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十四五”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规划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青岛市“十四五”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规划与研究

王伟1,林晓红1,徐家英2,王楠楠2

(1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岛 266022;青岛市环境卫生发展中心,青岛 266071)

[摘要]:对青岛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片区化和园区化理念,规划提出青岛市全域形成“六片六园+多点”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同时对园区新增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扩大垃圾处理设施规模和环卫设施用地、探索垃圾填埋场循环利用模式等方面进行规划研究。

[关键词]: 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规划研究

近年来,由于环卫设施建设过程中“邻避”效应突出,导致环卫设施选址困难。在此背景下,垃圾处理设施集约化、统筹化、资源化和循环化的固废综合处理园区优势日益突出,成为国内外环卫设施建设的新选择[1-5]。针对青岛市目前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需要打破行政区划界线,全市域统筹规划各区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1 现状

目前青岛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358万吨,日产生量为9794吨/日。全市现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共14处。其中卫生填埋场5处,分别为小涧西垃圾填埋场、即墨垃圾填埋场、莱西垃圾填埋场、平度垃圾填埋场和西海岸固化飞灰填埋场;焚烧厂6处,分别为小涧西垃圾焚烧厂2处、西海岸垃圾焚烧厂、即墨垃圾焚烧厂、平度垃圾焚烧厂和莱西垃圾焚烧厂;餐厨垃圾处理厂2处,即青岛市楼山河餐厨垃圾处理厂、莱西餐厨垃圾处理厂;垃圾堆肥厂1处,即小涧西垃圾堆肥厂。

2 存在问题

青岛市已经建成的垃圾处理设施主要立足于服务城市和城区居民,随着全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现有设施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2.1 全市垃圾处理设施布局缺乏统筹规划

现有垃圾收运处理设施布局相对独立、缺乏统筹规划,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发展需要,按行政区划和管理部门对各类垃圾进行属地收运处理降低了市域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的效率,造成资源上的浪费,也不利于各县市垃圾处理系统之间的协调应急保障。

2.2 现有处理设施处理能力不足,处理设施用地规模无法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目前全市城乡生活垃圾产生清运量约9700吨/日,据估算2025年将达到11000吨/日,如果将全市城乡垃圾全部进行无害化处理,设施处理能力还存在缺口。伴随垃圾分类的实施和“无废城市”的建设,现状垃圾处理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功能将不能满足未来发展需求。

2.3 分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亟需补充建设,餐厨垃圾规范化管理体系尚未形成

随着垃圾的分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预处理和综合利用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快餐厨垃圾和大件垃圾的处理设施的建设。

2.4 垃圾处理设施分布不平衡

西部城区垃圾处理保障能力严重不足,县级市垃圾处理设施比较薄弱。处理设施资源化处理水平有待提高。城区垃圾处置资源化率比较高,而西部城区和县级市垃圾,处理方式单一,缺乏资源化处理手段。

3发展预测

根据青岛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规划2025年全市总人口1070万人。按照各类垃圾产生量指标数值和青岛市垃圾成分,预测2025年全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10700吨/日,其中厨余垃圾6206吨/日,可回收物2739吨/日,有害垃圾11吨/日,其他垃圾1744吨/日;大件垃圾产生量321吨/日,餐厨垃圾962吨/日。

4垃圾处理设施布局规划

根据规划原则和垃圾处理设施布局片区化、园区化理念,以及国家标准规范和青岛市相关政策法规,规划如下:

4.1青岛市全域形成“六片六园+多点”的垃圾处理设施布局

六片:按照规划“遵循服务范围片区化、设施建设园区化”原则,将青岛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服务分为六大片区,分别是东岸及北岸片区、西海岸片区、即墨片区、莱西片区、平度片区和胶州片区,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跨行政区域的市级统筹。各片区的垃圾处理设施相对独立、各种处理设施相对完善、垃圾处理规模、运输距离相对合理。

六园:各片区规划建设1处以焚烧为核心的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多种处理设施集中建设、协同处理,充分发挥规模和集群效应。全市规划建设六大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因地制宜,规划少量分散的处理设施作为补充。小涧西、西海岸、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园区;在保留现有处理园区空间布局的基础上,补齐胶州片区垃圾处理短板;依托现状各园区的设施基础,补充建设如餐厨(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分拣等末端设施,形成全市生活垃圾“六园协同” 处理模式。

多点:结合大型转运站或村镇等建设的大件垃圾分拣、小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及现状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等。因地制宜、分散设置大件垃圾分拣、可回收物分拣、小型厨余垃圾处理等设施,形成“多点辅助” 处理模式 。

4.2 资源化建设,园区内新增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

按照《青岛市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垃圾分类实施后,各类垃圾应运至相对应的各类垃圾处理厂进行处理。六大园区除保留和建设垃圾焚烧设施和填埋设施外,需新增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厨余垃圾处理设施、大件垃圾处理设施。有毒有害垃圾统一运至平度新河或黄岛危废处置中心进行处理。提高青岛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率,为推进青岛市生活垃圾分类提供设施保障。

4.3 扩大垃圾处理设施规模和环卫设施用地以满足未来环卫发展需求

随着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逐渐增加,处理设施规模需进一步扩大,设施用地规模也需要增加,以保证新增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东岸及北岸片区现状园区用地约1700亩,规划需新增用地110亩,将园区东北侧用地改为园区发展备用地,可满足新增用地需求;西海岸园区现状园区占地面积733亩,规划需新增用地257亩;即墨园区现状园区占地面积约425亩,规划需新增约290亩;平度片区现状园区占地面积284亩,未使用用地面积78亩,规划需新增138亩;莱西园区现状园区占地286亩,规划需新增用地170亩。胶州片区需要选址进行新建,规划园区总占地400亩,可满足新增设施用地需求。

4.4 探索垃圾填埋场循环利用模式,扩大填埋库容,延长填埋场寿命

青岛市要对区域内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进行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理计划。适时开展增加填埋库容计划,扩充填埋场库容,确保应急和战略保障功能,对封场垃圾处理厂要进行生态修复工作,加大存量垃圾治理,加强对封场的填埋处理设施的后续管理和治理。

5结论

规划研究充分体现了垃圾处理设施园区化和片区化建设的理念。通过“十四五”垃圾处理设施的规划实施,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能力达到12000 吨/日以上,无害化处理率保持100%;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体系更趋完善,生活垃圾处理实现全域统筹。规划实施将为青岛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供应有的环卫基础设施支撑。

参考文献

[1] 汪浩.贾川.我国固废综合园区案例研究与发展建议[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9,44(4):63-65

[2]邓成.城市固废综合处理园区规划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12,20( 5):21-23

[3] 聂剑文.全国最大的垃圾处理设施-老港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的建设和规划[J].上海建设科技,2018,(01):1-5

[4] 颜廷山,李黎杰,杨叶,马军.“循环经济”理念在某垃圾综合处理中心的应用[J].环境卫生工程,2017,25(03):72-73

[5] 赵曦,吴姗姗,陆克定.中国固体废物综合处理产业园现状、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08):16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