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基层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策略研究

钱汉梁

南京普济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江苏省南京市210000

摘要:随着基层检验科研究的增多,专业科室的研究人员一直处在高风险的环境当中。一旦出现生物安全事故,将会影响研究人员的生命安全,也会影响到医学以及社会的安全问题。在基层检验科室当中,需要制定安全管理的规范以及策略,强调生物安全的管理才能够进一步的提高安全管理的质量。本文根据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结合实践经验,针对基层检验科室的生物安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接触多种生物、安全防护意识、安全防护制度等分析问题所在。最后,提出了通过树立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完善实验室制度;加强培训等对策,提高基层检验科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质量。

关键词:检验;生物安全;安全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检验的次数以及研究的频率不断增加。国内外发生了许多实验室感染,由于布鲁氏菌病在动物实验中感染,检验人员们敲响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的警钟。参加检验的研究人员,主要从事检验或研究。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样本多种多样,因此这些样本具有传染性,并增加肿瘤和发病率。如果检验科室的操作人员缺乏生物安全知识,实验室将成为生物学中最危险的地方,并可能成为医源性医院感染的高危服务。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意识和生物安全预防应是合格测试人员或研究人员的必备素质。因此,对于基层检验科室而言,通过正规和严格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一、基层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问题

(一)接触多种生物危险因素

检验医学是一门实用和应用学科,实验教学在检验教学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实验课程不仅使检验人员能够掌握临床实习和未来工作的操作过程中的基本技能,还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加强和深化对检验人员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许多实验课程用于教学。有许多来自患者的样本,如基本免疫学临床检查、生化检查、微生物检查、人体各种分泌物的使用、液体物体的排泄等。甚至检验人员提供的样本也可能含有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志贺氏菌痢疾病毒、沙门氏菌等。有三类四种致病微生物,少数两类高致病微生物和有害因素。两者都表明,在检验的实验教学中,检验人员经常暴露于已知和潜在的生物风险因素。

(二)生物安全防护意识淡薄

在基层检验科室当中,仅在学年的临床微生物学和学年的实验室管理课程中,有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内容,在临床微生物学中,检验人员的空间较少,因为这一阶段,检验人员的医学知识较少。只有在第一次实验课程中,以实验室代码的形式学习相关内容。检验人员倾向于认为,对各种潜在风险因素缺乏认识,表现为在外部生化血液等课程中缺乏自我保护的心理意识,检验科室负责人对生物安全的关注不足将使检验人员对生物安全意识降低。

(三)生物安全防护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

尽管我国颁布以来一直在执行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合规的一般准则,但《传染病控制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相继出台,并符合该条例,法规和相关标准实验室尚未为实验教学和人员检查制定具体的操作材料安全规则。可能涉及生物安全问题的实验教学操作的材料保护规则。医疗废物的统一标准也没有关于物品处理和分类的统一标准或规范。此外,如果实验室管理不完善,检验人员可能会在实验期间将手册注释等放在试验台上,使用手机,甚至在实验室吃饭等,都带来了生物安全隐患。

二、加强基层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意识

实验室生物安全是检验的生命线,培训具有安全意识的合格专业人员是检验专业培训的基础。重点是培养测试人员的良好习惯。提高检验专业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是基层检验科室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基层科室学习期间,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将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实习或工作中疏忽。物品安全和生物安全保护对个人、集体甚至社会都是危险的。

首先,为了提高检验人员的生物安全意识,需要对专业教师进行安全意识培训和更新,以实施生物安全知识,使教师熟悉相关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律法规管理方法标准操作安全手册,及时掌握生物安全方面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教授和教授课程特点,向检验人员灌输生物安全知识,规范检验人员的操作,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

其次,掌握相关的生物安全技术。实验技术的标准化和专业化对于粒度测定医学专业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存在灌溉感染风险的操作,操作员应更加关注操作过程的标准。例如,对于样本采集,操作员必须对病原微生物有良好的了解,并具备采集样本的专业技能:在血清分离过程中,操作员在处理过程中必须戴手套和护目镜,以防粘膜,动作也必须温和,以免喷洒食品气溶胶,使用的设备必须浸入消毒液中,丢弃在指定位置,或在灭菌后重复使用。

