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2

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

杨志军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华中分公司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随着国家综合国力和综合经济实力的稳步增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老百姓对于医疗、保健、养老这块的日常投入的比例也不断的攀升。在此背景下,时代对医疗建筑设计的要求也有了更为进一步的飞升。因此,我们在进行医疗建筑规划和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建筑物的实用、安全、美观等基本需求,更要从更高要求,更人性化的角度来进行更细致的考虑。本文概述了人性化设计的内涵,探究了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医疗建筑;建筑设计;人性化设计;

引言

相对来说,医疗建筑设计属于一种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而对相关人员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尤其是在当前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更需要对其设计内容进行科学升级,适时融入人性化元素,努力从病人角度出发,通过逐渐改变医疗环境及其空间结构,进一步满足病患需求,为其提供舒适的医疗环境。

1 人性化设计的内涵

人性化设计即以人为核心,为人而设计,其核心理念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舒适度。与其他设计理念相比,人性化设计重点关注人本身,充分尊重人的需求,在功能设计的基础上给予使用者充分的人文关怀,可显著提高人们对设计方案的满意度,进而促进设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2 医疗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策略

2.1 医疗建筑环境的人性化设计

目前,很多医疗建筑内部环境乏味单调,格局拥挤,布置杂乱,环境噪音较大,空气流通不顺畅,导致患者就诊过程中心理负担显著加重。通过人性化设计理念可知,医疗建筑内部绿色健康的环境、合理的布置及清新的空气均有助于患者康复。

在医疗建筑内部环境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充分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提升景观环境的美观度,营造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使就诊患者感受到环境中的生命力,在赏心悦目的环境中树立康复的信心。

例如,在医院大厅设计中,设计人员可运用色彩心理学与建筑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优化各个空间的关系,并在大厅中加入圆弧形水池、立体绿化、假山及景观长廊等元素,为患者营造绿色、自然、清洁、立体化的就诊环境;同时,可通过绿色植物调节医疗建筑内部的温度和湿度,改善空气质量,使患者在就诊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在传统医疗建筑内部环境设计模式下,设计人员多依据医护人员需求布置各个科室及走廊,整体环境布局错综复杂,患者无法及时到达所需就诊的科室。为解决此类问题,需充分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调整布局,并设置醒目的指示标识,合理组织医疗建筑的内部交通,保证洁污分流及人员与物品分流,以缩短患者就诊时间,缓解其就诊期间存在的焦虑、恐惧情绪。

2.2 各科室的人性化设计

传统的医疗建筑设计中,设计人员仅考虑患者基本的就诊需要,各科室的设计方案雷同,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心理需求。人性化设计理念下,设计人员需要重点关注不同的就诊患者的心理状态,优化各科室的设计方案。各科室人性化设计要点如下。

第一,门诊候诊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打破传统模式,将相近科室的候诊区域布置于相同的候诊大厅内,并为患者安排座椅、饮水机等物品,利用电子叫号系统通知患者至对应科室就诊。在儿科等特殊科室设计中,设计人员需充分分析患者的特点,在科室内部设置娱乐设施,以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使其能够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治疗。

第二,在医疗建筑内部各个科室的设计中,设计人员需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采用半开敞或开敞式病房,使患者时刻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怀,缓解其治疗期间存在的孤独感,并在病床周围设置窗帘,以保护患者的隐私。在病房设计中建议采用暖色调,并单独设计儿科病房与产科病房,以实现设计质量的全面提升。

2.3 医疗建筑结构的人性化设计

我国大部分医疗建筑为多层或低层,为满足更多患者的就诊需求,部分医疗机构持续扩大建筑规模,增加床位,提高建筑高度,高层门诊及高层住院楼的数量显著增加。人性化设计理念下,医疗建筑的设计应遵循合理性与适用性的基本原则,不应盲目扩大规模。针对用地情况较为紧张的大型医院可增加住院楼的层高,适当降低门诊楼及医技楼的层高,增加建筑扩建用地与绿化用地的总面积。

