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2

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肝衰竭的疗效观察

张肖

武汉市黄坡区人民医院    430300

摘要:目的:观察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乙肝相关肝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2022120231月我院收治的84例重症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分析组试验组各42例,分析组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试验组应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结果:试验组临床效果高于分析组(P<0.05);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分析组(P<0.05)。结论重症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关键词: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乙肝;肝衰竭;疗效

前言:肝衰竭等类型疾病具有病情严重、发展快速及预后效果较差的特点,属于临床上的常见疾病,其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存在损伤,且无法满足人体的新陈代谢,造成对患者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的严重影响,因此,在针对其进行治疗时的方法措施尤为重要。常规治疗常采用内科治疗,但效果不是很理想,对患者的预后效果及病死率影响不大,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肝治疗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同时为患者配合一定的优质护理予以辅助,本文对其进行效果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84例重症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分析组试验组各42例。试验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37-80岁,平均(58.5±3.4)岁,17例毒物性肝衰竭,16例药物性肝衰竭,9例其他。分析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8-79岁,平均(58.4±3.5)岁,18例毒物性肝衰竭,14例药物性肝衰竭,10例其他。患者同意本次研究,两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分析组治疗方法

将血浆分离器和配套血液管路进行连接,使用250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实施预冲。等待30min后出现肝素化之后,封闭管路等待上机。血液泵初始流速设置为50ml/min,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寒战及低血压等情况。在等待上机前静推5mg的地塞米松,避免患者发生过敏反应。每次上机2.5h。

1.2.2试验组治疗方法

将血浆分离器、两吸附柱和血液管路进行连接,使用2500ml浓度为0.9%的生理盐水实施预冲,将管路和柱体中的气体排空,应用500ml的肝素钠生理盐水实施肝素化预冲,等待30min左右后达到肝素化之后将管路封闭,以便等待上机。上机之后,根据患者的监测凝血情况再决定是否使用抗凝剂,密切观察血浆分离是不是通畅,及时调节肝素剂量。每次上机2.5h,血流速度设置为150ml/min,血浆流速设置为25ml/min。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人工肝治疗次数。在接受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时患者呈平卧位,密切监测动静脉压和跨膜压变化等情况。

2结果

2.1分析组与研究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试验组临床效果高于分析组(P<0.05),见表1。

表1临床效果对比(例,%)

组别

分析组

试验组

X2

P

n

42

42

/

/

显效

14(33.33)

(33.33)

5.542

<0.05

有效

15(35.7)

(33.33)

1.763

>0.05

无效

13(31.0)

(33.33)

6.191

<0.05

总有效率(%)

67.6

(33.33)

4.445

<0.05

2.2分析组与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分析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分析组(P<0.05),见表2。

表2不良反应对比(例)

组别

分析组

试验组

X2

P

n

42

42

/

/

发热

3(7.1)

1(2.4)

4.158

<0.05

腹泻

3(7.1)

0(0.0)

5.204

<0.05

皮疹

4(9.5)

0(0.0)

5.635

<0.05

感染

4(9.5)

0(0.0)

5.743

<0.05

出现概率(%)

33.3

2.4

4.541

<0.05

3讨论

肝衰竭是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症候群,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肝病患者的健康,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及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效果显著。一旦出现极度乏力,明显厌食、呕吐和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应及时采取恰当有效措施进行救治。同时患者进入后期,历经了较长的病程,加上代谢紊乱,营养不良突出,患者心理负担加重。临床上的优质护理能够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肝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对感染和毒素抵抗力、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疾病预后,且可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更好地让患者认识自身疾病,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随着治疗技术的的不断发展,目前临床中多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模式进行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对部分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论述:

在金华的研究中,作者使用DPMAS模式对42例患者进行治疗,并与PE治疗模式进行对比,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可知,使用DPMAS模式后,患者的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例(INR)明显降低,并且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明显提升;通过上述结果可知,DPMAS模式对于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有效的改善,并且提升患者的存活率。

在刘春涛等人的研究研究,将40例采用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治疗的患者与40例采用血浆置换模式进行治疗的患者进行对比,通过结果可知,使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治疗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TNF-α、IL-6水平明显低于血浆置换模式,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例(INR)也明显低于血浆置换模式,同时患者的3个月生存率明显高于血浆置换模式。通过上述结果可知,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早期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具有更佳的效果,可作为临床中的优先选择治疗模式。

在张宝文等人的研究中,作者分别对比双重血浆吸附、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等三种治疗方式的效果,通过结果显示,使用双重血浆吸附治疗方式后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提升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并且能够在更大程度上降低C反应蛋白(CRP)浓度,使患者获得更佳的好转率。通过对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可知,相比于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等治疗方式,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能够获得会更好的治疗效果,不仅能够缓解患者肝衰竭的不良症状,同时能够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从而成为临床中的首选治疗方式。

血液置换治疗重症急性肝衰竭虽然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需要使用大量的血浆,用血安全性低。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不使用血浆,通过以串联的两组吸附柱作为重要装置,借助胆红素吸附柱来吸附胆红素等,借助中性大孔树脂吸附柱来吸附代谢废物,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这种治疗方式能够消除炎症介质和内毒素等,并且还可以活化补体,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结果显示,试验组临床效果高于分析组(P<0.05)。表示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能够克服潜在性的感染和过敏等血浆置换治疗的不良反应,可有效预防血液传播疾病,改善患者预后。结果显示,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分析组(P<0.05)。表示这种治疗方式可有效减少不良反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重症急性肝衰竭患者采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模式人工肝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少,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蓓,朱丽,段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乙肝慢加急肝衰竭患者疗效及其对T淋巴细胞亚型的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6,15(06):584-587+591.

[2]常莉,周平,宋孟龙.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临床观察[J].中国药业,2018,27(16):40-42.

[3]张静,尹芳,罗贯虹.血浆置换序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及短期生存分析[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9,22(01):85-88.

[4]胡伟跃,李进,骆红霞,etal.血浆置换型人工肝联合内科治疗乙肝肝衰竭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1):29-30.

[5]张耿林,高志良.探索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免疫调节治疗的新思路[J].中国病毒病杂志,2019,9(01):1-5.

[6]张宝文,阳学风,罗湘俊,邓凤英,米海燕.双重血浆吸附、胆红素吸附及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12):1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