(二)完善实验室制度,规范操作形式

首先,实验室的管理人员通常强调实验室生物安全,并重视将生物安全内容渗透到实验教育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中。将临床内容结合起来,以身作则,解释实验室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预防知识和方法。同时,规定操作的重要性标准化,严格消毒灭菌设置清洁和污染区域。而且,基层检验科室还需要制定操作规范,放置在清洁区域内供个人使用的物品,做好个人防护操作,注意防止交叉感染严格遵守规范的操作程序和方法。

其次,完善实验室制度。为了提高检验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必须带领检验人员认真学习《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对于基层检验科,掐拧掉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管理。运用科学技术的手段进行24小时的监督管理,更新技术手段,加强科室人员的知识学习,从而形成规范操作的氛围。同时,加强安全管理的手册制作,让科室人员了解标准版的作业程勋,严格执行。比如:样本的来源和处理、实验室的废物处理规范等等内容。通过完善和规划,实现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的保障。

(三)加强操作培训,完善实验室安全设备

首先,作为检验人员或者是检验科的操作人员,需要遵守实验室的生物安全制定,掌握实验室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也要能够了解和熟悉病原体的生物学特征,了解实验室的风险因素以及应急的计划等。基层检验科需要组织定期的人员测试和评价,鼓励工作人员开展演习和实践,提高整个风险控制水平。而且,需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从实验室环境、实验室病毒等等相关知识来开展和运行,降低检验人员存在的风险,提高生物安全管理的质量。

其次,检验人员从理论和实践上理解生物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生物安全教育的措施,包括实验宝藏和经验。在实验培训中,我一直非常重视向检查员教授和维护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概念。每个实验课程和监测检查员都充分保护个人严格的无菌操作和统一的废物处理。在初步实验课程中,组织了细菌培养遗产,并对人体各部分的室外空气和水,特别是手和嘴皮肤的面部进行了保护,必须在操作平台上隔离,检查员应能够直观地感知和评估无菌处理和消毒的需要,并为检查员选择空闲时间,以互动方式讲授或讨论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预防和相关内容,并加深理论知识。

三、结论

近年来,国内外发生了多起实验室感染和试剂泄漏事件。虽然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实验室安全的硬件和软件管理存在漏洞。实验通常配备先进的硬件设施。如果没有有效的软件管理实施,则将其堆叠以发挥其安全作用并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相反,很难确保实验室的安全。为确保实验室安全建设,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为实验室人员创造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将安全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并将其纳入检查员的实际工作中。参与者必须敲响警钟,以避免任何类型的安全事故。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只有在思想中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高度责任感,认识到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真正树立安全意识,才能在事故发生之前预防事故。

参考文献:
[1]祝亮.基层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策略研究[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12):28-30.

[2]陈荣剑,胡炜,王占科,陈卓敏,祝仲珍,胡新华.重视检验科标本生物安全控制和全程管理[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7):2081-2084.

[3]邵晓明.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17):185-187.

[4]王玲莉.检验科微生物室生物安全与医院感染隐患及预防控制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9,16(24):162-163.

[5]徐晶.加强生物安全管理  降低检验科医源性感染[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6):196-198.

[6]汪金辉.加强检验科标本生物安全控制和全程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23):132-133.

[7]张琴,吴艳.以数据分析为依托提升生物安全管理在检验科中的应用价值[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1):184-185.

[8]顾琳媛,褚雪莲,方苑仲.医学检验科生物安全的风险与防控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02):97-98.

[9]郑健,穆红,周春雷,刘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检验科生物安全管理的实践与探索——以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为例[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21,25(02):232-236.

[10]魏望,薛存,薛魁,陆丹,沈艳丽,王波.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对降低检验科感染的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2,38(13):165-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