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强度与温度裂缝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混凝土强度与温度裂缝关系研究

 彭,亮1,吕浩瑭

凌云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杭州310008

摘  要: 施工现场混凝土在浇筑完成后,其强度处于逐渐的增长过程中,但在混凝土拆模后或拆模后一段时间内,经常发现混凝土裂缝出现,而裂缝的区域基本上都位于墙的中部,对于裂缝何时产生,裂缝如何延展,经常困扰着施工现场人员,因此如何预测混凝土裂缝是本次研究的课题。

关 键 词: 裂缝,混凝土损伤,损伤因子

联系作者,Email: 30223152@QQ.com


1

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裂缝,有的裂缝可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危害。目前虽然已经有无数人在研究混凝土裂缝问题,但混凝土如何产生裂缝,在何时产生裂缝一直是施工现场最迷茫的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施工现场最常用的C30混凝土的研究,来揭示这一过程,因,然后对内部机理进行剖析,提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为施工现场预防混凝土裂缝增强理论依据。

2工程背景

以某城市道路下穿隧道工程侧墙产生的裂缝为例,该工程下穿隧道横断面高度为7.1m,从桩号为K0+150K0+645段均为下穿段,其中K0+250K0+550段为暗埋段,其侧墙的参数如下表所示:

序号

类型

墙厚(mm)

砼强度

1

顶板

400

C30P8

2

侧墙

700

C30P8

3

隔墙

500

C30P8

4

底板

800

C30P8

其配筋如下表所示:

序号

主筋

分布筋

拉筋

顶板

C28@150

C20@150

A10@600×300

侧墙

C25@150

C20@150

A10@600×300

隔墙

C22@150

C18@150

A10@600×300

底板

C28@150

C20@150

A10@600×300

12月份浇筑完侧墙后,在下穿段K0+250K0+550出现裂缝,经过检测统计,其最大裂缝已接近规范中的限值(0.4mm),经取芯后发现均为贯穿性裂缝。

3混凝土损伤模型

长,但此时混凝土无论承受外部荷载与否,内部就已经有些微损伤,这些都是基于骨料与骨料之间的气泡、孔洞裂缝等存在,而外部荷载更是加速了内损伤环境的发展并

义上的塑性变形对混凝土造成的破坏比重通常较小通常混凝土的非线性应力-应变曲线就专门针对由细微裂缝产生的劣化过程,因此建立连续介质损伤力学混凝土CDM模型是解决混凝土结构损伤评估的重要手段。

为简化分析,我们对混凝土的变形和失效行为进行

   E0—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

混凝土在前期几乎不存在受压损伤,主要原因在于温度导致的混凝土膨胀受拉,混凝土在单轴受拉下超出弹性范围的部分均定义为受拉损伤,受拉应力数据可以表示为开裂应变的函数[1]

超出弹性部分的受拉应力-应变数据以- 的形式正值输入,开裂应变定义为总应变减去混凝土材料无损伤的弹性应变,即

,

受拉损伤数据通过下列公式[1]将非弹性应变转化为塑性应变。

4数值计算分析

本工程中该侧墙出现裂缝,并不意味着拆模后该墙未出现裂缝,只是裂缝的扩展并未被发觉11月近30天的时间,地表温度差异很大。

将上述应力应变参数结合本工程的配筋情况以及裂缝的走向,裂缝共分6个区域,每个区域按墙长12m,墙高7.1m,厚度700mm的混凝土墙考虑,现场实际调研后发现第二天拆模、第三天拆模、第四天拆模及第五天拆模进行实测和模拟,发现强度越低时,混凝土越容易从墙中间开裂,裂缝也越大,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升高,混凝土裂缝分布越来越密,但裂缝宽度也越来越小,到最后混凝土裂缝变成不可变见。

上述计算中,按当月当时的环境分别进行试验和计算,拆模时温度平均在11℃左右,此时模板内混凝土温度平均在53℃,混凝土

部断裂能骤升,混凝土发生破坏。

另外,据本人对现场混凝土长期监测、

面温度越低,混凝土强度增长较慢,强度增长曲线越平滑。拉强度增长缓慢,混凝土上升段的应力-应变斜率较平缓,拆模时内外温差产生的温度应力是导致裂缝的主要因素。

   随着气温的降低,抗拉强度的增长曲线相对平缓。

5结语

1)混凝土的早期水化热反应是裂缝控制的关键,该阶段养护工作是确保应力-应变曲线正常发展关键,同时严格控制工人的拆模时间,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确保模板正常周转,侧模的拆除控制主要根据水化热的反应时间,不能过早拆除。

3)混凝土墙中间产生竖向裂缝,一般都是由于拆模过早造成的,混凝土在此时并未达到足够强度,其抗拉强度不足,此时混凝土处于塑性变形阶段是产生中间竖向裂缝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 ABAQUS analysis user’s manual v6.10 [M].ABAQUS Inc,2010.

[2] ABAQUS theory manual v6.10[M]. ABAQUS Inc,2010.

[3] 李杰,陈建兵,吴建营. 混凝土随机损伤力学( 第三稿) [Z]. 上海: 同济大学.

Li Jie,Chen Jianbing,Wujianying. Stochastic dam-

age mechanics of concrete ( 3rd draft) [Z].Tongji U-

niversity. ( in Chinese)

[4] 秦浩,赵宪忠.ABAQUS混凝土损伤因子取值方法研究[J]结构工程师,2013(12):27-32.

Qin Han,ZHAO Xianzhong. Study on the ABAQUS Damage Parameter in the Concrete Damage Plasticity Model[J].Structural Engineers,2013(12):27-32.

[5] Lee J,Fenves G L. Plastic-damage model for cyclic loading of concrete structures[J]. Journal of Engi- neering Mechanics,1998,124( 8) : 892-900.

[6] Krajcinovic D,Fonseka G U. The continuous damage theory of brittle materials,Part 1: General Theory [J]. Journal of Applied Mechanics,1981,48( 4) : 809-815.

联系作者,Email: 302231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