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政课改革与高效思政课堂建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浅谈高校思政课改革与高效思政课堂建设

冯香媛

身份证号: 130821198610187062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铸魂育人之课,是大学生接受系统全面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因此,思政课的实效性如何,对于高校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培养目标是至关重要。目前,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学界积极探索下,高校思政课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基于此,下文将对高校思政课改革与高效思政课堂建设策略展开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高效思政;建设策略

1 高校思政课改革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对象对思政课重要性认知度需强化

学生是作为思政课堂的参与主体,其参与动机、参与表现及反馈等是思政课教学成效的重要表征。近年来,不少学者提出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思政课的主人翁意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虽有提高,但仍存在部分大学生对于思政课重要性的认知度不高的难题。首先,思政课作为一门融合理论性、学术性、实践性为一体的大学生必修公共课程,教学内容相对理论化,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枯燥。在教学过程中,因部分思政课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书面语言和抽象理论知识进行灵活转化,导致该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如果思政课教师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不能较为全面深刻地把握当前发展情况、透过现象直击问题的本质,那么“枯燥乏味”就会成为思政课的标签。其次,随着课堂教学改革逐渐将激发学生主体性作为教师的主要责任,各种考评和奖惩制度也将更多的指向教师,但部分学生对于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没有积极性,仅把学习的关注点放在与自己未来就业和发展直接相关的专业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锻炼上,认为只有把自己的专业学好才是硬道理,对于与未来发展无显性关联的思政课并不感兴趣,对思政课的功能认知存在偏差,忽视了思政课对于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仅是把它当作一门满足毕业的课程来敷衍对待。最后,当前意识形态及错误思潮对舆论环境的渗透与冲击客观上削弱了大学生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从而导致大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认知度不够高。

1.2 部分思政课教师创新意识不强

第一,部分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高校思政课创新的重要意义。一些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刚入职时敢闯敢干、勇于创新,但是其这样做的目的仅是为了自身的个人利益,在得到该得到的荣誉、获得该评定的职称后便认为能够“功成身退”,从而安于现状,不再对思政课创新进行思考和付诸行动。第二,部分思政课教师相对缺乏进行高校思政课创新的必要素质。对于思政课创新首要的素质必然是有关思政课教学以及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但是部分高校对于思政课没有给予充分的关注,甚至让一些没有系统学习过思政教育理论的教师担任思政课教师,导致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受到约束。从客观方面而言:第一,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规定,要求地方高校按照1:350的比例配足专职思政课教师,但是随着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不断重视,高校各专业学生不断扩招,这就使得部分高校远远达不到1:350的师生比,从而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或少有空余时间进行创新研究,从而使得创新意识较低。第二,部分高校科研创新条件有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部分高校图书馆提供的书籍资料多是有关于专业课知识,而有关思政课理论、思政课教学、思政课创新的书籍知识则相对较少,此外如思政课教师的专门研讨室、利于教师进行思政课创新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就使得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进行创新科研时“有心无力”,消磨其创新意识。

2 高效思政课堂建设策略分析

2.1 加强主体自律,明确自身学习任务

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不论是学习专业课程还是思政课程,都应该做好自己的规划,明确自身的学习任务。学生应该自觉地认识到思政课程是育人的主课程,可以纠正自身的错误,塑造自身健全人格,是成长成才道路上不可缺少的课程。针对学生自身上课积极性不够、抬头率不高等问题,学生本身应该加强自律,摆正态度,学习好这门对自身有利的课程。学生要积极思考,学习思政课程的意义是要真正应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从而加强自己各方面的训练。

2.2 因地制宜进行高校思政课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的重要法宝。在高校思政课创新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高校的发展特点,进行因地制宜的创新发展。如在教学方法上,部分高校的部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而抽象思维弱,那么结合这一特点就可在高校思政课中多增加实践环特点就可在高校思政课中多增加实践环节的比重,比如参观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基地,走访附近的小区农村进行简单调研,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践中感悟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理论知识,中感悟教师在课堂上讲到的理论知识,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课程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结合高校实际开设如工匠精神、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等专题教学,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而改变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固有印象,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吸引力,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发展。

2.3 以系统治理为目标,建立健全的治理体制机制

配齐治理班子。成立以学校党委为领导,以学校教评处、教务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为治理组织,以马克思主义学院为依托的思政课教学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要带头走进课堂,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这既是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的应然之举,也是带动形成高校全员重视参与思政课建设浓厚氛围的重要行为示范。完善治理体系,制订完善系列方案。认真学习和贯彻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思政课建设基本要求及系列文件精神,高校应在严格遵循落实中央要求的基础上因校制宜,制订切实可行的文件制度。如某地工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制定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实施方案》,常态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调研活动,校党委中心组召开思政课建设专题调研活动等。引导全员治理,构建“大思政”格局。以教学竞赛、项目申报等为抓手,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协同交流,有序衔接,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实现教学成效的有效对接。此外,加强大学生思政工作,关注学生学习空间、生活空间、交往空间,把思政小课堂有机融入社会大课堂,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保证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教育的协调一致,显隐性教育的同步同行。

3 结束语

综而述之,高校思政课是培育高素质、高素养优秀人才的强力保障,是将立德树人落实、落细的关键课程,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健康三观、提高其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必要途径。所以,高校思政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善用自媒体平台将隐晦难懂的思政理论内容生动鲜活讲述出来,争做学生生活中的灯塔、迷途中的引路人,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发展输送素养过硬、品质过硬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健,张永利.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探索[J].成才之路,2023(09):29-32.

[2]张帆.略论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守正创新的实践进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02):82-87.DOI:10.19406/j.cnki.cqkjxyxbskb.2023.02.007.

[3]赵珏.基于理论素养培育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J].池州学院学报,2023,37(01):116-119.DOI:10.13420/j.cnki.jczu.2023.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