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现状

刘学军

山东省莘县魏庄镇中心卫生院  山东聊城  252414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对胃食管反流疾病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3-2022年3月份住院的100名胃食管反流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名患者。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中药治疗。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烧心、反酸、嗳气等症状积分改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探讨中药治疗胃反流疾病的效果非常好,可以改善胃反流病人的烧心、反酸、嗳气等临床表现,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中药;胃泌素;

引言

胃食管反流是一种综合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引起多种器官的损伤。胃肠反流管的形成与食管上皮细胞的抵抗力下降、抗反流屏障功能的降低有关。本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胸痛、烧心、咽喉不适、咳嗽等,中医将其临床表现分为“胸痞”、“胃脘痛”等。目前,中医常用药物对胃食管反流疾病进行综合处理,但因其复发性高,单纯采用西药难以彻底治愈。中药的治法是以疏肝和胃、护胃止疼为主,中药疗法是在传统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综合调理,针对病人的不同的临床表现进行相应的处理。本文以上述为基础,对中药内治胃食管反流疾病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1年3月-2022年3月份住院的100名胃食管反流病人作为调查对象。按治疗方案将患者分成两组每组50名患者: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27名男性患者,23名女性患者;年龄22~58,平均年龄为35.2±5.3。对照组26名男性,24名女性;34~57,年龄为36.1±5.4。两组间的总数据相比,没有显著的差别(P>0.05)。入选条件:①根据《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经内窥镜检测结果呈阴性;②对《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提出的中医辨证方法进行了探讨。非纳入标准:有上消化道梗阻、贲门松弛的病人。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每日服用10 mg雷贝拉唑肠溶片,每日2次,持续2个月。采用中医辨证方法:炙甘草6 g、姜半夏9 g、醋柴胡10 g、枳实10 g、浙贝母10 g、虎杖15 g、白芍15 g、生黄芪15 g、代赭石20 g,生白术、瓜蒌各30 g。辨证治疗,大便不清的可以再加9克苏子,也可以用10克的苍术。加水煎煮,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续用药2个月。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个病人的临床效果和中药辨证分值的改变。临床效果判定:效果:烧心、反酸、嗳气等基本消除,胃镜下食道炎消退;疗效:烧心,反酸,嗳气,胃镜下病变减少50%以上;不合格:不符合以上条件。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判定准则,制定了中医证候积分。

1.4统计学分析

统计数据使用 SPSS22.0进行,测量结果以(x+ s)表达, t法进行;以百分比的比率来表达统计数据,并使用2次测试。P<0.05为显著性差别。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病人的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有显著性(P<0.05),如图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n(%)]

组别

n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

对照组

50

20(40.00)

21(42.00)

9(18.00)

41(82.00)

观察组

50

27(54.00)

30(40.00)

3(6.00)

47(94.00)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两组病人在用药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研究

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的提高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别(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x±s,分)

组别

n

时间

烧心

反酸

嗳气

对照组

50

治疗前

4.25±1.54

4.58±1.52

4.05±1.18

治疗后

2.45±0.68

1.78±0.48

1.24±0.38

观察组

50

治疗前

4.22±1.52

4.52±1.65

3.96±1.15

治疗后

1.11±0.25

0.86±0.22

0.56±0.11

3讨论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于胃液逆流所致,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近年来,由于饮食不规律、体重增长、吸烟、酗酒、遗传、药物、社会等因素等因素的作用,导致了此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这种病症并不算很重,但会对病人的日常工作和日常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本试验对照组以西医为主,雷贝拉唑能有效地控制多种原因所致的胃酸的产生,与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药物比较,它能有效地控制幽门螺旋杆菌,同时不能对抗组织胺-H2受体和胆碱能受体,因而在临床上应用。由于西医在使用中出现了大量的副作用,并且有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近年来,西医的临床研究逐渐转向了中药疗法。在中医里,并不存在胃食管反流的疾病,而是按照病人的表现,分为“吐酸”、“呃逆”、“呕吐”。《明医指掌》中记载:“呕吐为酸性,通常为痰中有痰,因痰积而积积,湿邪为燥热,由火而发,所以为酸性;若谷子之于器皿,其温者亦为之;患有胃酸的人,积积已久,无法排泄,积在肺和胃部,上不去,下不去。”《瘟疫论》中说:“胃气逆行,吴中叫冷呃,感冒叫肚子冷,不知道什么是感冒。”中医上则以胃气为主,脾胃亏虚、胃气上逆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与肝、脾、肺等疾病有很大关系,这是因为肝气上冲,胃气上冲,从而诱发本病。所以中药的治疗方法以和胃降逆为主。在此项试验所选用的中药中,以醋柴胡为主治,以疏肝散郁为主;姜半夏可降肺气、和胃降逆、浙贝母可化痰去瘀散,二者为主药;炒白芍可以起到敛阴和柔肝的作用,配合旋覆花、代赭石可以增强和胃降逆的作用;枳实、虎杖具有行气去痞的作用;白术、瓜蒌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海蜇鞘可以起到益气和安神的作用,可以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甘草可以起到舒肝和胃、抑酸止疼的作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医疗法在该病治疗中具有较好的疗效,能够改善患者的胃气上逆之症。

综上所述,中药在临床上对胃反流疾病的治疗效果良好,可减轻烧心、反酸、嗳气等不适,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邹佳静,彭瑶,喻斌.18位名老中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用药规律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1,33(11):2146-2151.DOI:10.16448/j.cjtcm.2021.1126.

[2]刘锡坚,杨思为,邱健行,杨乃坤,罗国亮,甄会莲.全国名老中医邱健行教授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经验整理[J].中国当代医药,2021,28(31):164-167.

[3]林琪明,陈凤,张伟.基于《伤寒论》“结胸证”探讨胃食管反流病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中医认识[J].辽宁中医杂志,2022,49(02):40-43.DOI:10.13192/j.issn.1000-1719.2022.02.012.

[4]沈晨,陶琳,张声生,丁洋,侯亚男,王小丽.不同中医证候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食管动力及酸暴露特点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1,29(09):605-609.

[5]王一冲,彭红叶,刘吉祥,龙思丹,姚树坤.姚树坤治疗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中医经验[J].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21,35(04):24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