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传承下的创新发展探索与实践——以韶山科技创新小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7
/ 2

红色基因传承下的创新发展探索与实践——以韶山科技创新小镇为例

周华

湖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  要:本文探讨规划设计中的文化性表达,从传承文化与寻求创新的角度出发,通过梳理韶山旅游发展现状,结合当下文化旅游发展的新变化、新需求,探索红色基因和创新文化深度融合的发展新模式。从彰显文化内涵、融入周边环境、科技赋能文旅等角度入手,基于红色基因进行突破,融入绿色低碳理念,打造文化科技双向赋能的文旅融合新高地。

关键词:文旅融合;红色旅游;创新;低碳化发展

引言:韶山科技创新小镇的缘起

韶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故乡、著名的红色旅游圣地。1965年,毛泽东同志在诗词中用“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描绘了探索宇宙的航天梦和探测深海的海洋梦,2020年,嫦娥五号携带月球样品回家,国家航天局正式宣布把湖南韶山作为月壤异地灾备点,以告慰毛主席“可上九天揽月”的夙愿,面对月壤落户韶山这一重大机遇,韶山科技创新小镇应运而生。韶山如何把握契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创新文化,讲好韶山的革命故事和航空航天人的奋斗故事,推动韶山红色特质更鲜明、红色品牌更响亮。

一、韶山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韶山,坐拥年游客量2000万人次的红色旅游客群,游客基数大,但极高的到访率与极低的过夜率成鲜明对比,旅游客群相对固化。

现阶段韶山旅游以“红色人文”为核心驱动,旅游产品以红色胜地主题游览、红色文化纪念展示、山水观光为主,同时打造大型主题演艺、教育研学培训等红色文旅项目和乡村旅游产品。但整体看来,韶山旅游的深度体验型产品缺乏,过夜产品对市场吸引力有限,旅游配套缺乏非标特色化产品。

如何从传统的红色观光游过渡到新型体验式旅游,补充升级市场,拓新小镇目的性中青年消费客群,从“欢迎游客来”到“让游客留下来”是韶山旅游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红色基因和创新文化融合的路径探索

(一)红色基因和科技创新的互馈关系

红色文化中内含了追求真理、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与科技创新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红色基因在科技创新中具有思想引领的作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红色信念,有利于增强科技创新的精神动力、增强必胜信心。科技创新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国家数字化战略部署, AR、VR等新技术广泛运用,数字科技正在不断赋能红色文化,以科技为载体,激发红色文化活力

在伟人故里打造科技创新小镇,有利于红色基因和创新文化的有机融合,可以更好地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创新创造活力,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凝聚强大正能量。

(二)文化科技双向赋能的文旅融合项目实践

韶山科技创新小镇依托举世珍稀的“月壤”和主席故乡为两大中心点,同时依托国防科工局等平台支持,打造以航空、航天、航海为核心,在国内具有标杆性意义的、促进红色文旅融合、实现沉浸式科普的科技创新小镇。聚焦红色传承、成果展示、科普教育、互动体验、文化旅游,最终进行定位。

小镇选址在韶山市天鹅山北麓,背靠景区、面临城区,处在通往韶山核心景区的必经之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决定了小镇 “红绿交融、景城交融”的规划思路。小镇的打造围绕如下三个问题进行探索:如何表达韶山红色基底与科技创新的文化主题和精神内涵?如何协调周边环境及韶山城市整体功能的关系?如何打造有机融合、创新性、体验性、互动性的展览空间?

