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08
/ 2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

唐谦

宣汉县人民医院   四川省达州市     636150

   随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颅脑损伤发生的可能性相较以往显著升高。据资料统计,当前我国的颅脑损伤发生率约为每10万人中100~200人左右,当该疾病发生之后将有较大的可能性导致病人出现死亡或者是残疾,因此全社会对该疾病的关注程度较高。在颅脑损伤发生之后,除了对其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之外,采取合理科学的护理措施也是降低其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状况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相关单位和人员应当对具体的护理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在临床工作之中加以利用。

1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需求

颅脑损伤是当前医疗工作之中面对的一项重要疾病,相关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对病人的身体健康形成影响,甚至有可能导致病人的生命安全受到比较严重的威胁。而在发生颅脑损伤之后,对病人进行的护理工作将有可能影响到病人的转归和预后,因此针对相关病人实施严密细致的观察,以及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避免病人在治疗之后出现各类后遗症而言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要提供高质量的护理,则必须对颅脑损伤病人的具体护理需求进行掌握,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的护理工作方案。从既往的工作经验之中来看,在实施护理的时候,相关护理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实施的护理项目是对病人的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而评估的项目则主要包括气道、呼吸、循环、神经功能和暴露等指标,同时需要采取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来评价病人的具体意识情况。如果病人的GCS评分较低,则说明病人的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较高。其次,在对病人进行充分的评估之后,需要对病人的呼吸状况进行观察,通常颅脑损伤病人都会因为自身存在的意识障碍现象,导致其出现呕吐并引发呼吸道的阻塞,病人有可能因为这种阻塞现象而出现窒息死亡的问题。有鉴于此,在护理工作之中相关患者具有较高的呼吸支持需求。此外,为了便于对病人的救治,还需要进行相应的静脉通道建立。这些护理需求均是颅脑损伤病人在急救阶段所存在的护理需求,而当急救工作完成之后,相关的护理需求则主要包括对病人颅压的护理、用药护理、营养支持、体温管理等项目。病人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颅压升高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会导致病人的病情进一步加重,甚至引发脑梗死、脑疝等问题。用药护理则是针对病人的药物使用方法、使用频率等进行管理的一种措施,通过药物护理可以让病人的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营养支持是因为颅脑损伤发生之后病人的身体处于高代谢、高分解的状态之下,有可能出现营养不良问题,导致康复延后,正是在这一特征之下,相关病人将会产生较大的营养支持护理需求。最后是体温管理,体温过高是颅脑损伤病人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可能增大病人脑组织的损伤程度,因此需要加强其护理工作。通过总结上述内容,可以发现相关比病人的护理需求是比较多样的,只有充分地把握其各项护理需求和特征,才能够有效地改善病人的情况,促进康复过程。

2 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方法

   对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需求进行总结,可以将其分为急救护理、病情护理和并发症护理三个主要层面,相关单位在实施护理的时候可以从这三个角度进行对应护理工作的系统性展开。首先,在急救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基于对病人的病情评估,迅速实施气道畅通和建立静脉通路等护理措施。在起到畅通的过程中,尤其是针对GCS评分较低的病人,应当采取清除呼吸道异物,让病人的呼吸功能保持畅通和正常的状态,如果病人的呼吸状况较差,可在这个阶段之中进行气管插管,通过为病人提供较为良好的呼吸条件的方式,达到改善病情,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静脉通路建立的重要目标是维持血压和循环量,针对这种需求,相关护士应当在急救阶段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对液体的输入,并持续观察病人的血压指标。当然,在救治过程中,由于病人情况特殊,所以对应的护理活动应当进行加强,如将病人的床头抬高15~30°,确保静脉能够加速回流,降低病人头部的血容量,达到降低颅内压力的作用。实际工作之中床头抬高的程度可以根据病人具体病情来进行决定。同时可以将病人的头部偏向一侧,这种方式可以降低病人出现窒息现象的可能性。

在病情护理的阶段,护士首先需要实施的工作是持续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观察。颅内压是病人病情变化的关键指标,而当颅内压升高的过程中,病人往往会表现出显著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当发生这种情况之后应当将病人的病情及时报告至医生,并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方案对病人情况进行改善。在护理工作之中也应当通过控制病人的饮水量、将床头抬高等方式,来降低病人的循环量和加快循环速度,从而缓解颅压过高的问题。进行颅脑损伤病人救治的过程中,甘露醇等药物是比较常见的药物类型,此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渗透压,在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病人局部组织的坏死、变性,增加病人的痛苦和救治难度。所以在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对药物的输注速度进行准确把握,一般而言在病人的急性期治疗过程中,甘露醇的输注速度为20~30min,250ml,当病人急性期过后,则护士需要将输注速度降下来,以4~6ml/min的速度进行输注,以降低病人在输注过程中出现严重头痛、心悸等不良反应现象。此外,在护理过程中还需要严格执行医嘱,严格按照医嘱对药物名称和剂量进行把控。

并发症护理是相关病人护理工作之中的关键一环。颅脑损伤病人通常需要接受早期营养支持,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避免病人出现误吸、避免粘膜、皮肤受到损伤和降低病人在对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胃肠道不适等现象。护理过程中,护士可首先帮助病人进行体位的调整,在喂养前进行对胃内残留量的合理评估,如果病人的胃内残留量大于100~150ml的时候,则需要减缓输注的速度,或是暂停输注过程,必要的情况下还需要针对病人使用增强胃动力的药物。在体温护理的过程中,应当对病人的体温状况进行持续关注,如果病人出现中枢性高热现象,则需要合理地采取降温措施,常见的措施为使用水循环式降温毯、冰帽等,并可以根据具体情采用药物治疗,保持中低体温将能够对病人的脑血流形成调节作用,减轻脑水肿问题。

结语:

颅脑损伤的危害性巨大,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合作,相互交叉,通过从病人的急救阶段实施科学的护理措施,并着重对病人的病情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现象进行关注,最终将能够最大程度地保障颅脑损伤治疗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