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影像美学特征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影像美学特征分析

李婷婷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韦斯·安德森是美国具有鲜明特色的独立电影导演,他的每一部影片都在寻求自我表达的突破,《布达佩斯大饭店》作为巅峰之作,获得了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和最佳艺术指导等多项奖项。本文旨在通过该影片的影像风格表达、视知觉心理在构图与色彩方面的应用以及具有浓厚隐喻意味的象征价值来分析《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影像美学特征。

关键词:《布达佩斯大饭店》;影像风格;视知觉心理;象征价值

由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布达佩斯大饭店》主要讲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之间欧洲背景下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所发生的的传奇故事。以主人公古斯塔夫为主要叙述视角,借助独特的影像风格与视听呈现,为观众带了别样的美学思考。

一、复古喜剧的影像表达

(一)复古怀旧风格

韦斯·安德森导演的创作思维中蕴含着浓重的怀旧情结,也正是依托怀旧情结而存在的过去时代的文化美学使得其电影作品呈现出独特的复古怀旧风格。影片中关于复古怀旧风格的表达不仅仅拘泥于对欧洲旧时代历史文化美学的呈现,同时也是对于旧时代背景下充满时代特色的影视艺术表现手法的体现。

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种种困难,马上就要在一起的时候,二战突然爆发,男主角Zero因为其难民的身份不被政府认可,女主角阿加莎在婚后两年与孩子一起离世,美好的一切都被战争所毁灭,最后只剩Zero独自一人无依无靠的活着,经营着布达佩斯大饭店。影片中怀旧风格的呈现,不免引起观众对于战争的反思,而这也恰恰的怀旧文化所具有的价值所在。

(二)黑色幽默风格

导演韦斯·安德森被称为 “新一代的比利·怀尔德”,就是因为他电影中对于怀尔德式黑色幽默风格的演绎,即以反讽的方式表现现实社会中的阴暗面,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来揭露社会问题。

这一喜剧特征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通过镜头运动、人物位移和快节奏的肢体语言被凸显,影片中的镜头几乎始终都保持着运动状态,在增加镜头信息量的同时,也加快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造成一种形式美感,在快节奏的镜头变化中实现喜剧效果。除此之外,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将始终萦绕在叙事中的战争元素通过黑色幽默的方式来进行消解,将黑暗悲痛的战争掩藏在充满温情的喜剧情节之下。

二、视知觉心理的应用

(一)构图传达内容

电影构图主要是指画面中被摄物体在空间上的布局与安排,在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导演韦斯对均衡的对称构图仿佛有着极大的偏爱。片中极大部分的构图都呈现对称结构,且出现在画面中的人物或物件元素在空间的分布上极为均衡对称,从而在视知觉上构成一种和谐统一的心理感受。

比如,片中在展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布达佩斯大饭店时,从建筑到人物,无一不是运用沿画面中轴线左右对称的构图。同时也通过对称构图的方式,来暗示情节的发展或营造特殊的氛围。Zero和古斯塔夫在火车上的画面中心是一个士兵,暗示着这二人即将陷入战争的大环境中;D夫人与古斯塔夫一起吃早餐时,分坐在桌子的两侧,将D夫人的不舍之情与古斯塔夫的不为所动刻画的十分完美。

(二)色彩呼应情节

从视知觉心理角度来讲,色彩是电影中所存在的潜意识元素,拥有强烈的情绪意味。《布达佩斯大饭店》中不同的色调所刻画出来的视知觉美感,形成某种视觉张力,让观众通过色彩去感受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片中独特的色彩运用奠定了影片中四个不同时空与章节的情绪基调,人物特点也因色彩而变得鲜明起来。

片中20世纪初的欧洲以暖色调为主导,红金色和咖啡色作为主题色,充分反映酒店大堂的华丽装潢。在D夫人出现时,韦斯运用黑红色作为第二幕的开始,暗示情节的转折,同时也加重恐怖氛围,预示古斯塔夫的命运将要从明亮温暖的粉色转而走向黑暗压抑。第三幕中大量的运用冷色调,持续烘托阴郁与紧张感,蓝色隐藏在谋杀案的细节中。第四幕时白色和淡粉色重回观众视野,此时的古斯塔夫又回到了原本安稳的生活,因此色调也慢慢变暖。最后一幕,导演抛弃彩色,运用黑白色调来暗示剧情的再一次转折,给观众带来极大的视知觉冲击,而主人公的命运也再次陷入悲剧之中。

三、象征价值的隐喻

(一)画幅隐喻

电影艺术的发展史中,画幅通常是作为技术因素而存在,并没有过多的参与影片风格艺术的讨论。而现在,画幅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已经不再是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并逐渐演变成不同艺术价值与意义的表达。不同的画幅象征着不同的时代。

《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导演通过三种不同的画幅来隐喻三个不同的时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采用1.37:1的画幅比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采用2.35:1的画幅比例,因为六十年代是画幅比例向宽银幕方向发展的转折期,各种比例的画幅都存在于电影界,最宽的2.35:1画幅比例恰恰是最能代表那个时代画幅特点的;八十年代时采用1.85:1的画幅比例,也就是主流的学院宽银幕。通过三个时代、三个场景的相互切换,隐喻不同时代的社会特征与人物特点,使得观众在观影的过程中获得与Zero和古斯塔夫相同的体验,同时也能够让观众通过画幅的变化,非常清晰明了的判断时代,理清叙事线索。

(二)物件隐喻

物件在电影中常常被作为道具使用,只有在导演赋予其一定的艺术品格,并使其参与叙事,从而超越它自身的物件属性,进入艺术的境界,成为具有隐喻作用和审美价值的物件细节而存在。

《苹果少年》这幅绘画作品贯穿电影始终,它既是欧洲文化的写照,也是真实人性的写照。当古斯塔夫在刚说完要抱着这幅画死去后又接着说要把画卖掉,隐喻着处在战争时期的欧洲人民内心的不安与慌乱。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提到“整个19 世纪囿于一种妄想,人们能够用理性主义的明智解决一切冲突;把人类自然本能隐藏的越深,他那烦躁不安的冲动就会越来越缓和。”因此,全影片围绕着《苹果男孩》这幅绘画作品隐喻了整个犹太民族的社会风俗性与民族性的苦难。

四、结语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以强大的视听美感与价值隐喻为基础,通过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讲述了发生在大饭店里的传奇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视听盛宴,并通过喜剧的方式来消解人性的复杂与丑恶,讴歌善良正直的正面品性,从而实现主题的升华。

参考文献

[1]田渊.超然镜语:《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韦斯·安德森的美学韵律[J].戏剧之家,2021(06):156-157.

[2]郑杰.《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情感焦虑及再现[J].当代电影,2019(10):83-88.

[3]刘立洋.探析《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色彩运用[J].当代电视,2019(03):108-111.

[4]王昕.韦斯·安德森:设计世界以备回归[J].当代电影,2013(11):154-158.

[5]王炎.影坛怪杰的清新诗章[J].当代电影,2012(1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