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1
/ 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

孙家欣

六安市中医院、单位所在城市:安徽省六安市、单位邮编:237000、

摘要:随着各种慢性疾病发病率在我国的不断提升,慢性病管理在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的重要性也越发得到体现。然而我国慢性病管理发展历程不长,当前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针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现状展开探讨和研究,并针对性地总结相应的对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公共卫生服务;慢性病管理;现状

引言:

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包括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各类肿瘤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慢性病通常都具有较强的隐匿性,而且治疗难度较高,需要患者持续做好自我管理,否则会造成严重的后果[1]。基于此,将慢性病管理纳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对于保证社会公众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的慢性病管理实施的时间还不长,当前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所以不需要明确这些问题并不断加强和完善。

1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现状

慢性病病程长,治疗控制的难度较高,需要居民、社区和医院通力协作,才能够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从而帮助病人控制疾病发展,减少疾病的危害,使病人保持持续稳定健康。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才逐渐开始建立慢性病管理机制,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充分联系我国国情,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并主要形成了两种主要的管理模式,一种是慢性病自我管理,另一种是慢性病社区管理,对于慢性病的控制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2]

但是我国慢性病管理发展时间依然较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尚未形成合理的评估机制。我国当前的慢性病管理体系,在一些试点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依然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然而要进行推广,首先需要各试点的经验和优势展开全面有效的评估,才能从中找出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在更多地区推广使用。然而当前由于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估机制,也严重制约了试点经验的推广。

第二,不同层级机构缺乏协调。我国当前的医疗体系尚未建立非常畅通的上下级医疗机制转诊机制,尤其是缺乏完善的制度依据。这也导致慢性病管理中,难以形成有效的动态转诊模式;同时从当前慢性管理职能单位的具体职能发挥来看,也存在着明显的职能缺位现象,尤其是对基层医疗单位的培训和指导功能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第三,网络管理体系不健全。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户分离的情况非常常见,使得很多慢性病患者无法在户籍地得到获得实质的医疗保健服务,而在居住地又受制于户籍同样难以得到有效管理,这对慢性病管理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居民对慢性疾病认识不足。很多居民对慢性疾病的认识非常有限,由于大多数慢性病初期无明显症状,这也使得居民普遍对其缺乏应有重视,认为不需要治疗。甚至一些患者因为有明显不适,在用药后症状得到控制后,依然缺乏良好的依从性,最终引发严重后果。

第五,防治工作人力不足。我国当前在公共卫生领域,投入到慢性病管理方面的人员非常有限,尤其是在基层医疗机构更加紧缺,导致几乎无法开展工作。另外从事慢性病管理的人员中,很多人员的专业素质并不符合慢性病管理要求,难以有效履行慢性病防治的职能。

2我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的发展对策

我国当前慢性病防治的形势日益严峻,所以尽快健全和完善慢性病管理机制,对于保证居民健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面对当前存在着的各种问题,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第一,尽快建立科学的慢性病管理评估机制。针对当前我国当前慢性病管理尚未从试点区域向全国范围内大范围铺开,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尽快形成科学的项目评估流程,通过有效评估,一方面能够更快速地完成经验总结并进行大范围推广,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慢性病管理的执行状况实施有效的监督,以取得更有效的管理效果。

第二,构建慢性病管理服务网络。随着当前我国医改的不断深化,加快医疗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畅通的上下级医疗协作机制,使在医疗资源能够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从而构成以社区为中心,辐射基层医疗机构,以及中级和高级机构之间的完善体系,建立完善的预防、治疗、康复管理体系。

第三,打造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覆盖去安国范围的慢性病管理信息平台,实现慢性病管理的全面共享,使居民能够克服地域、户籍等现状,得到有效的慢性医疗资源;同时借助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加强慢性病预警、预测,实现更好的慢性病防治效果。

第四,强化慢性病宣传。加大慢性病宣传力度,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形成对慢性病的正确认识,比如糖尿病、高血压的危害性与防治措施;肿瘤疾病早发现早治疗的意义,健康生活习惯对预防肿瘤的重要性。全面提高群众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健康素养,从而降低慢性病发病率,使慢性病患者能够具备良好的依从性。

第五,加大慢性病管理队伍建设。对于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单位,必须要加大人力配置,同时要保证相关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对从业人员加大培养力度。此外,在我国医疗人才培养体系中,在重视全科医生培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加强对慢性病管理人才培养。不断推动慢性病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3小结

综上所述,慢性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性极大,已经成为当前导致死亡的最重要的原因。有研究证实,七成以上的死亡与慢性病有关[3]。我国当前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形势,慢性病的发病率不断增加,形势更加严峻。在此背景下,必须要加强对公共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的重视,不断完善管理体系,更好地发挥对慢性病防治的作用,更好地保证居民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李进,杨佳. 基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北京市某区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J]. 中国健康教育,2021,37(07):620-624.

[2]周佳. 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慢性病管理现状及对策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2019,16(36):145-146+149.

[3]关旭静,唐雪峰,吴先萍,王梅引,梁锦铭,张靖静,梅榕,蒋秀文,张帮荣. 四川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慢性病管理现状分析[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15,30(02):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