砂浆容易破裂,导致底部的防水层破裂,中间形成渗透通道。只要防水材料断裂,水就能流向各个方向。(5)尽量不要在塔板上留下孔,如塔式起重机,应将孔翻转,使工作点保持水平[5]。
4加强防渗漏施工现场管理
        加强地下室防渗漏施工现场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以下方面:(1)加强施工环节衔接管理。要求施工单位在进行分工程交付时必须经过相关验收部门对其工程完成质量进行检验,出具对应工程合格验收通知之后才可以开始后续工程施工;建设单位要对防渗漏施工交付情况进行复测,两次验收结果闭合差要在规定范围内,保证交付工作质量,加强施工各环节衔接管理。(2)加强对地下室防渗漏施工现场勘查工作的监督管理。施工人员要对预设管网所在区域进行实际勘查,了解地下室所在区域的地下管线情况,要将勘查工作结果转化为书面报告的形式,附上相关地形图纸,提前对可能影响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操作的障碍物等进行清理,制定规划方案,保证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可以满足地下室防水施工要求。(3)对地下室沟槽放线、挖掘等工作的监管。要求施工人员严格按照优化后的地下防水施工图纸进行施工,按照防水工程施工要求进行沟槽放线和沟槽开挖工作。(4)加强地下室防水工程验收工作的监管力度。对验收人员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监管,能有效保证防水工程完成质量。加强对防渗漏施工现场的管理,严格按照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制度监督施工人员操作,加强防渗漏施工各环节的质量监控,能有效提升地下室防水工程整体施工质量。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对于建筑防水质量的要求也越发严格,在新时代背景下,施工单位想要确保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便要在关键环节、细部质量上方面下功夫。因此做好高层建筑物地下结构的防水,不仅会给住户带来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实现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重要保障。就目前来看,要想解决地下室渗漏问题,需要施工人员对地下室产生渗漏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产生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防止地下室渗漏。
参考文献
[1]尚鹏飞,朱炜,刘平相,孙晓光,刘英男.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探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9(18):144-145.
[2]郭宝文,薛海山.建筑地下室防渗防漏施工技术研究[J].居舍,2019(30):38.
[3]吕向东.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的探讨[J].建筑知识,2019,37(08):78.
[4]高俊.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分析[J].江西建材,2019(07):82+85.
[5]李良.建筑工程地下室防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C]//.201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