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3
/ 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尹婷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人民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在新民主主义时期,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人民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的力量,提出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最终取得了革命胜利的果实。而在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对于丰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为“第三世界”国家提供中国思路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继承和发展

1 引言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随着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将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毛泽东开始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逐渐用唯物史观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从当时所处的动荡情况出发,将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人民主体思想,用于指导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实践。研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丰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时代背景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一直遭受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统治,毛泽东正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失败教训和看到人民群众深受压迫之后,意识到中国急需一个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而这时正值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时期,于是,毛泽东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深入学习的基础之上,结合中国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实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观点,为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进行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1925年12月,毛泽东发表了国共合作以来的第一篇重要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其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论述了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性质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初步提出了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标志着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萌芽。而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这一著作,在总结前期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深刻论述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基本规律,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完整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飞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发表的多篇著作中,毛泽东还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人民服务”、“人民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以及“真正强大的力量是属于人民”等经典论断,其人民主体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3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与继承

3.1 坚持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活”出发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是随着他对生活的认知、理解和践行之中不断孕育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宗教和宗教意识是“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生活的颠倒的、虚幻的反映,这不仅体现了“现实的人”作为历史活动主体的能动性,而且还较为客观地揭示了“现实的人”的生存困境。因此,他认为应从对宗教的批判转为对现实的批判,密切关注“现实的人”的活动。在他看来,作为历史活动的主体,“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体的、真实的存在物。在不断的反思之中,他开始转向对市民生活的思考,他认为人们要改变自己受压迫受剥削的生活境况,就必须要消灭宗教,把人的世界还给人自己,必须同这个“颠倒的世界”作积极的斗争。总之,在马克思对宗教生活的批判之中,不断发掘、肯定和彰显人民的力量,他的人民主体思想不断地凸显和发展。

马克思的各类著作中,自始至终都在关心底层人民的生活疾苦,不断地为改变他们的生活现状进行批判与革命,希望引导人民摆脱剥削和压迫,过上全新的美好生活。毛泽东也是在深入关注农民、工人现实生活的生存问题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自身的人民主体思想的。

3.2 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的观点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主要内涵。在批判了宗教史观和英雄史观之后,马克思提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从而确定了这一思想的主要内涵。“实践”是作为人类特有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人民进行实践的根本原因就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获取生产生活资料,同时形成新的生产力,用以维持和改善人们生存和发展。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主导和参与着社会各类实践。马克思深刻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对封建阶级统治的推翻,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被压迫的现实,权利仍然掌握在少数人、掌握在特权阶级的手中。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社会变革只是一场空想,只有与人民群众建立起紧密联系,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才能使得社会变革走向成功。

毛泽东正是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观点的科学性,从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牢牢地贯彻这一观点,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3.3 坚持“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的现实路径

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这一观点,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所明确提出的,他在文中提到德国解放的实际可能性最终就在于形成无产阶级。马克思从德国来到法国巴黎的期间,受到正义者同盟和工人社团领袖的影响,参与工人会议和运动,沉浸在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之中,直接感受到了无产阶级具有反抗资产阶级的潜力,他对无产阶级从此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马克思还认为,无产阶级的兴起与发展和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在社会结构急剧解体的基础上,中间等级的人民群众成为了无产阶级...”无产阶级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他们只有在强烈感受到自己的物质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国家现状时,才能意识到自身实现普遍解放的能力。所以,马克思看来,在私有制废除的基础之上,无产阶级作为主体力量才能发挥革命的作用,才会实现“由高卢雄鸡的高鸣来宣布”的人类解放。

在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多数文章中,几乎都提到了无产阶级对于实现革命胜利的重要作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所取得的成果都证明了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4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对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创新与发展

