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图像学方法试分析高小华作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以图像学方法试分析高小华作品

宋靖,

成都教育;

摘要:图像学是图像志的发展,我们知道,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分析某些艺术作品时对其作品的内容进行描述和解释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当下人们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当我们将图像学与图像志相对比时会发现,图像学更理性化一些,它主要表现在对图像的分析上更有思想性和认识性。

关键词:图像;高小华;理性化

《图像学研究》是德国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通过分析他的研究成果,我们大致可以将图像学研究划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关于前图像志的分析,第二个阶段就是关于图像志的分析,第三个阶段就是关于图像学的分析。那这个怎么解释说明喃?在第一个阶段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重点放在对于形式上的研究与分析,对作品本身所产生的视觉性进行研究。

高小华老师20世纪后期中国油画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青年画家。曾是“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作《为什么》开中国当代“伤痕艺术”先河。20世纪后期中国油画史上一位有杰出贡献的青年画家。曾是"四川画派"的代表人物,成名作《为什么》开中国当代“伤痕艺术”先河。其代表作《为什么》可谓伤痕美术的开河之作,无论是题材选择、内容表达还是绘画技法上,尊重客观现实和深刻的体现了马克思文艺理论的两大特点,展现出了独特的美术语言和创造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审美价值,一方面重建了新的绘画格局恢复了美术对现实的真诚表达,另一方面作品所流露出来的对时代文化的剖析和对“文革”的自省更体现出深深的批判意识。高小华的《赶火车》是他伤痕美术创作之后的转型之作,以其世俗性和人文关怀,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中国美术界影响巨大,成为四川画派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当代的油画《清明上河图》。从《为什么》到《赶火车》不仅仅是两副作品之间的时间跨越,也见证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一、《为什么》

1、《为什么》前图像志分析

首先,在构图上《为什么》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形式,画面一部分是的整体表现,另一部分是道具的整体表现。前面三个人的头部都在一条水平线上,与画面右下角那位沉思的少年形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传达出一种戏剧性的动态,并在视觉上的宁静相互结合,但高小华老师巧妙地利用了窨井盖的弧线打破了三角形构图呆板的弊端,让整个画面变得更加生动。

2、《为什么》图像志分析

关于《为什么》的图像志分析,重点在于识别图像的故事和人物,也就是画面内容。在画面的左上角躺着一位红卫兵女战士,由于受伤了她已经不能动了,她用她纯洁的眼神望着战友,但是眼神又充满着绝望。在画面中央的是一个裹着纱布,浑身没有力气靠在柱子上的少年,他迷茫的眼神折射出少年的无助和无奈。从他身上感受到他像一位从未接受过任何训练的青年,可能是受到了蛊惑。和他靠在一起的是一位穿着黑衣服的眼镜少年,他的嘴里叼着香烟低着头,没有力气的右手放在扑克牌上,仿佛失去了灵魂,想要用扑克牌打发日子。

3、《为什么》图像学分析

《为什么》的图像学分析,即要结合该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化意义,社会价值等因素来对作品进行解读。而《为什么》的创作背景是在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文革岁月,在改革开放不久迎来1977年高考的恢复,在四川美术学院迎来一批青年,在大家心照不宣的创作革命作品时,高小华老师则用他敏锐的触角开创了伤痕美术。伤痕美术在新中国美术史上的价值,在于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美术家们第一次敢于通过艺术创造的方式,直接质疑自身内部的错误和失误。并且更为重要的价值还表现在,艺术家们能在政治家们还没有对文化大革命作出彻底否定的判决之前,就能对文革质疑:提出疑问、反思和揭露它所存在的问题,这说明,新时代艺术家们开始有了批判现实的意识和需求。

二、《赶火车》

1、《赶火车》前图像志分析

    首先在构图上平行线的构图方式,长卷式的表现,选取了自然状态中运动的因素,使画面营造出气势磅礴,充满强烈的对比和动荡的效果,所有的细节刻画都随激情而动,画面被赋予了热情和生命力。

其次在造型上,这是一幅高度写实的群像画,画中一个个拥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普通人,栩栩如生地出现在画卷中,而画中人物的衣着,帽子,包包甚至发型,经过精细的刻画表现在画面中。

2、《赶火车》图像志分析

描绘的 80 年代的人们赶火车的一个日常生活片段,将画笔指向了底层人民的普通的生活状态,画面中的没有刻意的重点描绘和表现的对象,但画面上的 80 多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着实表现了画家对人物造型的精准把握,洋溢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3、《赶火车》图像学分析

首先是《赶火车》的创作背景,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领导者也开始可以接受伤痕美术的存在,思想更加解放,创作氛围更加轻松。在主观因素上,随着画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追求“个性化”的发展。认为“《为什么》已经过时了”,以至于画家不再想画“文革”题材了。

其次是《赶火车》的创作价值,《赶火车》不仅在国内获得了美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油画界的《清明上河图》,还获得了美国亚太艺术研究院授予的《赶火车》“20 世纪艺术贡献奖”高小华本人对作品的评价是:“没有比赶火车的

时候更能了解中国人、中国社会的了,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们来此各个民族、各个阶层、南迁北反、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几乎都融聚于此一刻——那是现代中国社会的缩影。”

高小华将一种对“文革”的怀疑情绪散布在画面的每一个角落。这一切都是“为什么”?这不仅是高小华的疑问,更是几代知识分子的疑问。而在高小华的毕业 创作《赶火车》在“四川美术学院油画赴京展览”上亮相,再次引起巨大反响。由于工作和生活缘故的关系,高小华在少年和青年时代经常乘坐火车,在火车这个别人司空见惯的“窗口”,他天才的慧眼开始在火车上观察来来往往、上上下下的形形色色人物,观察他们的着装、包裹、神情、举止、言谈……蓦地,灵感的火花在他的脑际中倏地闪现,他要从火车这个窗口的切入点进行写实!以此来真实记录当时的中国社会,感受时代的脉搏,思考中国的现状。从创作《为什么》反思“文革”到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赶火车》再到体验中国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高小华见证了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