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17
/ 2

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思考

张仕针

中兴(温州)轨道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省 温州市325200

摘要: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技术逐渐应用于文物建筑保护中,在文物建筑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且具有广阔的前景。我国本身历史悠久,历史遗迹多,研究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建筑保护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原则;措施

文物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国到世界各国一直较重视文物建筑的保护。加强文物建筑保护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需多方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推动文物建筑的保护,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广度和深度上的推进,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保护成为可能。本文首先论述了文物建筑保护需遵循的原则,并详细分析了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措施。

一、文物建筑保护需遵循原则

1、基于原状。文物建筑的原状是建筑建成后呈现的整体状况。在文物建筑维修保养时,应查阅相关历史资料,明确原状及现状区别,仔细鉴别现状中原部件、仿制件和现代化建筑材料的使用情况。根据历史资料和修缮记录,在文物建筑原状基础上,对文物建筑进行维修保养,最大限度地恢复其原有风貌。

2、保持现状。在维修保养现代文物建筑时,由于其历史年代较近,能更好地保持建筑当年风貌。然而,经岁月风雨的洗礼,建筑原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破坏,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例如木质材料腐朽和墙面脱落等。需用心养护这些文物建筑,尽量不使用现代材料,坚持使用原传统工艺及材料,保持现状,避免再受损。历史上,文物建筑已经历多次修缮,整体上已不复最初建造时风貌。然而,由于其内涵及形象已深入人心,成为当地标志,维修保养时应尽量保持现状。

3、修旧如旧。文物建筑维修保养时,要仔细分析其修缮价值。对于有修缮价值的建筑,尽量还原当年风貌,尽量选择原有材料进行修缮。若原有材料很难找到或不再存在,可通过使用仿制材料修缮,以恢复其原有韵味,做到修旧如旧。

4、保证安全。文物建筑历史悠久,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岁月洗礼后,结构或材料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发生。维修保养时,应注意人员安全及建筑安全。在确保文物建筑主体安全前提下,进行维修保养,避免人类活动对文物建筑造成过大压力,使其出现安全隐患。

二、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措施

1、加强财政支持,采取多种方式筹资。要真正实现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资金的投入不可或缺,需社会各界共同筹资。筹资时,可结合文物建筑不同特性,采取不同方式筹资,坚持公益性与商业性相结合,确保资金顺利到位。此外,相关财政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及支持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对文物建筑引进资金的投向及规模,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和要求。构建政府部门引导发展、企业实施管理、市场运营发展的运营体系。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补贴及优惠政策,拓宽支持渠道,并采取多种筹资方式,提高筹资整体质量,有效促进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措施的顺利实施。还可向热爱文物建筑的个人或企业募集,并建立相关的资金管理协会。通过上述方式筹集的保护资金,能有效解决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中的重难点问题,确保文物建筑数字化的高效保护。

2、规范管理标准与要求,完善行业管理。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在文物遗产的长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当前文物建设发展中,虽然相关文物部门发布一些局部的数字化规范,但因无较规范系统的数字化技术标准及要求,导致数字化技术的管理体系尚未规范化。因此,为完善及优化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文物管理部门可邀请建筑物专业设计企业、信息技术企业和文物管理机构共同完成相关保护标准的编制,确保在文物建筑中能应用到科学合理的数字化技术保护。此外,建筑企业还可结合文物建筑发展现状,充分发挥自身设计作用,引领技术发展。这种企业、政府、市场间合作方式,以及编写规范合理的管理标准与要求,能有效提高行业管理质量及效率,进一步促进文物建筑的可持续保护及发展。

3、树立数字化理念,提高认知能力与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社会各界都受到了信息技术改革的影响。信息技术在文物建筑中的应用,能使文物建筑的保护适应环境与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也是文物建筑必然会经历的一个发展趋势。随着信息技术深度与广度的发展,要树立数字保护观念,并整合相关跨界观念。作为文化遗产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物建筑包括建筑范畴,而文物建筑的数字化保护需信息企业、建筑企业和文物管理机构的共同努力。目前,许多专业、管理和技术产业边界不再清晰,这就需在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中要有本专业理念,也要有其他专业和类似专业理念,以便实现跨界思维发展。通过树立高度数字化保护理念,将在线智能化和信息化应用于文物建筑保护中去,构建信息数字化保护新技术,形成新时代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此外,应加强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并对其有清晰的认知,建立信息技术与文化建筑数字化保护相融合的理念。

4、加强人才培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文物建筑数字化由于兼具建筑范畴和信息技术的双重特征,在管理理念、专业设计、实施方向上都不同于其他建筑。随着国内外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文化遗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及重视。国家也开始重视培养优秀的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专业人才。在建筑专业设计领域,缺乏能对文物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在建筑设计企业中,也缺乏与数字化相关的智能化建筑人才。当前,最需要的文物建筑是具有专业信息技术和专业建筑设计的跨界人才。由于目前我国文化遗产数字信息相关课程开设较少,所以可在大学课程中增加相关专业课程,在大学中培养一批文化建筑数字化专业人才。同时,相关建筑设计企业应注重招揽及培养专业人才,从自身设计人才中选拔具有信息技术基础或热爱信息技术的人才,发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人才。同时,要定期组织员工在信息企业、文物单位和高校学习培养相关知识技能,通过多种方式及渠道培养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所需的优秀人才

5、搭建信息平台,实现全面保护范畴。利用互联网技术,构建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平台体系。在前期设计中,结合文物建筑的发展现状和特征,立足文物建筑的整体保护范畴,严格按照文物建筑管理部门的标准要求,利用信息数字技术手段,深入分析研究数字技术发展的动态,以建立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的信息技术平台。关于信息技术保护平台,应充分考虑平台的多方面,创建一个可覆盖国家、省、市、县和文物建筑的大型网络平台,形成标准化、系统化的大型数字化平台,以保障能全面呈现文物建筑的实时保护状态。完善及优化平台管理结构,并在实时摄像头、GPS定位系统、终端传感器网络等技术结构的基础上实施,应用这些信息技术收集汇总信息,以掌握文物建筑的实时情况。科学合理应用技术层,充分发挥信息设备和数字技术优势,实现文物建筑智能化、广泛化的应用及保护功能,最终实现文物建筑的全面立体保护。创建文物建筑数字化保护信息技术平台,对文物建筑的长久保存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使文物建筑中的科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呈现在人们视野中,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求,实现文物建设的数字化保护目标,有效促进国家文化遗产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文物建筑是历史的一个重要见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大力开展文物建筑保护,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文物建筑由于其自身特点,在开展保护工作时需遵循一定原则,以更好地提高保护效率。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数字化技术在文物建筑保护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幅提高了文物建筑的保护效率。

参考文献:

[1]苏继明.文物建筑保护和利用策略研究[J].文物天地,2020(03):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