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织红细胞(Ret)检测的重要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网织红细胞(Ret)检测的重要性

张莉莎

邛崃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四川邛崃  611530

血常规检测是基础的临床化验检查之一,但通过化验血常规可以检查出很多问题。网织红细胞(Ret)是没有完全成熟的红細胞,其胞质内含有嗜碱性的RNA物质,经化学染色剂染色后呈浅蓝色或深蓝色网状结构,并因此得名。网织红细胞的检测,其结果可用于监测骨髓新生红细胞内血红蛋白的生成情况,从而为临床诊断提供更有价值的诊断依据。本文重点从网织红细胞(Ret)检测对诊断贫血、应用于临床化疗以及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旨在为网织红细胞(Ret)检测对提高临床应用价值提供参考。

1.开展网织红细胞(Ret)检测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Ret)及其相关参数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在临床诊断价值方面,其灵敏度、特异性要优于传统的红细胞与白细胞计数,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具体来说(1)网织红细胞(Ret)增高:提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见于各类增生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尤为显著;(2)网织红细胞(Ret)减少:见于非增生性贫血(如铁、铜、维生素B6、维生素B12缺乏),慢性病性贫血(如慢性炎症、恶性肿瘤、慢性肾衰竭、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和纯红细胞再生障碍;(3)鉴别贫血;如缺铁引起的小细胞性贫血,缺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大细胞性贫血等。

2.网织红细胞(Ret)检测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应用

网织红细胞(Ret)作为反映人体骨髓造血功能与红细胞生成活力敏感指标,自该技术诞生以来,随着计数手段的持续改进,其临床应用价值日益凸显。实践检测中,激光技术能够在不同测量通道内同时检测数十项参数。网织红细胞(Ret)经碱性槐黄染色后,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加以检测分析,明确网织红细胞(Ret)数目、比率、分类。

网织红细胞(Ret)最初应用于对血液系统肿瘤患者的外周血细胞监测,提出幼稚网织红细胞(Ret)变化是骨髓受抑与逐渐恢复敏感指标;近二十年前,我国开始应用自动化检测仪对外周血动态监测。实践中,意识监测病人的骨髓功能,重点是监测其各血细胞值是否降低正常值或上升到正常值。因此,各血细胞参数变化到正常值的时间差,对临床诊疗有重要意义。在各项参数中,特别是HFR、LFR在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中有重要价值。骨髓移植后21天,如网织红细胞>15×109/L,常无移植并发症;若骨髓开始恢复造血功能,首先表现为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和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的升高,其次为网织红细胞升高。因此,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的改变更为灵敏。

网织红细胞(Ret),尤其是HFR骨髓受抑、恢复阶段,其改变比白细胞、血小板提前,说明HFR可用于评价肿瘤患者骨髓功能变化,指导临床药物治疗时升白细胞的时机,避免出血和感染,降低升白细胞时程,节约病人的治疗费用,受惠更多病人。

3.网织红细胞(Ret)检测在临床化疗治疗的应用

以原发恶性血液病化疗为例,疾病诊断一般是依靠遗传学特征、骨髓活体染色、免疫表型与病人症状综合判断,病人发病迅速,进展快,病例特征体现在骨髓和其他造血组织中存在大量白血病细胞增生,抑制正常造血细胞,同时,浸润其他组织器官。现阶段,临床用于监测化疗疗效的指标除去骨髓穿刺活检骨髓象中的白血病细胞外,也可以利用检测化疗前后细胞凋亡、血浆标志物、检测血清CRP 、CD44、CD71、α1-酸性糖蛋白来确认原发恶性血液病的预后和化疗效果,可通过监测血浆DNA观察预后和化疗效果。

    由于化疗及其应用药物会对患者造成骨髓抑制,有效监测病人骨髓受抑情水平以避免因骨髓受抑引发wBc、PLT减少发生感染、出血症状非常重要。近些年来,临床诸多学者发现,网织红细胞(Ret)在监测骨髓受抑方面有重要价值,比WBC、PLT监测骨髓抑制情况效果更好。网织红细胞(Ret)呈双凹圆盘状,内含碱性物质,和成熟红细胞形态基本一致,属于骨髓中晚幼红细胞脱核后分化而来,外周血网织红细胞(Ret)是预测骨髓红系造血状态的敏感指标。网织红细胞的动态观察可指导临床适时调整治疗方案,避免造成严重的骨髓抑制。机体接受放疗、化疗后,如出现骨髓抑制,早期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和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降低,而后网织红细胞降低;停止治疗,骨髓功能恢复后,这些指标逐渐恢复。

4.网织红细胞(Ret)检测在临床诊断贫血中的应用

贫血是指外周血中容积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正常标准水平。其中,血红蛋白浓度至关重要。严格来说,贫血并不属于疾病范畴,而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多种疾病均可能合并贫血。红细胞在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成红系造血祖细胞,从而发展成不同阶段幼红细胞,直到核脱出成网织红细胞(Ret)进到外周血液,在此期间,需大量造血因子刺激。血红蛋白形成需肾脏产生的红细胞生成素的刺激,铁代谢系统实施调节。所以,一切影响造血干细胞生成或增殖、红细胞成熟、血红蛋白形成等病理都可能致使红细胞数量锐减而引发贫血症状。

贫血按照诊疗需求,可进行多种分类。例如,通过形态学,可将其分成小细胞、正细胞、大细胞贫血;根据贫血程度分成轻、中、重度贫血。一般意义上,临床主要会根据贫血病因实施分类,包括骨髓造血功能异常、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等病因。对贫血类型中的IDA、ACD鉴别诊断,常用监测方案有:血常规、铁代谢、转铁蛋白受体、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细胞涂片分析、骨髓细胞病理学涂片等。血常规、铁代谢、转铁蛋白受体操作简单,但无法很好鉴别IDA、ACD;骨髓细胞涂片是“金标准”,但该检测用时长,成本高,且属于有创检测,不利于临床普及。实践发现,网织红细胞(Ret)血蛋白含量、铁调素参数能够有助于提升临床医师的诊断准确性。网织红细胞(Ret)可以快速预测骨髓红细胞系统生成情况,实施观察病人铁状态,不受炎症影响,比其他检测指标费用更低。实践认为,单独行网织红细胞(Ret)计数检测能够较好的诊断贫血类疾病与疗效观察,是一项可靠的实验室指标。网织红细胞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有效治疗2-3天后,网织红细胞开始上升7-10天达到高峰(约10%),2周后逐渐降至正常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