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万州区产业结构调整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1
/ 2

重庆万州区产业结构调整研

李旭东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重庆 404100

摘要:重庆市万州区是三峡库区的核心区域,有将近二百万人口,长期以上经济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随着三峡库区的建成与完善,重庆市万州区的经济产业结构的发展既要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又要考虑促进库区经济发展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此,重庆万州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应以第一、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为辅,既能保证生态环境不受破坏,又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产业结构、库区经济、生产性服务业

一、重庆市万州区目前产业结构的现状

重庆万州区地处四川盆地东缘,重庆市东北边缘,位于三峡库区核心部位,三峡库区的主要人口分布区和库区经济的重心,东邻云阳县,西连忠县、梁平区,南接利川市,北接开州区,总面积3453平方公里,是西南地区的交通要道。2021年,万州区常住人口156.87万人。

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18.43亿元,同比增长3.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4.97亿元,同比增长5.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5.31亿元,同比增长7.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78.16亿元,同比增长1.5%。

二、重庆万州区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三峡水库的完善,环境保护的要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政策的改革,处于三峡库区的中心地带的万州区成为三峡库区的“发展极”。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的引进的方向必须与三峡库区的定位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万州区的产业结构快速转化着。万州的经济原以第一、二产业为主,而第三产业的比重由于资源的配置而迅速下滑。随着工业化的集聚效应万州区的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拉动整个万州区经济的主要动力,同时为就业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但是这种以第二产业轻工业为主的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有着较大的不稳定影响。

由于三峡库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这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三产业为辅的产业结构肯定不能与当前库区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中心兼顾经济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万州区产业结构需要进行重大调整,才能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三、重庆万州区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的恩考

1、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完善水土保持,是库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首先,将农村劳动力转型为懂科学、善管理、会操作的现代农民,以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代替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用科学方法把水产品、水果、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笋竹、烟叶、中药材等,发展成为劳动密集型品牌农业。其次,将农村劳动力转型为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现代农民企业家,创新思维,开发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形成。第三,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型为懂政策、善洞察、会组织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经纪人,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生产分工专业化、产加销产业链一体化和产业功能多元化,提高农业经济附加值。重庆库区传统农业的发展,加大农业发展对耕地的压力,不利于长期发展。库区在发展农业时,应对各区域自身农业发展条件进行深入分析,开发利用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各区域比较优势,建立各区域农业优势和支柱产业,促使库区农业多元化发展,避免库区产业发展趋同化,从而减少库区各区域的不良竞争,提升库区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另外,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养、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促使库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不断转型升级,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构建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组织体系和经营模式。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三峡移民就业的压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库区环境保护,促使生态农业的大力发展。因此,充分利用库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重点发展柑橘、牲畜、粮油、中药材、蚕桑、甘薯、无公害水产等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在库区内部形成品牌水果区、特色中药材产业区、牲畜商品产业区、现代农业发展区,促使库区各区县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提升库区农业整体市场竞争力

2、积极发展中小企业

三峡库区交通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产业空心化现象严重,因此大企业投资成本高,吸纳就业能力不强。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吸纳就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具有成本低、就业形式灵活等优势。三峡库区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众多,库区应当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特别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有库区风格的特色产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有序的转移,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带动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三峡库区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但库区资源丰富,因此,可以以重庆市打造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为契机,充分发挥库区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经济。结合库区企业规模小的特点,对库区工业实行环保共生企业集群发展战略。环保共生企业集群是由中国科学院赵红博士定义,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互利共生关系而集结在一起的企业群体。环保共生企业集群不是“强强联合”而是“集点成群”,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模式。[3]因此,三峡库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有利于产业发展集约化、生态化,在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三峡移民工作造成的人地矛盾,以园区建设带动库区工业发展。结合各区域的产业基础和产业资源,重点发展矿产、水果加工、能源工业、生物医药加工、化工、建材几大产业。依托万州、长寿、涪陵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工业园区,优化完善库区各区县生态工业园区规划,不断延伸产业链,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推动库区工业健康发展

3、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就业空间,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万州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心是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把第一产业剩余出来的劳动力转移到第三产业。万州区工业基础较扎实,要借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契机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做大做强有相对比较优势的金融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从劳动力就业弹性系数和比较劳动生产率看,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更是产业国际竞争焦点与价值链的主要增值点、盈利点。“十二五”期间,只有加快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拓展其就业空间,才能保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兴经营模式,对传统服务业进行现代化改造,促进传统服务业经营效率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只有加快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拓展其就业空间,才能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服务外包、会展和咨询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才能优化第三产业结构,提升第三产业水平。

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所在的比重迅速上升,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吸纳人口就业的新兴产业。但目前,三峡库区服务业水平较低,整体规模较小,低端服务业所占比例较大,另外,管理水平和专业化水平都不高,严重影响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三峡库区需要不断优化服务业内部结构,积极改造传统服务部门,积极向中高端服务业靠拢。另外,三峡库区旅游资源较为丰厚且质量较好,目前旅游业产业基础已经初具规模,成为引导库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各区域在调整结构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一系列的精品旅游景点,大力发展富有地方特色和内涵的商品,积极构建旅游产业群,并以此为契机,使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整个库区内交通运输、餐饮服务、商品买卖等服务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3-4

[2]傅鸿源等.城乡统筹模式下三峡库区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邓修明.破解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对策研究[J],探索,2006,5:151-156.

[4]张婷. 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产业结构合理化建议[J].重庆与世界:2012(8):19-22.

[5]王顺克 . 三峡库区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二元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J ] . 农村经济, 2004 ( 6 ): 22-26.

[6]张小猛.旅游应当成为万州的中心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