三、红色基因传承下的融合与创新策略

(一)红色精神力量的意象转译

展览建筑是传承文化与展示交流的载体,在韶山这个红色圣地打造“三航”为核心的科技型项目,两级有极大的穿越性和挑战性。寻找两者的共同支点,把握红色文化的当代性,挖掘红色精神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性,以文化为支撑是项目的突破点。

设计摒弃符号化、具象性的建筑语言,通过对空间意向的把握表达毛主席诗词中的气势和胸怀,烘托韶山圣地的山川人文,从而彰显中国科技工作者“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顶天立地、勇攀高峰的崇高精神。

以“凝心聚力,三航筑梦”为设计立意,集教育、展示、科普、旅游等多功能于一体。三个主题展馆以“人”字形为布局结构,向中心齐聚,拱起顶部环形展厅,寓意着拥抱星辰大海,凝聚中国力量,托起伟大梦想。建筑利用场地高差,一部分嵌入土地之中,塑造破土而出、展翼腾飞的气势。三馆汇聚至顶部极具科技感的环形展厅,营造出悬浮的未来感,象征着“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潇洒自在、“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豪迈自信,以“三航”筑梦,展现中国最尖端创新成就。


(二)自然、场所与人的相融

小镇的选址与营建,应遵循韶山的城市基底,与自然环境融合,同时又能够有一定的引领性。

规划在空间、体量上力求自然、建筑的相互融合,整体形成“一带、两轴、三心、五区”的规划结构。在有限的可建设用地内,建筑群落分散组团,与山林谷地交错契合,尽可能的减少对山体环境的扰动,通过梳理现状要素,将山体、农地、道路、建筑、水系等连接集合,由道路和水系编织起整个小镇的带状体系。

根据各个主题场馆的特性,将展馆体量进行分解,建筑布局与山体契合,底部覆土形似山体的延伸,消减建筑高度,通过“围”、“透”、“聚”等手法,形成城市与山体的视线廊道,将建筑群与山体环境共融。

场馆之间的有机空间和下沉中庭展区构成了室外展场和公共活动场所,可举办大型纪念性活动和大型展览。同时,公共空间与展览空间的交融,为人与自然搭建了通道,将展览动线与体验休闲结合起来,为参观者带来更丰富互动体验。

(三)从内容到空间的营造

基于展览建筑的特性,空间的排布从内容出发,梳理展陈脉络,将航空航天航海及“中国第一”创新成果进行全景展现。

规划按照主题逻辑布局展示空间,以螺旋式的游览路径,结合公共空间序列的收放组织,将以“久有凌云志”,航空探索、航空器物展示为核心的凌云馆,以“可下五洋捉鳖”,向海图强、深海探测为主题的五洋馆,以“可上九天揽月”,航天科普、月壤展示及互动体验为主题的九天馆,和以“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为主题的创新成果馆,有机串联,形成既分区明确又互相串联的流线组织。穿插引入大量公共空间,将更多的服务性功能整合进来,通过特展互动、文创书吧、餐饮休闲、会议接待等多元化设计,为后期运营提供保障。

四、绿色低碳赋能红色文化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绿色低碳发展已成为时代要求,是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规划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基于低碳技术的创新,以绿色创新发展赋予红色文化时代特质。

小镇应用BIM技术建立规划、绿色设计、建设、运维全过程信息化平台,将建筑与人、生态环境及科学进行高度统一。整体规划上进行海绵化打造,引入雨水花园、湿塘、下沉绿地等配套设施。建筑采用钢结构、装配式,利用现状地形将建筑下部覆土,场馆之间预留的架空通道形成舒适的通风中通,同时通过下沉广场形成下凹式的雨水收集层。在屋顶和立面幕墙引入光伏发电材料,采用高效保温系统、智能空调系统等,实现绿色低碳建筑。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以及互联网等技术,对场馆全业务进行信息化,打造创新的智慧展馆生态体系。

结束语: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韶山红色文旅产业发展应多点发力。通过红色传承与科技创新的融合与碰撞,挖掘红色文化的时代精神与价值,让红色热土承载革命精神和创新精神,以新技术、新理念、新内容实现文化科技双向赋能,为文旅产业注入强劲动力,从而实现新模式、新业态、新功能、新产品的成功转型与升级,进而催使韶山红色文旅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友兵,欧阳旻.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以韶山市为例[J]. 旅游论坛,2021,14(6):29-40.

[2]李晓. 数字化视域下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J]. 经济论坛,2022(6):60-66.

[2]王建国,王兴平. 绿色城市设计与低碳城市规划——新型城市化下的趋势[J]. 城市规划,2011(2):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