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07
/ 2

城市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

王英群

安德里亚(大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摘要:随着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已经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关键点。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是否能够得到长期稳定地发展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对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更新与保护的态度与原则,为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提供有效参考。

关键词:历史街区;更新;保护

前言

历史街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历史街区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历史悠久,历史名城的数量较多。在历史街区整改方面,都面临着一定的阻碍与问题。随着人们对于历史保护认知的不断加强,人们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关注度逐渐提升。但是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对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保护现状

(一)历史街区商业化

在旅游的过程中,人们不仅能了解到不同城市的历史以及建筑,也拓展了自身的文化视野,感受到不同的风土人情。因此近些年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人们也关注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商机。便对历史街区进行拆除重修。顺着打着保护文化以及发展旅游的旗号,在拆除旧建筑的基础上,建造一些更具现代化的新型建筑,但这严重破坏了建筑物的历史价值。游客所看到的所谓的历史街区,虽然比旧街区更加干净整洁,但是却没有文化的沉淀。很多号称是古建筑物的其实都是后期重建。历史街区向商业化方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原本的历史建筑,损坏了文化氛围。

(二)历史街区的大拆大建

通过大拆大建的方式对历史街区进行改造,在很大程度上对街区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影响。部分历史街区的建设者,并没有对街区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充分的了解与研究,欠缺实际经验,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对历史街区进行大规模的拆迁。并且在没有合理规划的前提下进行重建。当地居民有诸多不满,有部分居民质疑,但也被回复说是为了未来更加便利的生活,居民只能将意见压在心底。

(三)人文氛围缺失

现在大多数人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着重关注经济利益方面,忽略了精神层面。很多历史街区是由于旅游发展的需要才进行更新。并不是以保护古建筑为目的,尽量缩小改动幅度,保留原汁原味的建筑文化。现在很多更新后的历史街区,店铺以及商品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为了吸引外地游客购买商品。且在大规模的拆迁过程中会导致原著居民的外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地文化的传承,导致人文氛围缺失。

二、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的态度与原则

(一)端正更新观念

保护地方文化对于城市提升知名度甚至国际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的组成部分中,历史占据了十分关键的位置。在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当下更新保护工作重要的理念。现阶段,很多更新与保护工作是在考量过程中往往过于层中经济价值,这会导致产生两种结果。一是通过经济说服政府,二是放弃经济价值较低的历史街区的保护,甚至通过拆迁的方式利用土地开发获利,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座城市文明的传承。因此,建立正确地更新观念对于城市文化建设至关重要。

(二)保护隐性文化

在经济发展中,街区的建设与其关系紧密。在我国历史上的不同阶段,街区及建筑都有着不同的风格与特色。但是沉淀在大众之间的民族文化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衰败。因此,若是在历史街区更新的过程之中,没有充分地了解当地居民的文化习惯,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文化遭到破坏。在历史街区更新中重视对于隐性文化的保护十分重要。

(三)真实还原历史风貌

历史街区的保护其中包含了对于外观中各个要素的保护,要在原本空间的基础之上进行延续,不能以优化交通为主要目的盲目地对现有的道路进行拓宽。需要以保护历史街区的整体风貌为主要目的,维护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以及呈现出的外观形象。对于能够体现出历史特色的重要元素都要在深入的了解下进行保护,从而保护我国的历史文脉,真实地体现出历史街区的风貌。

(四)整体与动态的和谐

现阶段,遗存的历史街区规模一般较小,对于局部进行盲目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街区的完整性,导致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现代的城市中,历史街区作为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遗留,其更新保护工作不能脱离于当下的城市空间规划,应当与城市发展相融合才能够呈现出其应有的价值,从而实现历史街区的进一步传承。若是想要城市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应当根据发展的具体需求,合理地转化街区功能,从而使其能够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相匹配。此外,还应当优化街区的市政条件,改善街区环境,从而为街区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五)小规模渐进式改造

历史街区的形成是经过漫长的时间沉淀而形成的。我国在城市的更新方面往往是以推倒重建为主要手段,该方法对于历史街区更新并不能适用。针对历史街区更新,应当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以实际调查为基础,深入地了解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现有的保存情况以及建筑耐久性等情况,并根据所了解到的情况进行详细规划。在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后才能开始进一步推进更新与保护工作。很多历史街区长时间没有经过修正,在改动过后虽然质量有所提升,但是却是以损害风格为代价。因此,对历史街区的改造应当经过深入的规划与思考。

(六)社会生活结构延续性

对于现阶段还能够居住的历史街区的更新保护,需要保证街区环境与社会网络的适应性,从而能够在根本上使街区焕发出活力。因此,对于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一方面应当提升街区的环境水平,保证居民生活的舒适程度,满足人们现代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要保护社会网络的进一步延续,保证街区的居民邻里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完整性,从而使街区能够焕发生机。

(七)公众参与

在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工作中,需要承担保护工作的一方与被保护的公众达成一种共识。在得到公众认同的基础之上开展保护工作,并且在工作中不能损害公众的利益。需要在经济、环境以及社会三方面利益找到平衡点。公众的参与是更新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更新与保护工作应当与现阶段的住房制度以及经济发展相匹配,从而提升工作的合理性。怎样才能调动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是现阶段街区更新保护过程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在经济方面,保护工作方应当与居民做好协调工作,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所投入的资金规模以及提升工程的推进进度,还可以避免居民进行盲目的自行拆建。在社会方面,公众参与代表着大众的利益,可以激发群众对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保护工作的水利推进。除此之外,公众参与增加的邻里之间的团结性,维护邻里关系,从而进一步降低居民地向外流动,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会文化以及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延续。总而言之,公众参与不仅对于物质保护起到了推进作用,对于沉淀在居民之间的社会文化也起到了保护作用。

结束语

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和文化的不断改变,给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之下,更新保护工作已经不仅是对于物质环境的优化与提升,其中还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以及文化因素。在开展历史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工作时,不能以简单的拆除重建为主要手段,应当以端正更新观念、保护隐性文化、真实还原历史风貌、整体与动态的和谐、小规模渐进式改造、社会生活结构延续性以及公众参与为原则,开展更新与保护工作。避免使城市沦为一座没有精神以及文化内涵的商业区。

参考文献

[1]周海彬,朱蓉.中国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复兴与文化旅游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05):59-62.

[2]钱芳萍,李想,初梅.城市历史街区改造中场所精神与归属感的营造——以大连东关街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8(34):210-211.

[73]于辉,白鸽,侯姝贝.孤岛式城市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的问题研究——以大连原连锁商店街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8):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