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棒柄花叶清肝胶囊联合恩卡替韦分散片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2

评价棒柄花叶清肝胶囊联合恩卡替韦分散片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性

胡嘉慧

绥化市第一医院  152000

【摘要】目的观察棒柄花叶清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2月-2022年6月本院7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恩替卡韦分散片)与观察组(棒柄花叶清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94.29%)较对照组(74.29%)高(P<0.05);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方面,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结论 给予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棒柄花叶清肝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有助于患者肝功能改善。

【关键词】恩替卡韦分散片;棒柄花叶清肝胶囊;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 Abstract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Guobanjiao Huaiye Qinggan Capsule combined with Entecavir dispersive tablets in the treatment of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Methods From February 2021 to June 2022, 70 patients with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randomly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Entecavir dispersive tablets) and observation group (Guobanghuaiye Qingan Capsule combined with Entecavir dispersive tablet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94.29%)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74.29%) (P<0.05). Total bilirubin (TBIL),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liver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treated with Guanjiao Huaiye Qinggan capsule combined with Entecavir dispersive tablets.

【 Key words 】 Entecavir dispersible tablets; Guoban Huaiye Qinggan Capsule;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

临床上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有HBeAg阳性与HBeAg阴性两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生,主要是因为HBV病毒前C区突变株或病毒基本核心启动子基因突变(BCP)所致,由此造成HBeAg由于表达水平的降低而无法被检出,部分患者仍有HBV-DNA复制,肝功能失代偿等【1】,肝组织病理学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炎症乃至纤维化,此类患者较容易发展成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而对于抗病毒治疗,其持久应答率低,这是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一个难题。在这一阶段,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在药物选择问题上,还有待深入探讨。为此,本研究旨在分析棒柄花叶清肝胶囊与恩替卡韦分散片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本院2021年2月-2022年6月接收的7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有20例与15例;年龄:21-54岁,均值(27.96±2.15)岁;观察组:男、女分别有18例与17例;年龄:20-57岁,均值(28.02±2.23)岁;两组一般资料未见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每次0.5mg,日用1次,治疗时间24周。

1.2.2 观察组

恩替卡韦分散片(与对照组相同)联合棒柄花叶清肝胶囊治疗:每次4粒,日用2次,接受为期24周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效果判断:临床症状(消化道症状、身体乏力、肝区疼痛等)改善明显,肝功能指标正常,症状积分减少高于70%,表示显效;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肝功能指标接近正常,症状积分降低在30-70%间,表示有效;临床症状未缓解,肝功能未改善,为无效。(有效+显效)/总例数*100%=总有效率。观察肝功能指标,包括总胆红素(TBIL)、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的处理均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分别是(±s)与率(%),分别采用t与x2检验;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分组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5

16

10

9

26(74.29)

观察组

35

21

12

2

33(94.29)

x2

5.285

P

0.022

2.2 肝功能指标

    肝功能各项指标方面,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s)

分组

例数

TBIL(μmol/L)

AST(U/L)

ALT(U/L)

对照组

35

30.34±0.57

41.58±0.83

35.98±0.72

观察组

35

22.69±0.63

24.67±0.52

21.54±0.67

t

53.271

102.141

86.860

P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慢性HBV感染过程可以划分为4个明显阶段,也就是免疫耐受阶段、在免疫清除阶段、非活动携带阶段以及再活动阶段。这几个阶段的出现,依赖于病毒暴露年龄、方式等,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会持续出现【2】。其中“再次活动阶段”又称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不明原因导致病毒复制的重新启动,HBVDNA的高水平表达,ALT含量又出现波动,HBsAg含量下降。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主要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前C区变异和碱基核心启动子变异的点突变或片段缺失所致,从而实现了病毒复制时翻译、转录方面对HBeAg合成与分泌产生影响,但HBeAg能加强Th2样细胞的反应,降低Th1细胞活性,在HBeAg降低甚至消失的情况下,特异性CTL结合肝细胞膜HBeAg增多,引起抑制性细胞活性降低【3】。HBeAg为阴性的慢性,在我国HBV感染人数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它的病情发展隐匿、病程长,常有重度肝组织坏死、炎症合并进行性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癌的发病风险高于其他类型肝炎,阻断此类肝病患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治疗,目前主要在于有效抗病毒和不断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脏炎症损伤,从而降低慢性肝病恶性发展程度。

恩替卡韦作为一种新型抗HBV药物,口服后在体内磷酸化为活性三磷酸盐,与HBV多聚酶天然底物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抗衡,在HBV复制开始过程中发挥作用、逆转录与合成,从而使HBV复制受阻,达到HBeAg阴性CHB治疗作用。棒柄花叶清肝胶囊,是由棒柄花叶和虎杖组成、白花蛇舌草,黄芪等为原料,方中主要药物为棒柄花叶,药物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效、通络止痛等功效【4】;母药为有通气道和谷道的虎杖、水道之效,与主药棒柄花叶合用能加强解热毒作用、除湿毒等功效;公药为白花蛇舌草,有散结消肿之功效,补气升阳之功效;黄芪为佐药归脾经和肺经,功效补气升阳。

综上所述,棒柄花叶清肝胶囊与恩替卡韦分散片合用对HBeAg为阴性的CHB具有良好的疗效,对HBV的复制具有较有效的抑制作用,改善患者肝脏功能。

参考文献

[1] 张伟伟,赵永芳. 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联合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19, 36(8):1614-1615.

[2] 李献平,赵鸿霞,张勤俭,等. 替诺福韦联合干扰素α1b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J].药物与临床,2016, 27(17):2382-2384.

[3] 吴雄飞,方利娟,陈艳. 替诺福韦联合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及其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J]. 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3(5):638-641.

[4] 段惠春,蒲华云,尹刚. 替诺福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α治疗耐恩替卡韦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J]. 甘肃医药,2020, 39(4):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