4.1 制定维护人民利益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1945年,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从维护人民利益的角度出发,对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进行论述,体现了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我党践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就是要在各个方面凸显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地位。经济纲领方面,为了保障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阶级的革命积极性,制定出了符合农民利益的经济政策。政治纲领方面,则要将我国的革命进程分为两步走,第一步是建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国家,第二步才是建立无产阶级的共和国。毛泽东在1940年的《新民主主义论》演讲中还提到中国可以采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文化纲领方面,则提倡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才是适应新经济和新政治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和以前的封建主义、帝国主义文化不同,不是专门为某一阶级而服务的,而是为社会中广大受“三座大山”压迫,愿意为革命作出贡献的人民群众服务的。

4.2 充分发挥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的主体力量

根据马克思“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这一观点,再结合中国当时复杂情况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指出,中国革命的主体是老百姓,是占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由于这篇文章发表的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所以毛泽东在阐述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的时候,强调了农民问题成为了中国的基本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不仅革命需要广大人民的参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也离不开人民。从毛泽东提出的社会各方面的建设纲领之中,都能体现其团结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思想。比如经济纲领中,实行“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等方法,团结了最大化的有生力量并投入到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去,为民族独立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政治建设中,要求建立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这里也充分意识到了人民作为革命和建设主体的不可或缺性。文化建设方面,人民群众中的一些有才之人为中华文化精神宝库贡献了无数基于人民而创造,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作品。

4.3 实行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看到了前期革命的不足之处,深刻认识到了“无产阶级是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这一思想的正确性。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一文中,毛泽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分清敌人和朋友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所在。但是他并没有一味的否定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他认为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之下,可以将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团结起来,作为“朋友”投入到革命之中,因为这两个阶级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有一定的革命倾向。毛泽东在《新民民主主义论》中将“五四运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为划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治领导权的标志,认为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是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领导的,而五四运动之后,则是在以先进无产阶级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在文中毛泽东还说明了由于民族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及两面性的矛盾特质,因而坚定地指出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必须牢牢地掌握在无产阶级的手中。

5 新时代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5.1 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发展到了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的历届领导人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人民主体思想。如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我国面临着全新的战略机遇和历史机遇,习总书记充分尊重人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人民立场,形成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提升到了全新的境界。要想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梦,就必须要将新时代人民观的根基深扎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之中,在实践活动中坚持人民主体思想的核心和价值取向,使马克思的终极理想在当代中国熠熠生辉。

5.2 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从诞生之初就在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中体现了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如今,在我党的带领下,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党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实现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始至终,我们党的初心就没有改变和丢弃,无论是从它的产生,还是所具有的性质和所遵循的宗旨来看,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得到人民群众支持的我们党,其执政地位才能更加稳固和坚不可摧。

5.3为“第三世界”实现独立和走向现代化提供新经验。

当今世界,还有许多国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我国对马克思主义的成功运用和取得的一系列伟大成就,给深受压迫、还身处困境中的国家带来了希望和值得借鉴的经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今一些还未独立的国家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味压榨人民,大量财富被少数人中的统治阶级所占有,人民连自己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满足不了,更不会也不愿意加入到革命的斗争之中。习总书记始终认为,各国的发展道路应由各国人民自己进行选择,这就意味着广大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寻找适合本国的发展之路。

6 结语

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在毛泽东的继承和发展之下,在中国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指引中国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时至今日,仍然为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提供了动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于这一思想对于“第三世界”实现独立和走向现代化以及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必须立足时代,着眼未来,为实现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新飞跃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2.

[2]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留义,潘宁.马克思早期人民主体思想的生成及现实意义——从“生活”之维出发[J].社会科学家,2021(10):30-34.

[4]包大为.毛泽东的人民观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继承和发展[J].毛泽东研究,2021(03):101-111.

[5]陈胜云.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论的四重特性[J].理论研究,2020(06):42-48.

[6]贾永恒.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评析[J].西部学刊,2020(01):37-39.

[7]房玉霞.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三个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J].吉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3):25-27.

[8]李萍萍.马克思主义的人民主体性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社科纵横,2021,36(04):28-33.

[9]滕秀月.试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中国化[J].兵团党校学报,2021(02):5-10.

[10]张琳雅,王春林.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及当代发展[J].党史博采(下),2021(10):49-5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