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区防御性驾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9
/ 2

油区防御性驾驶研究

王世兴,蒋致宇

(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长庆分公司生产测井第四项目部,陕西 延安 717400)

摘要:文章分析了油区道路驾驶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说明了城镇道路、村庄道路、野外道路条件下的驾驶重难点。同时,从主动防御驾驶、被动防御驾驶这两方面入手,着重阐述了油区防御性驾驶技术的要点内容,具体包括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合理分配注意力、使用完好轮胎、合理调整座椅与头枕位置等等,以期降低油田区域行车驾驶事故问题的发生概率,提升油田区域驾驶安全性。

关键词:油区驾驶;防御性驾驶;行车安全;交通事故

引言:防御性驾驶可以理解为驾驶人员在行车期间精准预测由行人、气候、路况、其他驾驶人员所引发的危险问题,并迅速做出合理、有效的预防与应对,提升驾驶安全性。在油田区域,路况、驾驶环境的复杂程度更为明显,需要切实落实防御性驾驶技术,避免发生严重安全事故。

一、油区道路驾驶特性分析

第一,城镇道路。对于城镇道路而言,其路面的平整程度普遍相对较高,车况理想,在驾驶车辆运行至相应路面期间,需要驾驶人员重点规避的问题为超速驾驶,要求驾驶人员切实参考道路要求,落实对车辆行驶速度的严格控制。同时,还要时时留意交叉路口位置、路边区域内存在行人、车辆的移动轨迹,适当降低车速,避免由于个体突然移动并改变运动轨迹而引发安全事故的发生。第二,村庄道路。油田所处区域路况相对复杂,周边一般存在较多村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驾驶人员应当尽可能绕过村庄的道路行驶。但是,在不得不应用村庄的道路行驶期间,就需要切实关注路况信息,警惕道路两侧住宅内突然冲出的村民、宠物等,尽可能保持低速行驶,合理控制方向,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后能够及时、有效应对。第三,野外道路。油井普遍在野外区域内设置,周边道路条件相对较差,大多为土路、砂石路、水泥小路,路况复杂。因此,在野外驾驶期间,驾驶人员应当尽可能选择自己更加熟悉的道路,并在出行前全面掌握性行车路线。野外道路相对狭小,所以在走错路的情况下,驾驶人员面对着的掉头难度更高,特别是对于大型车辆来说,其在野外道路上的掉头难度更高,很难找到更为合适的掉头位置。

二、油区防御性驾驶技术的要点内容探究

(一)主动防御驾驶技术要点

主动防御驾驶的核心点就是提升驾驶人员的安全驾驶意识,主动使用各种防御性驾驶方法展开油田区域内的驾驶工作,降低撞车风险的同时,避免车内人员或其他道路使用者受到伤害。此时,要求驾驶人员具备良好的、正确的驾驶习惯,主动落实对多种风险事故问题的规避,能够应用系统的驾驶方法技术,识别、应对突发问题。

1.驾驶期间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

车辆驾驶前,驾驶人员必须要确定自己的精神状态,保证在精神状态良好的前提下展开车辆驾驶行为。同时,在驾驶期间,也要始终高度集中注意力,放眼前方地平线,尽可能通过观察获取到更远处的道路信息。特别是在行驶到油田区域岔道纵横的位置时,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分析、发掘潜在危险,并提前形成适当措施方案实现更好应对,降低车祸等危险事故的发生概率。

2.驾驶期间合理分配注意力

油田区域的路况普遍相对复杂,所以需要驾驶人员在实际的车辆驾驶期间及时、全面获取路况信息,并迅速做出灵活反应[1]。基于这样的情况,驾驶人员应当在驾驶期间落实对注意力的合理分配,持续展开对车辆驾驶环境的观察、搜索,获取重要信息,跟踪正在发生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车辆驾驶行为的调整。在油田区域内,实际具有的交叉路口数量较多,且乡间道路的狭窄程度明显,因此在车辆驾驶期间,要求驾驶人员实时关注路口行人以及车辆的状态,尽可能避免驾驶时碾压路边农作物,从而达到规避工农纠纷问题发生的效果。

