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植密度对朝天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05
/ 2

定植密度对朝天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布热比牙·毛拉库尔班,,吐尔逊·托合提,,亚力坤·吐尔逊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844700

摘要:根据数据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朝天辣椒的始花期、结果期和收获期均有0-6天的延迟,收获期均有0-9天的延迟,株高呈上升趋势,茎粗、分枝数和开阔度均呈下降趋势。在本试验定植密度范围内,4个朝天椒品种单株结果个数、椒果纵径、椒果横径、单果鲜质量、单果干质量、单株干椒质量都会随着定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面积指数也会随着定植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关键词:定植密度;农艺性状;影响

引言

朝天椒是对椒果朝天生长这一类群辣椒的统称,椒果较小,又名小辣椒、五色椒、指天椒、山鹰椒、天鹰椒、望天椒。朝天辣椒是一种多年生的茄科植物,通常是一年一次的种植,它的果实是直立的,也可以是稍微倾斜的,它的果实有很强的生命力,很强的辣性,味道很独特,它的果实集中,成群生长,果实的尖端是笔直的,它的顶端是笔直的,它的形状很小,颜色很红,辣味很重,它很容易干燥,它可以是新鲜的,也可以是泡制的,也可以是干辣椒。朝天辣椒种植面积呈逐年增长趋势,目前已经跃居干椒种植面积第一。然而,传统的栽培方式、不合理的栽植密度会造成辣椒增产效果不明显,因此,提高朝天椒的栽植密度是实现高产的关键。目前国内外对朝天辣椒的适宜栽植密度均为6.00万-32.87万株/hm2,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确定适合该区域的定植密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新疆北部奎屯垦区主要种植的4个朝天辣椒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定植密度实验,研究朝天辣椒不同定植密度对其农艺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从而为朝天辣椒丰产栽培的合理密植奠定基础。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材料

供试验的材料为“艳椒一号”、“艳椒808”、“艳椒52”、“艳椒408”,都是武汉吉祥世纪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

(二)试验设计

本次的试验采用砂壤土、肥力均一、水利条件良好的砂壤土、滴灌灌溉方式。在2020~2021年间,对4个参试朝天椒进行了连作试验。温室采用穴盘法播种,采用规范化育苗技术;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田间移栽,培育均匀健壮的幼苗。将种子播种在128孔的穴盘中,并在田间进行定植。实验结果的数值取自两年的平均水平。试验的种植密度设为六个处理,处理1为2.55万株/hm2,处理2为3.33万株/hm2,处理3为4.05万株/hm2,处理4为4.8万株/hm2,处理5为5.55万株/hm2、处理6为6.3万株/hm2。行距为75厘米,根据移栽密度进行调整。每个处理的面积都是11.25平方米(1.5米×7.5米),3个重复,随机区组。

(三)测定项目与方法

1.生育期及植株性状的调查

从每个品种、密度中随机选取10株,对其生育期进行定点调查,在收获的时候对株高、茎粗、开展度、分枝数进行测量。

2.果实性状、商品性及产量的调查

各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随机选取10株,在收获后对单株果实数和单果重进行定点测定。在成熟阶段,以10个植株为材料,采用游标卡尺量度,分别测量其横、纵直径;采用手持电子天平对每一个果实进行称重,并取平均数。在试验完成后,对10个品种的全果进行了统计,并对畸形果、裂果、空果、病果和不完全果进行了统计。开始采果,统计单果重,单株果数,计算出平均产量。根据《辣椒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的要求,对其进行了观察、记载。

二、定植密度对朝天椒生育期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由统计数据可知,同一天定植,“艳椒一号”朝天椒始花期、结果期、始收期随定植密度的增大而延长,终收期随定植密度的增大而延长。与处理1比较,朝天辣椒4个品种的开花期、结果期和收果期分别推迟0~5天、2~6天、0~6天和0~9天。在6种种植密度下,艳椒一号2~6株高比1处理高1.00~8.25厘米,茎粗比1矮0.12~0.44厘米,分枝数比1矮0.55~2.40个。艳椒808'在第2至第6个处理中,株高提高0.08-0.46厘米,茎粗降低0.07-0.46厘米,枝条数目降低0.37-1.18个';艳椒52'在第2至第6个处理中,株高提高2.00-6.65厘米,茎粗降低0.08-0.46厘米,枝条数目降低1.04-2.68个';艳椒408'在第2至第6个处理中,株高提高了0.18-7.08厘米,茎径降低了0.04-0.32厘米,枝条数目降低了1.65-3.65条。总体而言,株高会随着定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茎直径会随着定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分枝数会随着定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开阔度也会随着定殖密度的增大而减小。

三、讨论

辣椒的产量及农艺性状主要受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与种植密度、栽培方法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辣椒生长与种植密度存在着复杂的联系,近缘植物间的茎叶、根系等互作,会对其地上部、根系等微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和辣椒产量。周华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福建辣椒朝天椒的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呈现出近似正态分布,在中等和低等种植密度下,其产量逐步提高,但在高密条件下(4.7640万株/hm2),其产量却明显降低。邢开德等人的研究表明,在辣椒种植过程中,适当地加大种植密度,可以获得较好的产量。侯超等人在前期工作中发现,种植密度过大,在辣椒生长后期,由于叶片和枝条过于茂盛,通风和透光性差,极易导致开花和果实脱落,从而降低了辣椒中后期的产量。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当定殖密度较低(25500株/hm2)时,朝天椒的生长势、单果重和单株产量虽然比其他处理高,但是由于定殖密度太小,造成了产量偏低;适当的定植密度(48,000株/hm2)有利于植株的生长,不仅能确保产量,而且还能提高果实的品质;过高的定植密度(63000株/hm2)会导致植物生长缓慢,影响果实的产量和品质。

刘发万等人对丘北地区辣椒的种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每公顷辣椒的产量以9.48万株干辣椒(4313.4公斤/公顷)为最好;郭振升等在河南柘城县对朝天辣椒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生长发育时期、植株特征、叶片面积系数、光合生产力、干物质积累和产量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豫心12”春辣椒的产量在180,000株/hm2 (5740.50公斤/hm2)上表现出最好的效果;牟东岭等通过对毕节地区定殖密度与复合肥互作对线椒与朝天椒产量的影响的研究,得出:在定殖密度为13.97万株/hm2时,线椒的产量是最大的(3729.75 kg/hm2),而在定殖密度为16.88万株/hm2时,朝天椒的产量是最大的(3694.50万株/hm2)。

结论

本篇文章中通过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朝天椒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本项目在前期工作中,受多种因素制约,没有对朝天辣椒中辣椒素、香味物质等进行全面的检测,目前对朝天辣椒质量的评定仍以商品果率为指标,其结果是否准确还需进一步验证。在对朝天椒进行栽培研究的过程中,除了增加产量外,还应进一步增加辣椒素、芳香物质等方面的含量。

参考文献

[1]布卡·欧尔娜,宋梅,黄敏,毛鹏志,杜晶,张亚楠.定植密度对朝天椒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3,39(10):31-37.

[2]陈玉振,张冰,梁芳芳.定植密度对簇生朝天椒经济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22(11):107-109.

[3]郭振升, 豫东平原朝天椒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河南省,商丘职业技术学院,2017-12-01.