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7
/ 3

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

朱晓明

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上海,201203

[摘要]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某院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70例,随机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3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如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等,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心功能水平、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2.86%(P<0.05);干预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心功能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干预前,两组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较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双腔心脏起搏器;缓慢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心功能

近年来,心律失常发生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1]。目前认为心律失常主要与生活习惯、心脏功能变化存在关系,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2]。心律失常类型中缓慢性心律失常占比更高,此类患者心功能下降更为突出,循环血量减少,由此,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积极予以有效治疗具有重要意义[3]。临床常规采用保守治疗,但是见效较慢,且不良反应较多,影响患者恢复。心脏起搏器是指用特定的脉冲电流刺激心脏,使心肌除极,引起心脏收缩和维持泵血功能[4]。心脏起搏器由发生器、导线和电极组成,电源供应产生电能,发生器发放起搏脉冲,经导线传到电极,由于电极与心脏接触而使起搏脉冲刺激心肌,引起心脏兴奋和收缩。心脏起搏器类型包括常根据电极导线植入的部位分为单腔、双腔、三腔心脏起搏器,双腔心脏起搏器应用较广泛,且效果更好[5]。本研究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疗效,现将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22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某院就诊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70例,纳入标准:符合《内科学》中关于缓慢性心律失常诊断标准[6],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乏力等典型症状;入院资料均完整;已了解本研究目的和意义,且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双腔心脏起搏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排除标准:合并免疫性系统类疾病、恶性肿瘤疾病、精神系统类疾病等;凝血功能障碍;合并肢体功能障碍;中途退出本研究;重度语言障碍。随机分组,即对照组、观察组,均35例。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45~77岁,平均年龄(56.22±7.61)岁,病情分类:传导阻滞13例,窦性心律过缓10例,心室自主性心律7例,房室交界性心律5例,HYNA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Ⅲ级12例,Ⅳ级7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9例,初中及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12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1例,高血压15例,冠心病9例。观察组: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6.18±7.62)岁,病情分类:传导阻滞15例,窦性心律过缓11例,心室自主性心律6例,房室交界性心律3例,HYNA心功能分级:Ⅱ级18例,Ⅲ级11例,Ⅳ级6例,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0例,初中及高中14例,大专及以上11例,基础疾病:糖尿病13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7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如密切监测患者血压、血糖及血脂水平等,若出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

对照组:进行局部麻醉干预,于患者右侧锁骨下静脉位置处进行穿刺处理,再依据患者病情,穿入心室或心房电极,再在右侧胸大肌筋膜或者皮上组织囊袋处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接入心室电极并经右心室流出,在间隔处进行固定,接入心房电极固定在右边心耳位置,将心脏起搏器参数调节至标准参数。

观察组:进行局部麻醉干预,穿入心室、心房电极,右侧胸大肌筋膜与皮上组织间囊袋位置处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心室电极1根经右心室流出,固定在间隔处,心房接1根电极,固定在右心耳位置,将心脏起搏器参数调节至标准参数。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治疗有效率、心功能水平、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①治疗有效率:显效表示患者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均完全消失,患者机体活动不受限制,且心功能分级为Ⅰ级或者提升2级以上;有效表示患者心绞痛、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消失,且机体活动受限,心功能分级为Ⅱ级或者提升1级以上;无效表示均不符合上述情况,甚至出现加重现象。②心功能评估:采用心脏彩超检测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率(Heart Rate,HR)、心排血量(cardiacoutput,CO)水平。③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

[7]:评估内容包括计算力和注意力、即刻记忆、短时记忆、图形执行能力、语言能力、定向、总分,总分30分,评分越高说明患者认知功能越低。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7.14%高于对照组治疗有效率82.86%(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对照组

35

19(54.29)

10(28.57)

6(17.14)

29(82.86)

观察组

35

25(71.43)

9(25.71)

1(2.86)

34(97.14)

χ2

3.968

P

0.046

2.2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心功能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

表2两组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LVEF(%)

HR(次/min)

CO(L/min)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35)

28.86±3.66

32.64±3.34*

50.34±5.34

59.30±4.43*

3.67±1.15

4.32±1.67*

观察组(n=35)

28.75±3.45

41.34±3.97*

50.50±5.18

73.43±5.11*

3.81±1.08

7.73±3.26*

t

0.129

9.921

0.127

12.361

0.525

5.508

P

0.897

<0.001

0.899

<0.001

0.601

<0.001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3两组干预前后MMSE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MMSE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MMSE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下降,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MMSE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3。