中小型医院在设计过程中需以多层建筑为主,并建立温馨舒适的室外环境,使医院形成田园牧歌的氛围,以改善就诊患者的身心状态。同时,医疗建筑的艺术性设计是设计人员研究的重点内容。人性化设计理念下,设计人员需遵循患者至上的设计原则,结合实际情况打造温馨舒适的空间结构,营造良好的氛围,充分体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以提高设计效果。

2.4 以患者为核心的人性化设计

医疗建筑人性化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严格遵循以患者为核心的基本理念,不断优化设计方案,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具体开展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设计人员需依据人体工程学理论,合理设计各类设施和仪器设备,在院内各个区域设置无障碍设施以及方便儿童与老年人使用的设施,调整诊室和病房的设计方案,以满足患者对医疗服务差异化的需求。

第二,设计人员应该适当增加患者与探视人员的活动空间,不断完善空间中的各项功能[8]。例如,在门诊及住院部入口大厅区域,可以在提供常规收费、挂号、导诊服务的基础上增加餐厅、银行、商店、鲜花店、超市及文化娱乐设施,以转变医院过于冰冷的形象,使患者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治疗,以减轻其心理压力。

第三,不同患者间的沟通交流在加速其病情康复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设计人员需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在各个护理单元的中心区域设置患者间交流活动的空间,并保证各个病房之间能够便捷交流。在休息区设计中,需在适宜位置设置分隔结构,以保证患者治疗期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

第四,设计人员需依据患者的消费水平制订科学的设计方案,增设单人病房或公寓式套房,并在病房内设计家庭化的环境布置,通过等候厅、休息座椅、探视窗口等设计满足患者及家属的需求。

2.5 其他人性化设计方案

除上述设计方案外,以下人性化设计模式也值得关注。

第一,人性化设计理念下,设计人员需调整医疗建筑内部布局,保证洁污分流,预防交叉感染。大型医院内部人员相对复杂,不同患者之间相互影响,为此在设计过程中需分类设置出入口,分区使用公共大厅,并在不同区域内设置取药、缴费及挂号窗口。

第二,设计人员需要遵循人流与物流分离的原则完成医疗建筑内部的结构设计。具体设计过程中,需合理设定手术室、放射科等特殊科室的位置。在总平面设计过程中,应将急诊、门诊、住院部等部门的出入口设置于相同的垂直交通线上,并分开设置走廊及公共部门,以避免医务人员与患者相互干扰,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就诊环境。

第三,在护工日常工作区域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遵循人性化设计理念,合理选择工作区域的位置,为护工提供休息及更衣的空间,保持护工工作区域的开放与开敞,使其能够及时与其他区域取得联系,进而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第四,医疗建筑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需合理融入智能设计模式,引入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自动化等新技术,以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质量与服务效率。

第五,人性化设计理念下,设计人员需遵循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完善建筑内部的绿化方案,并设置污水及有害气体处理、医疗垃圾处理的专用区域,采取适宜的方案减少建筑内部能耗,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结语

人性化设计为医疗建筑的全新设计模式,可解决传统设计方案存在的各类缺陷,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改善患者的身心状态,提高其就诊满意度。因此,设计人员需深入研究人性化设计理念,结合医院特点确定设计方案,以提高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 黎家骥,郑启皓.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人性化理念:以梅州东山医院规划与建筑设计为例[J].居业,2022(2):222-224.

[2] 林学宽,郭海娟.基于人性化理念视角下的医疗建筑设计策略分析[J].城镇建设,2020(10):286.

[3] 陶磊.人性化设计在现代医疗建筑设计中的作用[J].城镇建设,2021(4):290.

[4] 刘红强.试析医疗建筑设计中人性化设计的应用[J].建筑·建材·装饰,2020(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