3.提前完成线路规划以及风险识别

在油田区域,所存在的油井数量普遍保持在偏高水平,驾驶人员难以做到对所有油井所在位置的全面掌握与记忆。基于这样的情况,为了确保在油田区域车辆驾驶的安全性,驾驶人员就必须要提前对施工所在位置进行了解与明确,以此为基础,提前组织展开对油田区域内车辆行驶路线的规划设计。与此同时,还需要提前识别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多样性风险问题,提前完成风险应对方案与措施的设定,以此保证在实际的驾驶期间对各种风险实现灵活应对。在遇到突发问题后,能够通过车速调整、车道位置变更等方式规避风险事故,最大程度降低油田区域内行车驾驶安全事故问题的发生概率。

(二)被动防御驾驶技术要点

被动防御驾驶的核心点就是对车辆安全附件进行科学应用,包括座椅、头枕、侧视镜与后视镜、安全带等等。实践中,需要驾驶人员在驾驶前期提前完成对多种车辆安全附件的检查与调整,结合定期性的维护,确保车辆安全附件在车辆安全运行中的防护作用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更好防御交通事故,切实保障车内人员的人身安全[2]

1.使用完好轮胎

经常检查车辆轮胎,确保轮胎的气压值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尽可能调整所有轮胎的气压值均维持在一致水平;在驾驶车辆的前期、行驶中以及回场后,均要落实对车胎的检查,对车胎运行情况、完好程度进行实时性关注,及时组织展开对存在严重磨损或变形、有损伤、超出使用年限的轮胎的更换;每天均需要清理卡入轮胎表面花纹中的碎石块、杂物,维护轮胎的清洁状态。

2.合理调整座椅与头枕位置

上车后,驾驶人员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展开对座椅位置的调整,确保驾驶人员胸口与方向盘之间存在合适的距离,一般可以控制在25厘米左右;要求保证驾驶人员可以在背部紧贴座椅靠背的条件下,其前脚掌能够灵活实现对刹车板的控制。

结合交通部门的相关研究能够了解到,即便在车速保持在相对较低的状态下时,一旦发生碰撞,受到车辆加速与减速所产生力量的影响,车内人员的颈部会遭受挤压。此时,若是没有汽车头枕的保护,则极容易导致车内人员的颈部受伤。基于这样的情况,在实际的车辆驾驶前期,必须要落实对头枕高度的适当调整,确保头枕能够完全支撑驾驶人员的头部。通过对头枕位置的适当调整,能够促使发生车辆撞碰、追尾情况下驾驶人员受伤的概率降低40%—50%左右。

3.尽可能增大可视区域

启动车辆前,需要对车辆侧视镜、后视镜等进行角度调整,尽可能减少视野盲区,并增大可视区域。在调节车辆侧视镜、后视镜期间,需要确保能够在侧视镜内观察到四分之一车尾,在车辆行驶期间,还要实时关注本车辆与后方跟车之间所存在的实际距离,以及后方跟车发出的灯光提示[3]。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当引入倒车雷达、倒车影像、右侧前方影像等电子设备,结合对先进科学技术及其设备的使用,最大程度缩减视野盲区,确保驾驶人员能够更及时、全面的掌握车辆周边信息。

4.必须系好安全带

结合现有调查与实践情况能够了解到的是,系好安全带能够促使前排乘客在发生车祸后的死亡率降低45%左右;而对于坐在后方位置的乘客来说,如果在车辆行驶期间不正确系好安全带,那么在发生车祸的情况下,其负重伤概率会提升10倍左右。作为车辆驾驶人员,在实际启动车辆前,必须要系好安全带,同时也要提示车辆内其他随车人员正确系牢安全带。

总结:综上所述,油田驾驶员在实际车辆驾驶期间面对着的路况相对复杂,需要在切实把握不同油田道路驾驶特性及其安全驾驶要点的基础上,践行防御性驾驶,在驾驶期间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合理分配注意力、提前完成线路规划以及风险识别,同时还要使用完好轮胎、合理调整座椅与头枕位置尽可能增大可视区域、必须系好安全带,提升油区驾驶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程文. 浅谈中油测井防御性驾驶技能培训及实训的应用[J]. 石化技术,2020,27(05):165-166.

[2]高红丽,高丽英,范双双.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防御性驾驶行为意向分析模型[J]. 公路交通科技,2020,37(03):137-144.

[3]王志霞. 驾驶员的最高境界是掌握防御性驾驶技术初探[J]. 时代汽车,2020,(04):85-8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