表3两组干预前后MMSE评分比较(,分

组别

计算力和注意力

即刻记忆

短时记忆

图形执行能力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n=35)

4.71±0.64

4.11±0.35*

3.29±0.31

2.58±0.46*

3.22±0.34

2.64±0.48*

1.51±0.18

0.78±0.36*

观察组(n=35)

4.67±0.71

3.47±0.66*

3.35±0.33

2.18±0.36*

3.25±0.37

1.82±0.43*

1.53±0.21

0.36±0.11*

t

0.248

5.068

0.784

4.051

0.353

7.528

0.428

6.601

P

0.805

<0.001

0.436

<0.001

0.725

<0.001

0.670

<0.001

组别

语言能力

定向

总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n=35)

8.13±0.73

5.41±0.91*

10.52±1.11

9.25±0.55*

29.63±2.09

21.46±1.17*

对照组(n=35)

8.09±0.68

7.32±0.65*

10.47±1.08

9.71±0.43*

29.97±2.01

26.92±1.22*

t

0.237

10.104

0.191

3.898

0.694

19.109

P

0.813

<0.001

0.849

<0.001

0.490

<0.001

注:与同组干预前比较,*P<0.05

2.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4。

表4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组别

例数

囊袋血肿

肢体僵硬

穿刺部位出血

总发生率

对照组

35

2(5.71)

1(2.86)

1(2.86)

4(11.43)

观察组

35

1(2.86)

1(2.86)

0

2(5.71)

χ2

0.729

P

0.393

3讨论

心律失常为常见疾病之一常因心脏传导期间异常而出现传导失败,导致患者心率异常,进而减慢,最终发展至慢性心律失常[8]。慢性心律失常主要特点是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症发生率高等,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目眩、心悸等,严重情况可引起患者猝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现如今常采用植入起搏器进行治疗,且所应用的起搏器可与慢性心律失常匹配。心脏起搏器与机体生理功能较为接近,通过发出的低能量脉冲对心脏组织产生刺激作用进而诱导心脏组织开始运作,逐渐恢复患者心率,完成心功能职责,比如可使心脏在正常生理特性下急性频率收缩功能,通过调节起搏规律,预防起搏发生异常,最终改善患者心率、心律,促进患者心脏功能的恢复[9]。与单腔起搏器比较,双腔起搏器特点更为明显,一方面可以自由切换模式,可从DDD(R)转换至DDI(R),对于心率较慢的患者,DDI(R)能够适配具体频率要求;另外一方面转换模式时,也可使心率缓慢下降,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下限阈值产生的不良后果;另外双腔起搏器再模式转换中振荡现象明显改善。因此对于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双腔起搏器安全性高。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心功能指标均更优,说明与单腔起搏器比较,双腔起搏器能够提高疗效,还可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律失常可在不同程度上导致患者机体心输出量下降,从而导致脑供血不足,脑血流下降,进而导致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在营养方面供给不足,最终导致患者认知功能减退[10]。而本研究还发现双腔起搏器可提高患者认知功能。且双腔起搏器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双腔心脏起搏器较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更好,更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顾思佳,于慧智,岳冰清等.肺移植术后房性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3,51(02):203-207.

[2]吴婷玉,王本芳,徐玮等.心率变异性联合心功能相关指标与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病情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2,47(12):1647-1653.

[3]朱男,李晓刚,马洁等.长期置入不同类型起搏器对高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脏功能的影响[J].西部医学,2023,35(03):386-389+395.

[4]鲁玮,孟亮,陈曦等.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双腔起搏器植入对认知功能及其独立危险因素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23):141-143.

[5]赵娜.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发焦虑或抑郁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2,28(09):146-148.

[6]叶任高, 陆再英. 内科学-第6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

[7]李耀,邢红云,罗梅.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9,42(11):1437-1442.

[8]韩朋朋,袁智宇,陈亚南等.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中医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用药规律[J].现代中医药,2023,43(01):36-43.

[9]刘海涛,曲海波.双腔心脏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20,26(03):317-320.

[10]李耀,罗梅.起搏器术后患者认知功能的评价及随访研究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7,17(02):130-132.

作者简介:朱晓明(1868.4月——),创领心律管理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籍贯浙江宁波,研究领域:心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