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手法入手解读《荷塘月色》的散文之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7
/ 2

从艺术手法入手解读《荷塘月色》的散文之美

赵萌

鲁东大学 山东省烟台市 264000

摘要:《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非常出名的抒情写景散文,朱先生的散文一直被誉为“白话美术文的模范”。该作品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以后,就一直被作为中学语文课本中学习的重要篇目。《荷塘月色》作为散文中的经典,对这篇文章的研究数不胜数。本研究主要是围绕着《荷塘月色》的艺术手法去解读文章所体现的散文之美。

关键词:朱自清;《荷塘月色》;艺术手法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其散文中的代表作,该篇文章在《小说月报》上首次出现。文章总共一千三百多字,在朱先生的笔下描绘出了一个在寂静的夏夜里温柔的月色下的荷塘。先生想要排解自己内心的烦闷,在不知不觉中走到了清华园附近的荷塘,先生看到这月色下的荷塘便沉迷于此了。于是,先生便用这诗画一般的语言将月色与荷塘一同写进了《荷塘月色》这篇文章之中。朱自清先生的这一篇文章自从公布以后就被选入不同的中学语文教材之中,《荷塘月色》这一篇散文作为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无论是将其作为阅读文本还是教学文本,都被广大的教学人员多关注着。虽然语文教材中的选文一直在不断地更新,但是只要《荷塘月色》这一篇散文作为中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学者们对这篇散文的分析研究就会永远持续下去。

《荷塘月色》一经问世就有大量的文学评论家对其进行了点评,例如余光中、郁达夫、等人。郁达夫曾经这样评价道:“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藏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了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很明显,郁达夫先生对于这篇散文是持有很高的赞赏态度的。

随后余光中也对本篇散文发表了与此前不太一样的评价,他的看法大概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首先文章描写的过于详细,缩小了读者发挥自己想象力的空间,其次文章明喻过多,偏向于女性化,最后文章过分的平铺直叙,结构布局不够新颖,让人读来感觉索然无味。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大家对《荷塘月色》评论的角度各不相同,对文章的感受自然也就存在差异。从以往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荷塘月色》的研究一直在不停地变换视角,之前也有相关学者对这一篇散文做过一些文学解读的研究,而此次笔者将从艺术手法这一角度切入,通过对艺术手法这一角度的解读去品味《荷塘月色》所体现的散文之美。

1.结构美

散文向来被人誉为“形散而神不散”,《荷塘月色》这一篇文章更是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这一特色。这篇文章一共有两条线索,一条线索为作者的情感起伏,另一条则是作者的行踪,这两条线索完美的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结构精巧、构思缜密的抒情写景散文。

《荷塘月色》开头作者便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静,因此十分自然的过渡到想要去荷塘散散心,这便是文章的开头。没有华丽辞藻的修饰,描写的十分平淡自然,给人一种平易近人之感,也为下文详细的描写荷塘美景做了铺垫。文章内容详略得当,构思极为精巧。先生来到了荷塘边,感受到了平日里从未感受到的平静,于是便沉醉于独处的妙处之中,此时此刻,先生的心情得到了片刻的安宁。描写荷塘和月色的这一部分,是文章的精髓所在,先生将月色下的用精彩绝伦的笔法反复渲染,将荷塘月色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文章的最后,作者由赏荷联系到采莲,以《西洲曲》作为结尾并借此表达思乡之情。但是这一切终归是想象,一切还是要回归于现实,先生推门而进,文章收尾。这样的心情与文章开头的不平静形成了完美的照应。先生最初以自己的行踪为线索,从出门到回家,先生的心情也从不平静到平静。整篇文章回环照应,构思缜密。

  1. 语言美

《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在语言上完美的诠释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一句话,语言的运用也是这篇文章语言的耀眼之处。作者在文章的开头便直接吐露自己的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这样的开头仿佛作者把读者视为能够倾诉心事的好友,让人读来倍感亲切,瞬间就拉近了文章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还有一些句子如“我悄悄地披上大衣,带上门出去”,“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等等,也都是言辞恳切且毫不矫揉造作的语言。

作者在文中喜欢用富有诗意且新巧的修辞手法,擅长从不同角度来描写荷塘月色,来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从而使得读者尽可能最大程度上体会身临其境之感,这又可以称得上是本篇文章又一语言特色。文章的第四五两个自然段,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对荷塘进行渲染,例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作者发挥他丰富的想象力,把荷叶比喻成舞女的裙子,紧接着作者又运用拟人的手法,用“袅娜、羞涩”等词语来形容荷叶的姿态,经过这两个词的修饰,读者就会情不自禁的将荷叶想象成婀娜多姿又娇羞不已的女儿状。随后又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一句话作者将荷花的阵阵飘香比喻为渺茫的歌声,乍一听觉得二者没什么关联,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便能体味到这句话的妙处。荷花的香气本身就很淡,再加上微风拂过,香气就更加时隐时现了,而远处高楼上的歌声也像这荷香一般,时断时续,二者极为相像,因此这样的写法更能体现出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精妙。

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主要描写的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在这段话中动词的使用十分传神,一个“泻”就将月光写的像水一样温柔;一个“浮”字便将雾的形态十分形象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给人一种仙气缭绕之感;一个“笼”更是让人情不自禁的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这一句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朦胧之美。作者运用的这些动词给人生动形象之感,但在语言的运用上却毫无雕琢之感,用词造句如玉珠落盘一般,十分高妙。

  1. 意境美

《荷塘月色》在意境上最高的成就是情景交融,即对景物的描写中渗透着个人的情感,作者将自己所见的景物呈现给读者,在写景的同时抒情,而不是直接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朱先生在文章的一开头就表明了自己内心的不平静,于是萌发了想要出去走走的想法。作者虽然心里颇不宁静,但是却没有选择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借助荷花、荷香和荷塘的月色以及幽僻的小路和无精打采的路灯,作者将自己浓浓的愁绪寄托于这荷塘月色之中。作者将月色下的荷花比喻为“一粒粒明珠”和“碧天里的星星”,不管是“明珠”还是“星星”,却因为“淡淡的云”所以终是不能朗照。荷塘中荷花的香气也是时隐时现,似有若无,像极了从远处高楼上断断续续传来的歌声,这段话作者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描绘的这一副画面给人一种忽远忽近、若即若离的感觉,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荷塘月色》创造意境的另一个高超之处便是化实为虚。作者将荷花比喻成婀娜多姿刚出浴的美人,仅仅是美人一词就足以让读者想象出荷花曼妙的形态了,作者又加上刚出浴就更加让读者浮想联翩,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荷花娇艳欲滴的形态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后作者又写了“笼着轻纱的梦”呈现出一种朦胧之美,朱先生运用其高超的写作手法,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月下荷塘的美景,令读者心驰神往。

《荷塘月色》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感情表达的十分委婉,无论是从结构语言还是意境上,都体现了作者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但是作者的忧愁与作者的喜悦互为表里,即使作者内心烦闷也出散步遇到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也没有完全使自己解脱。作者这种通过自己对艺术手法的高超运用,将淡淡的忧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便构成了这一篇经典的美文。

参考文献

[1]刘宗德.如诗如画——谈《荷塘月色》的写作特点[J].教与学.1979(03).

18-20.

[2]李淦华.《荷塘月色》“袅娜”注释[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0(04).77.  

[3]于莹.对《荷塘月色》中语言艺术的赏析[J].语文建设.2014(32).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