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5
/ 2

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

陈斌

陕西省宝鸡市航天小学  

摘要:教育扶贫是国家脱贫的重要环节。教育扶贫包括“扶教育之贫”和“用教育扶贫”两个维度。教育扶贫要将教育作为扶贫的重要目标,同时,又将教育作为扶贫的主要手段,通过教育推动贫困地区人口脱贫。在当前的信息技术背景下,推进了教育的现代化,缩小城乡的差距,这也是推动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一种新模式。在信息技术互联网的协助下,将教育扶贫和精准扶贫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精准扶贫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也应用到了教育扶贫的工作中。现阶段教育扶贫有两个大目标:一是给扶贫对象提供经济支持,二是给扶贫对象提供学习支持。要实现这两个目标,就要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探索和发现一条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来进一步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的成效。

二、精准教育扶贫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农村,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形成了长期的贫困局面。而原因又是多方面的:经济方面,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交易方式相对落后。文化方面,基础教育落后,教学质量薄弱,教育的不平等又在拉大教学质量的差距。因此,教育落后是造成当地贫困的根本问题。教育扶贫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提高技能,还能拉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贫困家庭而言,教育扶贫能帮助个人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也拓宽了就业途径增加经济收入,从而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

精准教育扶贫要求在扶贫战略中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而教育系信息化是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是当下教育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农业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指出;广大农村地区之所以经济衰败,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对乡村的教育投资缺乏,进而导致农村学生的文化素质远不及城市学生;要想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需求要加大对教育的经济投资,而教育投资的重点在于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教育信息化能为农村教育培养创新人才,但随着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扶贫的对象不准确,虽然加大了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忽略了教师队伍中的新鲜血液的注入,导致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特别是能够熟练操作信息技术的教师。二是教育扶贫对象的不准确,不能做到因材施教,而是照搬照抄原有的扶贫模式,并且缺乏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三是教育扶贫的工作模式不准确,没有立足眼前解决实际问题,而是错误的出现一味的模仿照搬,导致教育模式的生搬硬套,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教育扶贫工作中的精准性定位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脱贫的前进步伐。

三、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精准扶贫的策略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始终坚持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活动,从此扶贫工作也走向了精细化,同时也在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扶贫之路。

教育扶贫并非一劳永逸,而是一个兼具长期性、复杂性与阶段性的系统工程。正如法国哲学家德尼.狄德罗所言:科学技术是实现社会进步的各种先进手段、技能方法和规则工具,在社会实践中呈现出多元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综观我国扶贫实践经验,普遍贫困解决后将出现绝对贫困,绝对贫困问题缓解后将出现相对贫困问题,并且还伴随着脱贫后返贫的难题。因此教育扶贫的任务和目标要不断地升级,其相应的政策需要不断完善,教育扶贫的理念要不断创新。而信息技术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对实现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要坚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模式和新的解决方案。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相关文件指出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扶贫脱贫工作的作用,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信息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年,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还必须着眼于教育信息化。

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促进贫困地区的教育改革,发挥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精准扶贫的推动作用,从而使我国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在我国的精准教育扶贫中,要运用混合学习理念,利用信息互联网技术开发软件资源,同时根据培养对象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经验,设计和开展符合特定对象发展的混合学习模式,促进其发展。依靠信息技术,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在平台中将国家和省市级的扶贫数据库联系起来,实现各部门的数据共享,同时也在不断完善信息,提高信息的精准化。根据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利用大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并设计与之相适应的的教育脱贫方式,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

在依托信息技术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对广大人民教师也提出一些新的要求。不仅要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也要为贫困地区教师提供信息化技术服务,进行精准的培训,提高贫困地区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使其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从而以教师为中心,推动贫困地区信息化教学的管理服务能力,保证信息化推动教育精准扶贫的贯彻和落实。

四、结语

我国教育扶贫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针对农村教育扶贫中教育信息管理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人才队伍体系不合理等问题,需要构建一种长效运行机制,从而促进教育精准扶贫的发展。中国的教育扶贫经验表明,经济并非解决贫困问题的唯一突破口,扶贫真正的重地在于教育领域。

综上所述,教育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而教师在教育事业发展和新理念的传播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开创教育扶贫的新模式,使教育信息化与教育扶贫有机结合,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推进教育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扶贫任务圆满完成,使我国农村贫困人口2020年全面脱贫,最终提升教育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袁利平,丁雅施.我国教育扶贫政策的演进逻辑及未来展望---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9(4):65-7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10-27.

[3] 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基础教育城乡差距.2006-10-23

作者简介:姓名:陈斌,1982年10月,男,民族:汉族,中共党员,学历:本科职称:二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